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金,北方屬水,中間屬土。與印度人的看法相當接近。這五尊佛的名號,阿閦(音同觸chù)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代表法門修學的根本。第一尊阿閦(音同觸chù)鞞佛,“阿閦(音同觸chù)鞞”,“不動”義。表學佛無論學什麼法門,大乘小乘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,都要不動,這是最基本的條件,若樣樣都學必一事無成。必須八風吹不動,才有資格入佛門,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,還要更進一步不爲其他法門所動,法門宗派很多,必須一門深入。善導大師說,如欲求解,多學幾個法門無妨,如欲修行決定守著一門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位善知識是表法,代表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,接觸面非常廣,對他們都能理解,而自己修行則一門深入,從不動搖,善財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,他的第一位老師德雲比丘是出家人,五十叁位善知識只有五位出家人。德雲比丘教他念佛,先入爲主,後來遇到其他善知識,修持方法各有不同,善財聽後均表恭敬感謝,即便告辭,表示不願意學其法門。一直到第五十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。善財即是根熟的衆生,一生成佛。各宗各派皆明了,與自己修學法門絕無障礙,善財作一榜樣,值得我們效法,如無此獨立的精神,即不必浪費時間,學亦無益,古來祖師大德如發現可以造就的人才,用種種方法折磨他,到其受不了時走了,即不能成就;百般折磨他仍然不動心才是法器。菩薩修學綱領,第一是布施,第二是忍辱。叫你放下,把世出世間統統放下,專修這個法門。所以阿閦(音同觸chù)鞞爲東方之第一尊佛,譯爲“無動”,含以上諸義。另外叁尊佛,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,均用“須彌”作名號是比喻,此世界最高山爲須彌山,不在地球上,黃老居士說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,銀河系之中心天文家稱之爲“黑洞”,黑洞就是須彌山,所有星球均圍著它轉,它是世界的中心,在佛法中叫“妙高山”。經上常常以法身比喻本體,以上所舉叁尊佛即代表叁身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叁身一體,第一須彌相佛,“相”是相好光明,九法界衆生都仰慕佛的相好,此是報身。第二大須彌佛,“大”爲稱贊詞,贊歎心性法身理體不可思議,哲學家稱之爲宇宙萬有的本體,佛法稱之爲法身。一切萬法均由它變現出來的。第叁須彌光佛,“光”是光明遍照,普遍利益一切衆生,此指應身而言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度之,隨類化身,即光明遍照義。學佛的目標即是要成就叁身。最後是妙音佛,把修學方法說出來,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,信願持名是直接成佛的法門,“妙音”即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十方叁世九法界的衆生都是用這一個方法,往生淨土,不退成佛。
《解》東方虛空不可盡。世界亦不可盡。世界不可盡。住世諸佛亦不可盡。略舉恒河沙耳。此等諸佛。各出廣長舌。勸信此經。而衆生猶不生信。頑冥極矣。常人叁世不妄語。舌能至鼻。藏果頭佛。叁大僧祇劫不妄語。舌薄廣長可覆面。今證大乘淨土妙門。所以遍覆叁千。表理誠稱真。事實非謬也。標出經題。流通之本。什師順此方好略。譯今題。巧合持名妙行。奘師譯雲。稱贊淨土。佛攝受經。文有詳略。義無增減。
東方虛空不可盡,世界以及住世諸佛均不可盡,以恒沙作比,恒沙有盡而世界無盡。十方一切諸佛都勸人相信此經,衆生猶不相信,真正頑冥之極,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,原來善根福德不夠。在經中阿阇王子與五百長者,聽佛講無量壽經,聽了非常歡喜,以金花供佛表示謝意,心中起了個念頭,希望將來作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,他才動一念,佛已知悉。佛說他們這些人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善根福德還不夠,他們僅動個念頭生歡喜心,並未發心求願往生。如有人真正發願求生淨土,乃是他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,不止四百億佛。“廣長舌”是叁十二相之一,如能伸出舔到鼻尖,乃叁世不妄語之象征,經中講世尊生生世世不妄語,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覆面。藏教佛叁大阿僧祇劫不妄語,舌薄廣長可覆面。釋迦佛即如此。一切諸佛如來爲我們證明這是大乘淨土最妙的法門,“妙”是能契合一切衆生在一生中圓滿成佛,究竟圓滿佛果。本經經題是“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”。此經系羅什大師所譯,知華人喜簡,無論言語文字均求扼要詳明,所以用佛說阿彌陀經,以名號作經題。玄奘大師亦有譯本,並不太流利,都喜歡羅什譯本。文辭暢達,縱然玄奘弟子亦不例外,玄奘大師雖將唯識學傳來中國而未建立宗派,迨傳至其徒窺基法師遂創立法相宗,故窺基爲法相宗第一代祖師。窺基也爲阿彌陀經寫了一個注解叫通贊疏,乃是用羅什譯本,因其久已流通于世,遂未采用其老師譯本,可知玄奘師徒對羅什譯本均甚尊重。
