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果還有念頭,其定功叫作“未到定”,不能到初禅,只能在欲界的上面四層,如明白此種事實,禅實在難修,若還有五欲的念頭,色界都到不了,四禅四空那有份兒呢?四禅八定乃世間禅定,凡夫定還得不到,又焉能得到聲聞菩薩的定功呢?佛家講上根利智能斷煩惱是學禅的材料,如伏不住煩惱,學禅是空談,淨宗帶業往生,煩惱不要斷,只要暫時伏住就能往生。這是佛親眼看到的,所以說“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”。一切諸佛度衆生,了生死,出叁界,一生中圓滿無上菩提,只有這個念佛法門。如不肯接受,雖對佛法精進,不知那一生才能得度。今生有緣遇到佛法,乃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深厚。如這一生錯過,可能無量劫後再遇到這個法門。生死輪回太苦了,何必受這些冤枉罪呢?(二)圓淨四土。這個利益太殊勝了,一般菩薩與別教都沒有,別教的佛都未圓淨四土。圓淨四土是八地以上菩薩的境界。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,別教的佛等于圓教二行位的菩薩。比圓教八地差遠了。念佛人帶業往生,生到西方即圓淨四土,此真難信之法。如此殊勝果報,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。(叁)直至不退位盡。“盡”是圓滿義,叁不退達到圓滿爲等覺菩薩。這些利益一生到西方即能得到。所以我常勸同修們,早晚課誦,早課念四十八願,熟知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,對淨宗建立信心,願力也隨之發展出來。四十八願如西方世界的憲法,只要生到西方均能與阿彌陀佛享同等受用。我們生到西方是沾到阿彌陀佛的光。
《解》複次是利。約命終時。心不顛倒而言。蓋穢土自力修行。生死關頭。最難得力。
前面的解釋說明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,指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生西共同的利益。這一段所講的只限于地球上的衆生,特別是人道。一般說來,人人都想生活好,希望能生在富貴之家,一生享福,但是在生死關頭,隨業受報,自己作不了主。念佛人在臨終時,心不顛倒,腦筋清楚,佛來接引,乃是有大福德之人。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持戒念佛,福慧雙修。圓瑛老法師晚年住在上海圓明精舍,他從二十五歲起就致力于楞嚴,曾創辦一所楞嚴專宗學院,講堂名曰“叁求堂”,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他教遵楞嚴,行在彌陀。我們念佛也是福慧雙修。信願持名,福慧均在其中。
《解》無論頑修狂慧。麼羅無功。即悟門深遠。操履潛確之人。傥分毫習氣未除。未免隨強偏墜。
“頑修”講世間聰明人,不如法修持,自作聰明,盲修瞎練;“狂慧”指天資聰明對大乘經論亦能理解,能言善道,說的天花亂墜,惟缺乏行持,落入狂態。此二種人到生死關頭完全沒用,不能了生脫死,謂其麼羅無功,即沒有功夫,沒有成就。“悟門深遠,操履潛確之人,傥分毫習氣未除,未免隨強偏墜”,此種情況在曆史上有例子,如草堂青禅師,有解有行,禅宗一代大德,信徒中有一位曾姓婦人,常常來供養禅師,草堂很感謝,常懷報恩之心,死後竟托生爲曾婦之子,有智有福,少年得志作了宰相,即曾魯公。“操履潛確之人”是指持戒精嚴者,大家都知道叁生石的故事,叁生石講圓澤禅師與李原居士的掌故。李原卸了官職,住在圓澤廟裏,有一天二人商量想朝峨嵋山,李原主張走水路,圓澤想走旱路,最後依李居士從水路行,走到一個小鎮遇到一位懷孕婦人在河邊洗衣,圓澤一見就落淚不已,李居士問其故。他說:“我之所以不願走水路,就是怕遇見她,她已懷孕叁年,等我分娩。今天已逃不掉,叁天後請你來婦人家,我見你一笑爲證。十五年之後八月中秋在杭州靈隱再見一面。”後來一一皆驗。圓澤有神通,能知過去未來,尚逃不了投胎輪回,只因習氣未除。世間作大官發大財的,過去世皆是大修行人,習氣未除,不肯往生西方,多年苦修換來一生榮華富貴,落得叁世怨,殊不值得,可歎!
