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夠,決定不能怪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。這樣才能成就自己,成就他人。佛在經上說:“未能自度,而能度人,無有是處。”這句話說得好。所以你要想度化別人,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能,唯有自己的德能,才能感化別人,才能夠度化衆生。佛在經教上說得這樣的圓滿,這樣的究竟,我們讀誦經典的人不能疏忽。我們不能成就,實實在在,了凡先生在這裏所說的“因循”、“粗心大意”。進一步這又教給我們:
【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,亦無尤人之學問;行有不得,皆己之德未修,感未至也。】
這些都是我剛才所說的。天下沒有自以爲是的豪傑,凡是自以爲是、剛愎自用的,這個人決不是英雄豪傑。稱贊他是英雄豪傑,那只是稱贊而已,有名無實。真正的英雄豪傑,決沒有自以爲是。我們稱佛爲大英雄,寺院供養佛像的大殿,稱爲“大雄寶殿”,我們稱他是大英雄。佛有沒有自以爲是?沒有。佛跟衆生講經說法,他說了,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。沒有說一句,說了四十九年,這是什麼緣故?他所說的都不是自己的。是誰的?古佛所說的。孔老夫子一生教學,也說他沒有他自己意思,他一生只是“述而不作”,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教誨。你看,這麼樣的謙虛!絕不自以爲是,絕不加自己的意思在裏頭,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。
“亦無尤人之學問”,“尤”是怨恨的意思。聖賢人的學問,決不會引發一個人自私自利,決不會引起一個人貪嗔癡慢,決不會教你去害別人利益自己,聖賢的學問沒有這些。一個從“人”上說,一個從“學”上說。回過頭來,我們反省自己:“行有不得,皆己之德未修。”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,我們自己確確實實道德沒有修,我們的真誠不夠,所以我們的感化達不到。
【吾悉以自反】
這些東西,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。所以要想幫助社會,幫助別人,幫助社會安定和平,幫助一切衆生幸福美滿,從哪裏做起?從自己修德做起。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德學,如何能感化衆生?自己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念頭還沒有放下,如何能感動衆生?如何能行菩薩道?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,都是實話。所以,我們想幫助這個世間減少災患,現在大家都知道,世間有不少人都相信,古老預言所說的,我聽很多同修從歐洲回來,歐洲人都非常尊敬、相信十六世紀預言家諾查丹瑪斯。他們都把他當作聖人來看待,他的預言是講我們這個世紀有大災難,基督教《聖經》裏面講世界末日,伊斯蘭《古蘭經》裏面也講世界末日,大概都是在這個階段當中。我們這些書看了,這些話聽了,也憂慮不安!我們自己如何能在這個災難裏面幸免,如何能夠幫助世人度過這個難關,有沒有可能?我們今天讀了《了凡四訓》,答案是肯定的,可能。我們自己修養道德,自己就超越了;佛家裏所說的,“共業裏頭有不共業”,我們自己可以超越。我們自己有能力超越,那就要幫助廣大苦難衆生。如何幫助他們?一定要以德行、要以學問去感化他,讓他覺悟,讓他明了,讓他忏悔,也能夠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,這個災難可以化解。縱然不能完全化解,可以把災難程度減輕,把災難的時間縮短,這個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。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。怎樣修養自己的德行,這個書裏頭舉的例子很多,我們細心去體會,反覆的推敲。他底下又舉了一個例子:
【則謗毀之來,皆磨煉玉成之地。我將歡然受賜,何怒之有?】
這一條,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遇到,我們能不能做到?別人惡意的毀謗我,我聽了之後,能不能一絲毫怨恨的心都不起?這是功夫。
