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四、明力用

  四、明力用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《解》第四。明力用。此經以往生不退爲力用。往生有四土。各論九品。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若執持名號。未斷見思。隨其或散或定。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。若持至事一心不亂。見思任運先落。則生方便有余淨土。若至理一心不亂。豁破無明一品。乃至四十一品。則生實報莊嚴淨土。亦分證常寂光土。若無明斷盡。則是上上實報。究竟寂光也。不退有四義。一念不退。破無明。顯佛性。複生實報。分證寂光。二行不退。見思既落。塵沙亦破。生方便土。進趨極果。叁位不退。帶業往生。在同居土。蓮華托質。永離退緣。四畢竟不退。不論至心散心。有心無心。或解不解。但彌陀名號。或六方佛名。此經名字。一經于耳。假使千萬劫後。畢竟因斯度脫。如聞塗毒鼓。遠近皆喪。食少金剛。決定不消也。複次只帶業生同居淨。證位不退者。皆與補處俱。亦皆一生必補佛位。夫上善一處。是生同居。即已橫生上叁土。一生補佛。是位不退。即已圓證叁不退。如斯力用。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。較彼頓悟正因。僅爲出塵階漸。生生不退。始可期于佛階者。不可同日語矣。宗教之士。如何勿思。

  第四明力用。此明修行的功德,學習的利益,也就是念佛有什麼好處。古德說:“此經以往生爲功,以不退爲用。”經中也說:“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。”此雲不退。生到西方,此業報身即是最後身,再來此世度生就是再來人爲應化身。現在真正發心求生淨土,真信真發願,遵佛教誨。此心一發,西方已經注冊,現前即證得最後身,一念之間就得到了。

  往生有四土,一爲凡聖同居土,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。雖有聖人,沒緣遇不到。古傳記中有記載。法照大師——淨土宗第四代祖師,唐朝人,在五臺山見到文殊菩薩,其道場是大聖竹林寺,富麗堂皇。聽文殊菩薩講經,他請教文殊菩薩,在末法時期,修何法門易于成就。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,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聖號給他聽,後來稱之爲“五會念佛”。此五會念佛已經失傳。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,館中有五會念佛小冊子,載有譜調,我就帶回臺灣。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的,很舊,恐其失傳,遂在臺灣翻印數千冊。臺灣出家人有懂音樂者,拿到中坜圓光佛學院找同學依譜練習,以後又作成一個錄音帶。這個帶子聽了以後,覺得很好聽很熱鬧,但並不清淨,可見並不合乎法照傳下來的音調。法照見到文殊菩薩之後,怕將來再來找不到,故在回程時沿途作記號,走著走著,回頭一看,一片荒山,什麼也沒有。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後,只見一片荒涼。有人問我,將來作早晚課時還念不念月光菩薩?我說還要念,因爲月光菩薩在月宮裏,太空人去了,看不到他,就如同文殊菩薩的道場立在五臺山,我們也找不到。叁昧水忏中悟達國師訪迦羅尊者于西蜀,尊者的道場也是金碧輝煌,次晨洗愈人面瘡之後,其道場一轉眼間即不見了。由此可知凡夫要與聖者相見,須有特殊緣份。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,分內外兩院,外院凡夫居住,彌勒菩薩住內院。第四禅也是凡聖同居土,其中有五不還天,凡夫也見不到。六道中有叁處凡聖同居土。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,全是念佛往生修淨業的,彼此沒有隔閡,此西方同居土之殊勝處。

  見思二惑不容易滅斷,初步只是伏斷。斷了見思即證羅漢果,生方便有余土。有念頭即是煩惱,不管什麼念頭,善惡均不要。第一個念頭一起,馬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,古人說、以石頭壓草,只要壓住,念佛就容易成片。實在狀況平常妄念很多而並末發現,最好不去管它,若是注意妄想,妄想反而愈多,不理它,專注意佛號。大概一支香,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有叁五個妄想,工夫已經算不錯,念五年才能如此,若一支香無妄想,也要十年八年工夫。每天早晚定課不能缺,散念可多可少。在美國工作忙,壓力大,早晚課訂的越少越好。最好用十念法,盡一口氣爲一念,面向西方,十口氣五分鍾就夠了,不耽誤事。念佛人預知時至,無疾而終,只要伏斷煩惱就能作到。但事一心與理一心我們就難了。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,意志非常強烈,必有不可思議的感應。走得潇灑,走得自在,乃是最大的福報。

  “持至事一心不亂,見思任運先落,則生方便有余淨土。”生方便有余土之條件是要斷見思。前面已經談過,見惑是迷理的惡見,由分別而起,屬知識上的心理作用,主要的根源是我見。思惑是迷事的惡見,俱生而起,屬生活上的心理作用,主要的根源是貪嗔癡叁毒。見思二惑乃根本煩惱,又稱爲煩惱障。

