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乘無量壽經簡注易解 勸谕策進 第叁十叁

  勸谕策進第叁十叁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【勸谕策進(1)第叁十叁】

  《解》從這一品開始,世尊爲我們說明娑婆世界的狀況。衆生業障習氣深重,叁毒熾盛,沈淪六道,苦不堪言。所以佛勉勵曉谕我們要厭離苦趣,止惡行善。策勵我們精進行道,求生淨土。

  《注》

  (1)(勸谕)勸勉曉谕。(策進)策勵精進。

 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,于此劇惡極苦(1)之中,勤身營務(2),以自給濟。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,累念積慮(3),爲心走使(4)。

  《解》世間人受到妄心的驅使,都在爭著做無關緊要的事。而對于生死、出叁界的大事卻不關心。因此,在這劇惡極苦的世間,自身勤勞的去經營造作,忙忙碌碌,無非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欲望。無論尊卑、貧富、少長、男女,各階層的人,都是受到妄心的驅使,每天都在千方百計的謀算,起心動念、一切造作,多半都是損人利己。

  《注》

  (1)(劇惡極苦)“劇惡”指十惡業,“極苦”是五濁惡世的苦報。

  (2)(勤身營務)“勤身”自身勤勞,“營務”經營造作。

  (3)(累念積慮)“累念”思憶過去,“積慮”憂慮未來。

  (4)(爲心走使)受到妄心的驅使。

  無田憂田,無宅憂宅,眷屬財物,有無同憂。有一少一,思欲齊等。適小具有,又憂非常(1),水火盜賊,怨家債主,焚漂劫奪,消散磨滅(2)。

  《解》一切衆生對于田宅眷屬財物,沒有的時候,想爭取;擁有之後又害怕失去。有了這樣,又覺得少了那一樣,總想跟別人看齊相等。剛剛擁有了一些,又擔憂有意外的災難,比如水災的漂流、火災的焚燒、盜賊的劫奪、怨家的消散、債主的磨滅。

  《注》

  (1)(又憂非常)“非常”指突然發生的意外災害。

  (2)(磨滅)消滅。折磨身心,財物盡失,蕩然無余。

  心悭意固(1),無能縱舍(2),命終棄捐,莫誰隨者。貧富同然,憂苦萬端。

  《解》衆生悭吝的心非常頑固,對于擁有的一切都放不下、舍不得。但是到了命終的時候,全部都得舍去,沒有一樣能帶走的。這種現象,不管貴賤、貧富都一樣,大家都有無盡的憂慮苦惱。

  《注》

  (1)(心悭意固)“悭”悭貪吝啬,“固”是固執。

  (2)(無能縱舍)就是放不下、舍不得。

  世間人民,父子兄弟夫婦親屬,當相敬愛,無相憎嫉,有無相通(1),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,莫相違戾(2)。或時心诤(3),有所恚怒,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。世間之事,更相患害,雖不臨時,應急想破。

  《解》世間人民,父子兄弟夫婦親屬,應當互相尊敬愛護,不可彼此憎恨嫉妒。在物質和精神生活上,應當互相幫助安慰。受者無得貪多,施者無得悭惜。言語態度要常常保持寬厚溫和,不可以互相違背凶狠。偶爾心裏有意見,有所嗔恚忿怒,這種情況,累積越來越嚴重。往往從小怨恨變成大仇恨。世間的事情就是以此爲患害。雖然果報還沒有現前,應該趕緊想辦法來化解。

  《注》

  (1)(有無相通)“有無”指財物上的有無,“相通”指互相幫助。

  (2)(違戾)“違”違背,“戾”凶狠。

  (3)(心诤)心裏有意見,不能忍讓。

  人在愛欲之中,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,苦樂自當,無有代者。善惡變化,追逐所生(1),道路不同,會見無期。何不于強健時,努力修善,欲何待乎?

  《解》人在娑婆世界死生,就是因爲愛欲太重,在六道輪回裏,自己造的業必定自己承受果報。每個人造的業都不一樣。業不同,受的報也就不同。所以無論出生在那一道,都是獨生獨死,獨去獨來,沒有作伴的。不但如此,自己造業,自己承受苦樂的果報,也是沒有人能代替你的。

  而且衆生善惡的念頭轉變也很快,善惡業因追隨生命而招感果報。一旦墮入了輪回,因爲各人道路不同,再想遇到是很不容易的。縱然遇到了,彼此已經是改頭換面,再也不會相識。所以釋迦佛勸勉世人,爲什麼不在身體強健的時候,努力斷惡修善,念佛求生淨土,還要等待什麼呢?

