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重誨勉第叁十六
淨空法師講述
《解》這一品,世尊再一次爲我們顯示惡因惡報,是我們應該警覺、戒畏的。最後勸勉我們要端正身心,不忘修學功夫。
佛告彌勒,吾語汝等,如是五惡、五痛、五燒,輾轉相生。敢有犯此,當曆惡趣。
《解》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的大衆。前面所說的五惡、五痛、五燒的苦報。因果報應輾轉相生,因結果,果生因,循環無有了期,愈往後愈痛苦。佛在這裏特別警惕我們,如果衆生敢犯此五惡,將來必定墮入惡道,長劫受苦,很難出離。
或其今世,先被(1)病殃,死生不得,示衆見之。或于壽終,入叁惡道,愁痛酷毒(2),自相燋然(3)。
《解》由于過去造作五惡,所以現世就遭受病苦災殃。病苦讓他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,並且讓大家都能見到這種現象(使那些警覺性高的人,看到這些現象,知道造惡後果的可怕,以後便不敢再造)。這是現的花報。這種人死後,決定墮入叁惡道,遭受愁痛酷毒,自相燋然的惡報。這是墮叁途受五燒的報應。
《注》
(1)(被)同“披”,遭受的意思。
(2)(愁痛)憂悲苦惱。(酷毒)殘酷狠毒。
(3)(自相燋然)是受自己的業力所感,內心的貪嗔癡叁毒之火熾盛燃燒。
共其怨家,更相殺傷。從小微起,成大困劇(1)。皆由貪著財色,不肯施惠。各欲自快,無複曲直(2)。癡欲所迫,厚己爭利。富貴榮華,當時快意。不能忍辱,不務修善。威勢無幾,隨以磨滅(3)。
《解》 叁途報了之後,宿世的冤家債主因緣聚會時,討債、還債互相殘害殺傷。這一切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業因,由于癡惡而演變成大困劇。這都是貪欲執著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不肯布施,只貪圖自己的享樂,不理會是非曲直。這都是無明愚癡,貪嗔欲求所迫而造作成爲重罪。人們總希望自己占盡便宜,拼命在爭奪,所得到的榮華富貴只是一時快樂而已。爲了眼前的小利,不能修忍辱,不知道繼續修善。雖然過去有修福積善,得到眼前的富貴威勢,若不修善,他的福報就會隨著惡業而消失磨滅。
《注》
(1)(困劇)“困”是無法擺脫的困苦,“劇”是劇烈的報複。
(2)(曲直)也就是有理和無理,是與非。“曲”指不合理。
(3)(磨滅)就是消滅。
天道施張(1),自然糾舉(2)。茕茕忪忪(3),當入其中。古今有是,痛哉可傷。
《解》因果循環定律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。所種的因,必有果報,這不是有人主宰的。如果造惡深重,則轉眼現前,就顯得驚惶失措,無依無靠,心中不安,這種人決定隨業墮入叁惡道受苦報。這個因果循環報應的定律,從古至今都是這樣,諸佛菩薩看到這種叁途苦痛,非常悲傷,但無可奈何。因果報應皆是自作自受,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,也是沒有辦法代替衆生受苦的。
《注》
(1)(天道)是自然之理。(施張)指運行。
(2)(糾舉)糾正檢舉。
(3)(茕茕)指孤獨無依。(忪忪)驚惶失措。
汝等得佛經語,熟思惟之。各自端守(1),終身不怠。尊聖敬善,仁慈博愛(2)。當求度世,拔斷生死衆惡之本。當離叁塗,憂怖苦痛之道。
《解》佛說,你們已經得到了佛的教誨,就應當深入的思惟體會,各自端身正意的依教奉行,終身都不能懈怠。應當尊重聖賢,敬重善知識,尊師重道。以仁慈博愛對待一切衆生。更應願求脫離生死輪回的方法,拔斷六道生死衆惡的根本—貪著五欲六塵及妄想、分別等煩惱。這樣就能離開叁途的苦惱及憂怖苦痛的六道輪回。
《注》
(1)(端守)指恭敬的接受佛的教誨,並依教奉行。
(2)(博愛)是廣泛平等慈愛一切衆生。
若曹作善,雲何第一。當自端心,當自端身。耳目口鼻,皆當自端。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。勿隨嗜欲,不犯諸惡。言色當和,身行當專。動作瞻視,安定徐爲。
《解》你們大家行善,什麼是首要的呢?第一應當保持清淨心,身行要具足威儀,耳目口鼻,皆當遵守佛的教導,精進奉行,力求自端,做到身心淨潔,與善相應。絕對不能隨著自己的煩惱、習氣再犯諸惡。應當遵守受持五戒十善,對人要和顔悅色,修行要專以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其行、住、坐、臥,一舉一動都應當安祥鎮定,從容不迫。
作事倉卒(1),敗悔在後。爲之不谛(2),亡其功夫(3)。
《解》 如果作事倉皇失措,將來一定會失敗與後悔。若所行不慎重真實的話,修行的功夫就喪失殆盡,前功盡棄了。
《注》
(1)(倉卒)急促,草率。
(2)(谛)慎重真實。
(3)(亡其功夫)“亡”喪失,“功夫”指修持的功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