《解》永明祖師。所謂十人九蹉路。陰境若現前。瞥爾隨他去。此誠可寒心者也。
永明延壽大師是五代末吳越王錢俶時代人,嗣天臺韶國師,殁于宋太祖開寶八年,享年七十有二。曆史記載,他未出家前作小公務員,管稅務出納,常有金錢過手,他以公款放生,被上級查到,報告文穆王,判死刑。王特谕行刑時如其無畏懼心,放了帶來見我。當送至法場時,他面不改色,問他,他說:“我以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條命,值得。”後來帶見文穆王,王問他,日後欲作何事,他說想出家。王即成全他並作他的護法。有一天王打千僧齋,平等供僧,齋堂中排有首席座,大家謙讓,忽有一衣服不整之出家人竟高踞首席。齋後席散,王問永明大師,今天齋僧有無聖賢來臨?他說有,定光古佛來應供。問,那一位?他說就是坐在首席座位的和尚,王一聽馬上派人去找,在一個山洞中找到。侍者請其回宮應供。和尚說了一句“彌陀饒舌”就入滅了。侍者回報皇帝,和尚已圓寂,臨終只說了一句“彌陀饒舌”。皇帝想到永明大師必定是彌陀化身,定光雖圓寂而彌陀仍在,派人速請永明進宮。不意此刻突有人來報,永明大師已圓寂。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度化衆生,不會露身份,身份一露就得走。如露了身份不走乃是冒充的。永明由禅宗大徹大悟,到晚年專修淨土。他說了最有名的四料簡,其第二首:“有禅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,陰境若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”在當時禅宗很盛,大家輕視淨土,他爲了度禅和子,所以才說“有禅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”。引導他們回歸淨土,禅淨雙修,乃是不得已對參禅人一種權巧方便的說法。有的修禅修的很好,爲免傷害他的自尊心,所以說禅也很好,如再加點淨土就更好了。說真實話,修淨土可以往生,修禅很難成就。“有禅有淨土”,注意“有”字,“有禅”是大徹大悟,“有淨土”是一念中具足深信切願執持名號。有禅無淨土,十人九蹉路。前面講的圓澤禅師,是有禅,能知過去未來,尚且投入輪回,古來如圓澤者不少。“陰境若現前”,“陰境”有二義,一爲定中有魔出現,五陰魔出現,楞嚴經有五十種陰魔,現在有人告訴我,有人在打坐時,手動無法控製。他們以爲是好境界,這是招魔。定是靜的,不是手舞足蹈。第二爲中陰身,人死後,神識離開身體,還沒有投胎,這段時間謂之中陰身。中陰絕大多數存在時間爲四十九天,家庭眷屬在此期間內,誦經念佛爲其回向,他能得到益處。但其投生何處,仍隨業流轉,自己作不了主。有禅無淨土,沒有佛力加持,完全靠自己的定力,一旦定力失掉,由業力控製。強者先牽,一世修行,好的換得來生富貴,不好的流轉叁塗。仔細觀察,不往生西方麻煩大了。
《解》初果昧于出胎。菩薩昏于隔陰。者裏豈容強作主宰。僥幸颟顸。唯有信願持名。仗他力故。佛慈悲願。定不唐捐。彌陀聖衆。現前慰導。故得無倒。自在往生。佛見衆生。臨終倒亂之苦。特爲保任此事。所以殷勤再勸發願。以願能導行故也。
初果是小乘須陀洹,已經斷了叁界八十八品見惑。入聖流,雖尚有八十一品思惑未斷,仍在叁界內修行,但決定不會墮叁惡道。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即出了叁界。如第七次到人間來,遇到佛,一定證阿羅漢果,無佛出世,他也超越叁界,謂之獨覺,即辟支佛。初果到人間投胎,入胎清楚,出胎就忘記了。菩薩的智慧斷煩惱工夫大都超過小乘,惟仍有隔陰之迷,在生死輪回過程中,菩薩與初果聖人都作不了主,何況凡夫,怎麼可能有僥幸之理,必須要靠佛的本願威神加持。“佛慈悲願”即指四十八願,願願均已兌現,念佛人臨命終時絕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,彌陀聖衆,現前慰導,故無顛倒,自在往生。衆生臨命終時,往往有顛倒錯亂之苦,即隨其業力,墮于惡趣,苦不堪言。如人臨終時腦筋清楚,他雖不學佛,未求往生,亦不會墮叁塗。佛看到此種情況特別清楚,爲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。且在此經一而再,再而叁,特別提示,殷勤再勸發願,保任我們往生,以願能導行,有強烈的願望才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。
《解》問。佛既心作心是。何不竟言自佛。而必以他佛爲勝。何也。答。此之法門。全在了他即自。若諱言他佛。則是他見未忘。若偏重自佛。卻成我見顛倒。