  《注》

  (1)(追逐所生)指所生之處果報追隨不舍,隨著善惡業因,感得善惡果報。“逐”是追從。

 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,吉凶禍福,競各作之,身愚神闇(1),轉受余教(2),顛倒相續,無常根本(3)。蒙冥抵突(4),不信經法。心無遠慮,各欲快意。迷于嗔恚,貪于財色,終不休止,哀哉可傷。

  《解》世人對于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他沒有能力分辨,對“作善必得吉慶、福報;作惡必得凶災、殃禍”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迷惑不信,于是天天競爭造惡。這種造惡業的根本原因,就是自己身心愚昧、精神昏暗,沒有智慧,對于邪正辨別不清楚。不能正信因果,入于正道;對外道邪說反而容易信奉。如此顛倒相續不斷,輪回生死,無有了期。

  他們所以這樣糊塗固執,是因爲不能相信經法,不接受佛菩薩的教誨,沒有長遠的考慮,只圖眼前的快樂,一時稱心如意。這種情況是由于迷惑于嗔恚,貪著于財色,而不停止的造作惡業。佛對于這些因果循環看得很清楚,所以爲世人感歎悲傷。

  《注》

  (1)(身愚神闇)“身愚”是自身愚昧,造作惡業。“神闇”精神昏暗,沒有智慧。

  (2)(轉受余教)“余教”是指不能即生了脫生死問題的教法。

  (3)(無常根本)“無常”是指六道輪回。“根本”是由貪嗔癡造作十惡業。

  (4)(蒙冥抵突)“蒙冥”是糊塗不清醒。“抵突”是抵觸沖突。

  先人不善(1),不識道德,無有語(2)者,殊無怪也。死生之趣,善惡之道,都不之信,謂無有是。

  《解》過去的前輩們,他們沒有遇到佛法,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因而造作了許多惡業。他們不認識佛法,不曉得學佛,也沒有善知識開導他們,像這種情況是不能責怪的。可是有一種人,有緣見聞佛法,但對于六道輪回、善惡因果報應等事實,他不相信,認爲根本沒有這回事,所以才會造作惡業。

  《注》

  (1)(先人不善)指過去的祖先們不認識佛法。“先人”是過去的祖先們。“不善”就是知見不正,不明因果理事,以致造作許多惡業。

  (2)(語〉(音玉)告訴、告誡。

  更相瞻視,且自見之,或父哭子,或子哭父,兄弟夫婦,更相哭泣,一死一生,疊相顧戀(1)。憂愛結縛(2),無有解時。思想恩好,不離情欲。不能深思熟計,專精行道,年壽旋盡(3),無可奈何。惑道者衆,悟道者少。各懷殺毒,惡氣冥冥(4),爲妄興事,違逆天地(5),恣意罪極,頓奪其壽,下入惡道,無有出期。

  《解》像上面所講的,只要仔細觀察世間衆生生離死別的現象,就不難見到。當人臨終時,或父哭子,或子哭父,兄弟夫婦更相哭泣。彼此互相眷戀,都放不下。這些都是生離死別的痛苦悲傷,這是因爲憂愛就像繩子一樣捆綁著,沒有解脫的時候。而世人卻不知道這種恩好情欲都是六道生死的苦本。對于這種狀況,如果不能深入思考,好好計劃,然後決定一生所修的法門,一門深入,求生淨土,要是到了壽命終了時,就無可奈何了。

  對于這樣的道理與事實,迷惑的人太多,覺悟的人很少,因此造作種種惡業。所以世間充滿邪惡之氣,昏暗不明。這些都是由貪嗔癡而造惡業引起的,違背了天地鬼神的善意與自己的自性天良,肆無忌憚的造罪,真是到了罪大惡極的地步,所以天地鬼神必然奪其壽命。死後的果報決定是在惡道,沒有出頭的時期。

  《注》

  (1)(疊相顧戀)“疊”交換的意思。疊相顧戀就是彼此互相顧戀不舍。

  (2)(憂愛結縛)“結”心裏有牽挂;“縛”就是用繩子綁著;“憂愛結縛”,憂和愛這個牽挂就像繩子一樣把人捆綁著。

  (3)(旋盡)立即終了。

  (4)(惡氣冥冥)“惡氣”邪惡的氣氛;“冥冥”指昏暗不明。

  (5)(違逆天地)“天地”指天地鬼神,亦代表本性;違逆天地即是違背了自性天良。

  若曹(1)當熟思計,遠離衆惡,擇其善者,勤而行之。愛欲榮華,不可常保,皆當別離,無可樂者。當勤精進,生安樂國(2),智慧明達,功德殊勝。勿得隨心所欲,虧負經戒(3),在人後也。

  《解》佛對著與會的大衆說:你們大家應當好好思考、計劃,要遠離衆惡,選擇善好的,努力精進奉行。當知世間的愛欲榮華,都是不可長久保持的,都會別離的,實在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。你們應當勤奮精進念佛,求生極樂世界。一旦生到極樂世界,就能得到智慧明達,成就殊勝功德。

  佛最後勸勉大家,不要隨著自己貪嗔癡的欲望,爲所欲爲,虧負了佛在經典中的教誡,錯失了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。就是將來再遇到這個法門而求生,也已經落在別人的後面了。

  《注》

  (1)(若曹)這是漢朝時候的術語,是“你們大家”的意思。

  (2)(安樂國)指極樂世界。

  (3)(虧負經戒)“虧”是不圓滿,“負”是辜負。通指解行虧缺,辜負佛在經戒中的教誨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