《經》舍利弗。南方世界。有日月燈佛。名聞光佛。大焰肩佛。須彌燈佛。無量精進佛。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。各于其國。出廣長舌相。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。說誠實言。汝等衆生。當信是。稱贊不可思議功德。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前面介紹過東方,東方是代表佛法修學的根本。東方共五尊佛,第一尊佛是代表修學佛法的基本態度,無論修學那一個宗派法門,成敗的關鍵即在專一不動。有許多同修不能說不用功,而實在談不上成就,即因我們的心是浮動的,完全定不下來,確如古德所說心爲境轉,如此絕不能修道。所以第一尊佛是不動佛,教我們無論順逆境先要學不動心。當中叁尊佛是把修行的目標提出來,證得圓滿法、報、應化叁身。第五尊是提供本宗修行的基本方法—持名念佛。南方屬火,表光明現象,許多人對淨土宗誤會,認爲淨土宗求一心不亂,有定而無慧,殊不知一句“阿彌陀佛”不但包括戒定慧,而且是無上智慧。南方第一尊佛叫日月燈佛,即“光明遍照”義,表自性本具的究竟圓滿智慧,宇宙人生過現未無不知曉。第二尊名聞光佛,“名聞”以現代話說即“知名度”,修行人真正用功,修到相當程度,實至名歸。名利均能害人,若無智慧,往往就迷了,迷必墮落。“光”是智慧,對于名聞利養的禍害照得清清楚楚,自己必須遠離名利,才能不受其害。第叁尊大焰肩佛,“焰”是火焰,智慧光明,表示突破了名利一關,所學工夫必然向上提升。此時粗具二智,根本智、後得智。此二智表左右兩肩,二智現前助佛教化。根本智是實智,智慧之體;後得智是權智,智慧之用。在般若經上說,根本智是般若無知,後得智是無所不知。我們只有妄想分別,根本沒有智慧,智慧是由定中來。若求智慧,無論何宗何派,真正善知識教人先求無知,如六祖大師說“本來無一物”,有知見一定是邪知邪見。正知是本性中之般若智慧,故稱爲自然智無師智。現代人學佛恰與古德教學相反。先求博學多聞,樣樣要學,結果所知有限。自性智慧不是由思考博覽群書而來,是由定而來,佛家說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念佛法門是要念到一心不亂,果然得一心,根本智就得到了。後得智是根本智的作用。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切明了即後得智;實智是自受用,無知;權智是他受用,無所不知。二智均得到了,故稱大焰肩佛。自己受用的是無知,亦是無說,無說而說。無所不知是他受用,是教化衆生的,有知有說,說而無說。自己永遠在清淨寂默境界之中,幫助衆生,和光同塵,活活潑潑,方能教化一切衆生。佛門常說續佛慧命,弘法利生。無此二種智慧作不到,光是慈悲心不管用。第四尊須彌燈佛。“須彌燈”是比喻,表修慧轉識成智,須彌山爲四寶所成,表示轉八識成四智。前五識眼耳鼻舌身,對外面境界的接觸,是領受。第六識是分別。第七識是執著。第八識爲落印象,貯存于阿賴耶識倉庫中作爲種子。古德說,好在這些種子沒有體積,否則盡虛空都容納不下。種子天天在增加,死後種子性強者先受報,平日起心動念關系至大,影響在何道投生,六道中舍身受身均依此規律而行。佛說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。佛法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等性,心中起了一個念頭就不平等。作菩薩的條件是行六度。緣覺是十二因緣。聲聞是四谛。此爲叁界以外之四聖法界。天界是十善,單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,色界天以上還要修四無量心,慈悲喜舍。人道是五戒,中國儒家講五常,仁義禮智信,與五戒類同,作的圓滿,來生不失人身。修善很強、又有很大習氣。貢高我慢,生阿修羅道。悭貪餓鬼道,愚癡畜生道,嗔恚地獄道。我們將來要到那一道去,自己回家冷靜的想一想就有數了,不必問旁人。以念佛法門說,就是轉識成智。身禮敬阿彌陀佛,口稱念阿彌陀佛,心想阿彌陀佛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。從此以後不再胡思亂想,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,如夢幻泡影。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一切法不執著,心地平等。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,無所不知。
符按:上言轉識成智主要是六、七兩識,六、七兩識轉,則第八識亦隨之而轉爲大圓鏡智,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亦隨轉爲成所作智。此四智名詞依成唯識論解釋(一)如來爲欲利樂諸衆生故,普于十方世界,示現種種神通變化,引諸衆生,令入聖道,成本願力所應作事是名成所作智。(二)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圖融次第,複知衆生根性樂欲,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,令其開悟,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。(叁)如來觀一切法與諸衆生皆悉平等,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是名平等性智。(四)如來真智本性清淨離諸塵染,洞徹內外,無幽不燭,如大圓鏡,洞照萬物,無不明了是名大圓鏡智。
末後第五尊無量精進佛教我們修行方法,菩薩善根唯一精進,成就大慧。修行最大障礙是懶散。看看高僧傳、居士傳,無一懈怠懶惰而能成就者,我們很想用功,但是精神提不起來,其原因就是業障,必須設法克服。在臺北有一位開計程車的同修,許秋雄居士,有病,精神提不起來,一定要想克服,因爲生活關系,每月有…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流通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