..續本文上一頁,即是通聖賢之志。何者?聖賢之志,本欲斯世斯人,各得其所。】
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聖賢的大道。能夠“愛敬衆人”,了凡先生說,就是“愛敬聖賢”,就是愛敬佛菩薩;我說得更親切,就是“自愛”。能通聖賢之志,“通”是明了、通達明了,“能通衆人之志”,就能“通聖賢之志”。“衆人之志”是什麼?都希望得到圓滿幸福的生活。不論是古人、今人,中國人、外國人,確確實實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過得幸福美滿?聖賢之志亦複如是。大聖大賢他們只有一個願望,那就是希望這個世界這些人各得其所。古聖先賢,我們看佛菩薩的教誨,再仔細觀察世間所有宗教的經典,我涉獵得很多,他們所崇奉的神聖、創教的教主,無一不是希求幫助這個世間衆生,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,不但這一生得利益,來生更得殊勝的利益。一般宗教來生生天堂,佛教勸人生極樂世界,這是聖賢之志。
【吾合愛合敬,而安一世之人,即是爲聖賢而安之也。】
這個話說得好。聖賢之志要我們去推動,要我們去實行,我們一定要懂得“合愛合敬”。合誰?合諸佛菩薩的愛敬,合古聖先賢的愛敬,合各個宗教神明的愛敬,來做“安一世之人”。現前這個世間的人,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,這就是爲聖賢而安民哉。這些年我跟世界上許許多多宗教領袖接觸,我與他們交談。“神愛世人”,這是宗教裏頭常說的,神在哪裏?神怎麼愛世人?今天世間人這麼苦,細心去想一想,這句話太空洞了、太抽象了。我們要反省,神怎麼愛世人?我是宗教徒,我接受神之愛,神愛我,我要把神對我的愛,從我心裏面再拓開去愛世人,我代表神愛世人,神愛世人才能落實;我要不發心代表神來愛世人,神愛世人永遠是空洞的,永遠是個抽象的名詞。他們聽我這個說法,也點頭。
我說佛的大慈大悲,佛的大慈大悲在哪裏?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這個世間,已經叁千年了。你要說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大慈大悲,我們還能講得通;他不在世了,這個大慈大悲在哪裏?所以佛的學生、佛的弟子,我們接受了佛的慈悲;我們怎麼接受?從經典裏面接受的。每天讀經,研究經教,依教奉行,我們得到佛的慈悲加護,加持保護。我們得到了,應當從自己的內心,把佛的慈悲心變成自己的慈悲心,來對待一切衆生,落實佛菩薩的大慈大悲。要我們去做!我們見到觀世音菩薩,絕對不是懇求觀音菩薩慈悲我,這不可能的。泥塑、木雕、彩畫的菩薩像,他怎麼能保佑你?所謂是“泥菩薩過河,自身難保”。我們要發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的心行,見到觀音菩薩想到“我就是觀音菩薩,我學習觀音菩薩,我效法觀音菩薩”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佛法教學的正理,要懂得。我不作觀音菩薩,造一個觀音菩薩像以爲那就是的,大錯特錯!
所以此地講的這十種善,愛敬存心是根本,沒有愛敬存心,其余九條都做不到;九條你去做,都是假善,都不是真善。前面了凡先生跟我們講了八條,你是假的不是真的,你是曲不是直,你是半不是滿,你是小不是大。所以關鍵在存心,存心一定是無私無我,真誠平等的敬愛一切衆生。諸佛菩薩大聖大賢的大道,我們就得到真傳了,真傳就是真誠的愛心。第叁段:
【何謂成人之美】
他先舉個例子說。
【玉之在石】
“玉”,世間人都非常寶貴它;中國人愛玉,外國人愛鑽石。鑽石跟玉沒有開采的時候:
【抵擲則瓦礫】
那是一個頑石,跟磚頭瓦塊沒有兩樣,一文不值。
【追琢則圭璋】
經過琢磨,它就變成寶物。“圭璋”是玉器,人人喜愛。
【故凡見人行一善事,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,皆須誘掖而成就之。】
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一樁善事,這個善事可取,看到這個人很有志向,禀賦還很好,謙虛、恭敬,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,這種人就是人才。我們要認識人才,要愛才、要惜才,要成就人才,這是善事裏面最大的善事,積功累德裏頭最大的功德,我們要懂。這個人的志向可取,禀賦可取,我們都要幫助他。“誘掖”是幫助他,獎勵他,扶持他。
【或爲之獎借,或爲之維持,或爲白其誣而分其謗,務使之成立而後已。】
善人在這個社會生存很不容易!爲什麼?善人必定跟不善人對立。不是善人願意跟不善人對立,不是的;善人能夠包容不善人,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,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對立。這一對立,當然免不了有誤會、有毀謗,甚至于陷害,讓這個善人在社會上無立足之地,這個很可悲!我們知道、發現有這些事情,“爲白其誣”,我們要想方法幫助他,甚至于代替他被謗的這些事實,減輕別人對他的毀謗,古人叫分謗,“分其謗”。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,普通人做不到,務必要使他在社會上能夠安身立足,能夠發揚光大他的善業而後已;“而後已”,我們才算是盡心盡力。接著爲我們說:
【大抵人各惡其非類,鄉人之善者少,不善者多。善人在俗,亦難自立。】
這種情形,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。我聽到有一些同修告訴我,現在學校裏面的學生,常常欺負新來的同學、欺負不同族類的同學,都是犯這個毛病,心量窄小。譬如說,如果發現這個同學確實有德行、有智慧,也挺能幹的;他被人排斥,我們應該要幫助他。同學當中有一等明白的人,我們一般講打抱不平的這些同學,起來仗義而行,來替他分擔這些毀謗,分擔別人對他的壓力,讓他安心在學校裏讀書求學,完成學業,這是一個例子。下面說:
【且豪傑铮铮,不甚修形迹,多易指摘。】
也確實如此。真正有大智的人,往往不修邊幅,對于人與人之間的往來比較隨便,在這些場合當中,容易受到別人指責。指責的人,所謂是“雞蛋裏面挑骨頭”;你沒有過失,人家還造你謠言,有一些形迹不端,就被人抓著把柄借題發揮,來毀謗你、侮辱你、傷害你。這些事情,自古以來我們都常常看到,常常聽到。
【故善事常易敗】
你想做一樁好事,好事多磨,障礙你的人很多。我們在新加坡,希望建一個彌陀村照顧這些年老的人,讓這些人每天有機會聽經,有機會念佛。叁、四年當中到處找地方,最後都被人破壞了,真的是好事常易敗。
【而善人常得謗】
好人常常遭遇人毀謗。我一生就在毀謗裏面長成的,幾十年來沒有離開別人毀謗。雖然我對于毀謗的人我都很尊敬他,我絕不加以辯白,因爲他並沒有妨害我每天講經說法;一般同修聽到這些毀謗的,他不來聽了,那是他的事情。我這個道場“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”,所以各有因緣,這一段我深深體會。好,就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十七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