  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幾種人共居。依天臺宗的說法,藏教中聲聞、緣覺,通教中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合起來是五種,圓教裏叁賢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再加圓教十信,這些人都斷了見思,生方便有余土。念佛人不要想像經教中的名相與說法,四土叁輩都不要想。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,工夫深了自然斷掉煩惱,謂之“任運”。不要去想能否得到一心,愈想愈打閑岔。

  事一心不亂。事是完全從事相上說,一是純一,亂是雜亂。妄念之生起是無意的,自己不能控製,這並不重要。如有意的,修念佛法門又想參禅,又想學密,必定發生障礙。所以念佛必須意志堅定,任何人勸說改學其他法門都不要接受。念佛念得句句清楚,字字分明,心不離佛,佛不離心,心就變成佛了。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。唯心淨土,自性彌陀。不但能斷見思,塵沙無明也都任運而斷。

  “理一心不亂,豁破無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,則生實報莊嚴土。”實報莊嚴土亦稱爲實報無障礙土。理是心性,即禅宗所講的明心見性。禅宗用參究方法,我們用一句佛號亦能達到這個境界,比較起來,念佛簡單方便。念佛有事念與理念。上根利智之人,有理論基礎是理念。下愚之人什麼都不懂屬于事念。事念若念到破一品無明,亦可由事念達到理念,其境界與明心見性無二無別。理一心不亂有四十一個階級,所斷無明每級層次高下不同。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則爲圓教佛,無上菩提,究竟圓滿。常寂光是理體,無相。其余叁土是事相。常是法身,寂是定即解脫,光是智慧即般若。我們的真心本性中具足此圓滿之叁種德。法身能現一切刹土,十方世界情與無情皆是心性變現出來的,此之謂法身德。寂是解脫自在,心性本來是自在的,我們似乎被煩惱纏縛,其實煩惱在那裏,覓煩惱了不可得。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心本來是自在的,這是解脫德。光是智慧,世出世間都是自性變現的,應當無所不知,但是變爲所知有限,這就壞在所知障上。佛講般若時間最長,講了二十二年。般若講無知,真智慧是無知,無知即無所不知。怕有知,有知即有所不知。如有所知,只是知道一點點而已。圓滿的智慧是自己本性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面來的。佛教各宗各派皆修定,定中決不能有一個妄念,有則成障。到了一念不生時,心性中一切德能全恢複了。心經最後結論無智亦無得。得是由煩惱來的,所知障是由知來的。無知、所知障跑掉了,無得、煩惱障跑掉了。心經天天念,若不能提高警覺,了其真義,就白念了。

  不退有四義:一、念不退。“破無明,顯佛性,徑生實報,分證寂光。”念不退在大乘法中是法身菩薩,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菩薩均念不退。此類菩薩在斷證的工夫上已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西方四種淨土中,他生在實報莊嚴土。常寂光土是理體,前叁土是事相。理無所不在,但同居土方便土裏無法認識理體,也感觸不到。生到實報土才能覺察到理體,所謂理事圓融,性相不二。大乘經裏說身土不二,聽了耳熟,無法體會,到了實報土即可親自證得。念不退之念是正念,念念趨向無上菩提。我們現在若有念也是妄念,若無念則是無明。

  二、行不退。“見思既落,塵沙已破,生方便土,進趨極果。”菩薩修六度萬行,不會退轉到二乘,權教菩薩可能還退到二乘,因衆生難度,菩薩沒有耐性,往往退心。大乘菩薩定慧夠,不會退到二乘。佛告訴我們,二乘不能成佛,成佛一定要理事圓融,事事無礙,二乘有障礙不圓融,自己修很不錯,不能與大衆接觸,他覺得不耐煩,因此要想成無上菩提,必須證得華嚴所講的無障礙法界,必須接觸九法界衆生,接觸衆生就是修行,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。起煩惱的要磨得幹幹淨淨,把它磨平。菩薩修六度,度衆生也是度自己。無論在什麼環境自己都有利。從事實觀察,尤應先修苦行,一切看不慣的要修忍辱波羅蜜,修禅定波羅蜜。最後再修處順境,樣樣稱心如意,容易懈怠。順境淘汰人更厲害,滿足于現狀,向上奮發之心就沒有了。佛弟子在般若會上,須菩提尊者代表苦行,禅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,都是從逆境中鍛煉出來的。華嚴經善財童子是由順境中鍛煉出來的。逆境中修忍辱,破嗔恚心,順境中斷貪愛。善財童子初生時,家中七寶湧現。處順境修持比苦行困難,無論順境逆境均爲斷貪嗔癡之手段。

  叁、位不退。“帶業往生,在同居土,蓮華托質,永離退緣。”位不退指聖人的果位,小乘初果即證得位不退,不會再退轉到凡夫。證得初果後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即證阿羅漢果。佛經說成佛要叁大阿僧祇劫,由幾時算起呢?要由初果算起,若不如此,修行人可能退到六道輪回。佛在金剛經、楞嚴經、無量壽經中都說,我們與佛的緣份乃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集的善根,爲什麼還未成佛,因從來未曾證到初果。華嚴說成佛要無量劫,也要從位不退算起。證得位不退並未離開叁界,但他不是凡夫,只在人天道來回,絕不墮叁塗。怎樣才能證得位不退的位子,佛說要把見思煩惱內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。