佛在經中常說: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”既然自己的心是佛,爲何不說自性佛而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?大師答說:此法門全在了他即自。他與自是一不是二,說一是從體上講的,性上說是一,從相上說是二。“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,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”。對事實真相未搞清,必須破除疑問,否則必有障礙。縱然勤于修持,也只能生到邊地疑城。應知此法門與華嚴一樣,且超越了華嚴,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。華嚴是圓頓大法,本經是圓中之圓,頓中之頓。惟有一心,就能契入,如有二心,即生障礙,如有疑問即變成二心,有自有他,自他是二。六祖大師在壇經中說的妙。初見印宗,印宗問他,聞在黃梅得法,五祖平常說法有無談到參禅方法?六祖答說,真正佛法是一,佛法是不二法門。所以把自他兩邊忘掉,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念頭統一,其他知見、分別執著均無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如此才能入西方極樂世界,也就是一真法界,全在了他即自,如說他佛,則他見未忘,若偏重自佛,則我見顛倒。金剛經說:“若樂小法者,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,則于此經,不能聽受讀誦,爲人解說。”金剛經前半部講四相,後半部講四見。見比相講的更深刻。如不能“了他即自”,似難契入一真法界。
《解》又悉檀四益。後叁益。事不孤起。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。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。何況悟入理佛。唯即事持達理持。所以彌陀聖衆現前。即是本性明顯。往生彼土。見佛聞法。即是成就慧身。不由他悟。法門深妙。破盡一切戲論。斬盡一切意見。唯馬鳴。龍樹。智者。永明之流。徹底擔荷得去。其余世智辯聰。通儒禅客。盡思度量。愈推愈遠。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。爲能潛通佛智。暗合道妙也。我見是利。故說此言。分明以佛眼佛音。印定此事。豈敢違抗。不善順入也哉。二正宗分竟。
釋迦牟尼佛時以四悉檀爲施教之依據。“悉檀”是普施義。前已詳細言之。此四悉檀的利益若用在淨土宗念佛往生上說,就是接引衆生之總綱領,大小乘佛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。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走這個路子是最穩當,一心用在事持,理不懂沒關系,許多齋公齋婆,念佛往生,預知時至。問他淨土經典,他不懂,生到西方,他就都懂了。事持懇切,心定,信願堅固,佛來接引時,先用佛光一照,他的業障消除,智慧開了。從事持就達到理持,所以彌陀聖衆現前,見到佛了,即是本性明顯,這種智慧現前,一爲念佛功德,一爲佛光加持,乃其他法門所無。生到西方,天天與阿彌陀佛在一起,西方六塵說法無有中斷。見佛聞法成就慧身,智慧之身即是報身。此種境界等于圓教初住菩薩。在世間修一般法門到此境界,要修滿一個阿僧祇劫,第二個阿僧祇劫開始即證得圓初住果位。九法界衆生很難以自己智慧能力徹底了解西方世界之事理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,妙在帶業往生,一品煩惱未斷,生到西方即圓證叁不退,這是妙。“破盡一切戲論,斬盡一切意見”,這兩句話是對一般通途修行人說的,“戲論”指教下,“意見”指宗門。此法門是一心執持名號,不要分別思量所以破盡一切戲論,“戲論”即教下對淨土宗種種批評,無論怎麼說都不相幹。“斬盡一切意見”,“意見”即分別。此無上甚深圓頓妙法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馬鳴龍樹均爲印度人,都求生淨土,龍樹在中國稱之爲大乘八宗共祖。智者永明是中國人,智者是天臺宗祖師,永明由禅歸淨,爲淨土宗第六代祖師,他們沒有分別意見,直下承當。其余聰明才智之士以及通儒禅客,盡量去想,愈想愈離譜,等覺菩薩若非佛威神加持,也搞不清。聰明才智之人反而不如愚夫愚婦,下愚之人不分別執著,老實念佛就把自己妄想執著念掉了,能得念佛叁昧,工夫深的達到理一心不亂,智慧開了,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應,暗合道妙,所以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。佛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,故將此千真萬確的事實,苦口婆心,勸導我們往生,我們豈敢違抗,若善順佛的教誨意願,就同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諸大師一樣,完全接納過來,依教奉行,就是佛的好學生。四悉檀最圓滿究竟殊勝的利益,我們現前統統得到了。本經正宗分到此爲止。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正宗分 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