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正因第二十五
淨空法師講述
【往生正因(1)第二十五】
《解》這一品是叁輩往生的補充說明。
《注》
(1)(正因)就是叁輩往生的因行。
複次阿難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此經典,受持讀誦,書寫供養。晝夜相續,求生彼刹。發菩提心。持諸禁戒,堅守不犯。饒益有情,所作善根,悉施與之,令得安樂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,及彼國土。是人命終,如佛色相種種莊嚴,生寶刹中。速得聞法,永不退轉。
《解》世尊又告訴阿難:如果有善男子、善女人聽到《無量壽經》,能夠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供養,晝夜相續不斷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並且能發菩提心,奉持種種戒律和國家的法律製度,堅持遵守不違犯。又能給予社會大衆最豐饒的利益,以及把自己所修的功德,全部奉獻布施給一切衆生,令得安樂。同時自己還要憶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。此人臨終的時候,佛與聖衆前來接引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時,色相莊嚴與阿彌陀佛一樣。立即見佛聞法,永不退轉。
這一段是補充上輩往生的因行。
複次阿難,若有衆生,欲生彼國。雖不能大精進禅定,盡持經戒,要當作善。所謂一不殺生(1),二不偷盜(2),叁不淫欲(3),四不妄言(4),五不绮語(5),六不惡口(6),七不兩舌(7),八不貪(8),九不嗔(9),十不癡(10)。如是晝夜思惟,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種種功德,種種莊嚴,志心(11)歸依,頂禮供養。是人臨終,不驚不怖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
《解》佛又對阿難說:如果有衆生想要往生到極樂世界,在平時生活修學上,雖然不能像上輩的勇猛精進,修習禅定;又不能完全奉持經典的義理及教誡,但一定要斷除惡業,修十善業。十善業就是:一不殺生,二不偷盜,叁不淫欲,四不妄言,五不绮語,六不惡口,七不兩舌,八不貪,九不嗔,十不癡。依這十種善業爲基礎,然後日夜思惟,憶念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,和極樂世界的種種依報莊嚴。一心歸依阿彌陀佛,頂禮供養阿彌陀佛。這樣修持,到臨終的時候,必定得蒙阿彌陀佛本願加持,沒有驚慌恐怖,心不顛倒錯亂,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一段是補充中輩往生的因行果報。
《注》
(1)(不殺生)不殺害一切衆生的生命。
(2)(不偷盜)偷盜就是不予而取,凡是有主之物,主人沒有同意,不論采用什麼方式,私自占爲己有,都是屬于偷盜。反之即是不偷盜。
(3)(不淫欲)對異性不作非禮想,不作非禮的行爲。
(4)(不妄言)說話誠實不欺騙人。
(5)(不绮語)不說花言巧語、誘惑等誤導人的話。
(6)(不惡口)不說粗魯難聽的話。
(7)(不兩舌)不搬弄是非。
(8)(不貪)對喜歡的事物不過分貪求。
(9)(不嗔)對不如意的事物不起嗔恚心。
(10)(不癡)對事理因果的真相,明白了解。
(11)(志心)專心一意。
若多事物,不能離家,不暇(1)大修齋戒,一心清淨。有空閑時,端正身心。絕欲去憂(2),慈心精進。不當嗔怒、嫉妒,不得貪餮(3)悭惜,不得中悔,不得狐疑(4)。要當孝順,至誠忠信。當信佛經語深,當信作善得福,奉持如是等法,不得虧失(5)。
《解》 如果他們有種種障緣,不能放下世俗的事物,又沒有時間大修齋戒,令一心清淨,也應該利用空閑的時間端身正意,絕欲去憂。對別人要慈悲,對自己要努力精進修持。遇到不如意的事物,心裏也不會嗔怒;見到別人的好處,心裏不難過,不會起嫉妒心。不貪圖美食,不得悭惜不肯布施。
對修學的法門,不能中途後悔,不得狐疑。應當要孝順父母,處事、待人、接物要誠敬、要盡責、有信用。應當深信佛所說的經,義理無限深廣。深信種善因一定得善的果報,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絲毫沒有差錯。奉持以上的原則,並且牢記遵守,一生都不能有所虧失。
《注》
(1)(暇)空閑的時間。
(2)(絕欲去憂)“絕欲”是斷絕外面環境事物的誘惑;“去憂”是放下心裏貪、嗔、癡得失等的煩惱。
(3)(貪餮)貪圖美食。
(4)(狐疑)是懷疑,狐是比喻,狐狸多疑,所以用狐疑來形容疑心很重的人。
(5)(虧失)“虧”做得不圓滿;“失”忘記。
思惟熟計(1),欲得度脫。晝夜常念,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。十日十夜,乃至一日一夜,不斷絕者,壽終皆得往生其國。
《解》常常思惟熟計,用什麼方法脫離六道輪回?還要日夜憶佛、念佛,一心一意只想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。如果能在一年之中,利用長假,以清淨之心,修十日十夜。或者每個月裏,選個假日修一日一夜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的執持名號,命終就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這一段是補充下輩往生的因行果報。
《注》
(1)(思惟熟計)認真的思考,仔細的計算。
行菩薩道,諸往生者,皆得阿惟越致。皆具金色叁十二相。皆當作佛。欲于何方佛國作佛,從心所願。隨其精進早晚,求道不休,會當得之,不失其所願也。
《解》所有不是專修淨土而修學其他大乘菩薩法門的人,他們將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,求生到極樂世界。這些人的一切受用、位次都是平等,都得叁種不退轉的果位(七地以上)。而且具足紫磨真金色身,叁十二種大丈夫相,一生圓滿成佛。無論那方世界,衆生有感,希望有佛去教化,他們都會隨衆生的願望到那裏去示現作佛。至于成佛之期,則隨各人精進程度,成佛有早晚的不同。他們都是求道不休,雖有先後差別,但決不違失成佛之願,一定可以兌現,這一生決定成佛。
這一段是補充說明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,回向求生的因行果報。
阿難,以此義利故,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,諸佛如來,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。
《解》佛告訴阿難,由于上面所說的叁輩往生的事理和利益,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,都共同稱揚贊歎阿彌陀佛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