  符按:上文提到位不退要把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,這八十八品又稱爲八十八使,列表如下:

  見惑 ┌欲界

  │

  │

  │

  ┤色界

  │

  │

  │

  └無色界 ┌苦(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

  │ 身、邊、邪、見、戒)

  ┤集(除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│滅(同上)

  └道(除身、邊)

  ┌苦(除嗔)

  ┤集(除嗔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│滅(同上)

  └道(除嗔、身、邊)

  ┌苦(除嗔)

  ┤集(除嗔、身、邊、戒禁取)

  │滅(同上)

  └道(除嗔、身、邊) 十

  七

  七

  八

  九

  六

  六

  七

  九

  六

  六

  七 ┐

  │

  ├叁十二

  │

  ┘

  ┐

  ├二十八

  │

  ┘

  ┐

  ├二十八

  │

  ┘ ┐

  │

  │

  │

  ├八十八

  │

  │

  │

  ┘

 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臨終十念言。臨終能念佛亦不簡單,必須具備叁個條件:1、神智清楚,2、有善知識適時提醒,3、聽後真能遵行。以上叁項非人人所能遇到,一定要平時努力,幸勿存僥幸之心。入叁惡道是迷惑,如神智清醒,不會墮叁塗,故平時要常常存心利益衆生,修福爲先。

  我們能往生多半生同居土,證位不退。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,但是我們沒有證到位不退,而生到西方之同居土後即證位不退,可見西方比娑婆殊勝。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,一證一切證,同時圓證叁不退。西方如此殊勝有叁大理由:1、到西方天天見佛。2、時時聞法,不但佛菩薩說法,六塵皆說法。3、常與大菩薩們聚會一處。處此環境沒有退轉的機緣。娑婆世界很難聽到正法,惡知識多,善知識少,故易于退轉。

  四、畢竟不退。“不論至心散心,有心無心,或解不解,但彌陀名號,或六方佛名,此經名字,一經于耳,假使千萬劫後,畢竟因斯度脫。”至心是一心、真誠心。散心有夾雜。無論有心無心,或懂不懂,只要聽到一聲佛號或經的名字,即種下成佛的種子,將來遲早能入佛門,修行證果。法華大成,佛在世時,有一老者要隨佛出家。佛的弟子有證得羅漢者,具宿命通,知過去未來,觀察此老五百世中無有善根,不予接納,此老悲泣不肯離去。佛見到即叫他前來,爲其剃度。佛對弟子們說:無量劫前此老爲樵夫,上山砍柴,遇一猛虎,急忙爬到樹上,無意中喊了一聲“南無佛”。有此因緣,今生機緣成熟,發心出家。此老後來證到阿羅漢果。

  “一生補佛,是位不退,即已圓證叁不退。”此數句非常重要,必須牢牢記住。不但自己求生淨土的願望真正能生起來,也可以解答不少人的疑惑。這是最極殊勝,其他法門無此快速。如大小乘經上講的,證得須陀洹果,須經叁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不可能在一生中成就。唯獨念佛法門,一生到極樂世界,即與補處等覺菩薩在一齊,也是同時圓證叁不退。在娑婆世界,證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,證行不退是大乘菩薩,證念不退是法身大士,分得很清。西方世界一往生全證到了。

  最後蕅益大師勸勉我們,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均無圓證叁不退之說,十方諸佛世界亦無此種情形。他又以禅宗作比,禅宗是頓悟,而煩惱習氣不是一生中就能斷盡,要生生世世不退。禅宗徹悟之後,生生不退不容易。在中國佛教史中禅宗大徹大悟之人,來生退轉的很多。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叁生石,講的是圓澤法師,他能知過去未來。還免不了來生投胎。幸虧他沒有隔陰之迷,能記前生事,可是還要輪回,繼續再修。然而換個身體,他就沒有機會與諸大菩薩在一齊,也不能圓證叁不退。因爲禅宗有修持,第二生有福有慧,可能大富大貴,再投胎愈投愈迷,每況愈下,這就是學佛成佛要無量劫的原因。

  符按:上文提到小乘須陀洹,恐初學仍覺陌生,茲略作說明:1、須陀洹是小乘初果聖人,譯爲入流,或作預流,即參預聖者之流,悟平等法性。亦名逆流,謂逆生死流,入聖智海。2、斷叁界八十八使,見惑盡,得法眼淨,見真空理,再經七番生死即入涅槃。3、入聖人法性流,逆凡夫六塵流。4、不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境界相,因其情識已空,無我我所,故不入六塵。既不入六塵,故須陀洹雖稱入流而亦不自覺入聖者之流,不過假名入流耳,故稱曰無所入。得果正由無念,作念便非得果。所以金剛經說:“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,須陀洹名爲入流,而無所入,不入色聲香味觸法,是名須陀洹。”

  

  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參 解經玄義 四、明力用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