有人造謠生事在外面毀謗我,有同修來告訴我:“某人說你的壞話,毀謗你”,他一開口,我就製止他,不要再說下去了。他感覺到非常驚訝!他說:“爲什麼?”我告訴他:“我希望我的心,對那個人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,我不希望他的不善、種種的言行放在我的心裏,我不希望。”我永遠記人家的好處,記人家的善處,我的眼睛看天下,都是善人,都是好人。決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,把我的心變成不善,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。那個說我壞話的人,破壞我的人,從前對我很好,我永遠感他的恩,戴他的德。以後種種不善,那是別有因素,這個因素裏面多半都是誤會。他爲什麼從前對我好,現在對我不好?從前我對他有好處,現在好像我對他沒有好處。從利害上,心理、態度、言行改變了。這個改變我清楚,我過去對他好,現在對他更好,是他不了解。爲什麼?他的心目當中只是名聞利養的利害。我今天已經提升了一步,我今天完全講的是德行,在道德上向上提升,名利上我放下了。我對他的好,他不了解,他産生誤會,我應當要原諒他。說原諒他,我的心胸已經很小了,已經是錯了,完全沒有這回事情。這個事情,他在別的地方可以發生,在我心目當中永遠沒有發生過。我們這才能回歸到自然,回歸到天性。
許哲居士爲什麼一百零二歲還這麼年輕,還這麼健康?一生不生病,還能爲社會苦難衆生服務。她爲一些老人服務,其實那些老人比她小得多,七、八十歲的老人,她一百多歲的人還替他們服務。什麼原因?心地裏頭不夾雜絲毫不善的念頭。決定不許可有絲毫不善的東西跑在我的心裏面去,我得要防範。我這個心裏只容納一切衆生的善心、善行、善德,這才是修養自己的道德。所以我們遇到人家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我感激。爲什麼?從這個境界裏面,來勘驗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。如果我還有一念厭惡的心,有一念不高興,自己要立刻回過頭來忏悔,我的德行不夠,爲什麼禁不起考驗。所以決定是“歡喜受賜,何怒之有?”人家這樣對我,我用這個態度對他,慢慢傳到對方去,對方會感激,會回頭是岸。我救了自己,也救了別人。如果我一聽到別人毀謗,我就發怒,我就存報複的心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自害害他。這個道理不難懂,這個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難明了的。多想想,多思惟,我們就能夠自救救人、自度度他,這又何樂而不爲之?
所以,一個人在世間,希望一生當中都能保持著真誠心,都能夠永遠保持著愛心,愛一切衆生。人愛我,我愛他不難;人恨我,我愛他,這才叫真正功夫,真正的德行,真正的學問。造五逆十惡罪業的衆生,我還是真誠、平等的愛他,因爲我知道他有佛性,《叁字經》第一句說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”我知道他的性本善,他的真心、他的真性是本善,我尊敬他,我愛他。他染上一些不良習氣,那不是真的,那個可以改的。所以只要一念回頭,他就是善人,恢複到他本來。這些道理、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。了凡先生接著說:
【又聞謗而不怒】
若無其事。
【雖讒焰薰天,如舉火焚空,終將自息。】
我從年輕的時候學到了,我懂得,我明了。好像是在去年,悟道法師把臺灣一些報紙、雜志傳真給我,寫了一封信給我。這都是臺灣一些出家人,指著我的名字毀謗我、侮辱我。說我提倡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是很大的罪過,誤導許許多多念佛人,長篇累牍的文章寫在那裏。悟道法師要找一批同學,要寫文章來反駁。我立刻打電話告訴他:“隨他去罵,一句話都不要說。”爲什麼?他罵累了就不罵了。與我不相幹!他寫文章隨他寫,他總會有寫累的一天,我們一絲毫反應都沒有。悟道師忍著氣,好!聽話,我們就不理他。現在不就沒有了嗎?這個罵人要知道,兩個人愈罵愈起勁;如果一個人罵,一個人不吭氣,到最後他罵累了,他自然就不罵了。這個人坐在這裏很舒服,在這裏做什麼?在聽唱歌。哪個人高,哪個人低?旁觀的人說:“某人有修養,某人風度很差。”由人批評,我們何必說一句話?何況罵人好累,發脾氣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嚴重,發一次脾氣,許哲居士講:“叁天都不能恢複。”你爲什麼要發脾氣?他罵你,你很難過;他罵別人,你爲什麼不難過?他罵我“淨空”,淨空是假名,很多人都可以叫淨空,我何必要接受?人家罵你,你就接受,你傻,你愚癡!你聽了,像他罵別人一樣,與我不相幹,心平氣和。這個冤就化解,對我誤會也化解了,不要去理他。打架,也是如此。兩個人愈打愈起勁;如果一個人打,一個人不還手,那個打的人打幾下,他就下不了臺,再打,人家不還手,不打自己又難看。這個方法對于喜歡打架的人很有效果,我都用過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遇到一些朋友發脾氣了,他打我,我不還手,他把我推倒,我就倒在地下不起來。旁邊人看到,他在那裏很難看下不了臺,要打,打不下手,不打,好像也沒有辦法收回,我這招很高明。所以不要跟人爭,一定要保持好的友誼,這種過失、錯誤,希望把這個時間縮短,友誼要恒久、要常久。這是做人的道理。幫助自己,成就別人。所以,一切讒言自己會消失,不必我們去辯駁,愈辯愈黑,不能辯駁,自然的化解了,這個好!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九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