肆、正釋經解
淨空法師講述
《解》入文分叁。初序分。二正宗分。叁流通分。此叁名初善。中善。後善。序如首。五官具存。正宗如身。腑髒無阙。流通如手足。運行不滯。故智者釋法華。初一品皆爲序。後十一品半。皆爲流通。又一時迹本二門。各分叁段。則法師等五品。皆爲迹門流通。蓋序必提一經之綱。流通則法施不壅。關系非小。後人不達。見經文稍涉義理。便判入正宗。致序及流通。僅存故套。安所稱初語亦善。後語亦善也哉。
此段解文是說明經文的分科。中國在東晉時代,道安法師把每部經分爲叁大段落,前無此例。當時有人不以爲然。其後印度清光法師佛地論(即華嚴經十地品的注解)傳來中國,翻譯後亦把經文分序、正宗、流通叁分,從此以後一切經文均如此分法。藕益大師對彌陀經分科與古大德有些不同,所以他特別舉出天臺宗智者大師講法華經之例,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叁者皆善。序如首,正宗如身,流通如手足,叁者皆善,不分高下。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,諸位若欲知其詳,請參閱智者大師傳。法華經共二十八品,分前後二部,前半部講迹門,後半部講本門。“迹”是講迹相,完全顯露在我們面前。“本”是講已往證得的果位。例如觀世音菩薩,論迹他是以菩薩身份來到世間度化衆生。論其本,他早已成佛,名正法明如來,倒駕慈航,以菩薩身份降世度生。又如世尊大弟子舍利弗是小乘四果阿羅漢,他也是古佛再來。
法華經在迹門也有序、正宗、流通叁分。第一品是序分,從第二品到十七品即分別功德品是正宗分,由下半至最後二十八品爲流通分,故稱初善中善後善。大師又將二十八品分本迹二分,迹門是前面十四品,第十五品是本門的序分,一直到十七品屬本門正宗分,從十八品到二十八品屬本門的流通分。由此說明經典自始至終皆善,如人食蜜,中邊皆甜。從序分可以看出全經之綱要,流通可以流布十方叁世而無障礙,關系非小。後人不知其重要性,見經文稍涉義理即判爲正宗,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。此叁分法是後人所擬定,世尊當年講經並無區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