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康。所以多吃東西不是好事情,多吃東西,髒的東西不能排盡,你身體器官的汙染機會比別人多;在現在講,你生病的機會多。古人說“病從口入,禍從口出”,這個話一點都不錯。
教人念咒,念咒就是修清淨心。人決定有雜念,你把念頭集中在咒上,你的雜念就沒有,用一個念頭取代一切妄念,道理在此地;效果非常顯著。所以你用參究的方法行,用念咒的方法行,用念佛的方法也行,方法很多很多,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。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方法、門道太多太多了,你可以選擇用一、兩種,幫助你攝心,幫助你把妄想打掉。心地清淨,智慧就現前,真心就現前。這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與方法。雲谷禅師教他念准提咒,又告訴他說:
【語余曰:符箓家有雲,不會書符,被鬼神笑。】
畫符念咒的專家常說:你不會畫符,被鬼神笑。鬼神不但跟你開玩笑,有時候還讓你受不了。這裏頭有秘傳。
【此有秘傳,只是不動念也。】
畫符、念咒、念佛,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。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樣,它的原理、目的完全相同,都是要用真心;就是你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個符就靈。
【執筆書符】
我們拿起筆來畫符。
【先把萬緣放下,一塵不起。】
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,一念不生。
【從此念頭不動處,下一點,謂之混沌開基。由此而一筆揮成,更無思慮,此符便靈。】
畫符,那個符靈不靈,你去看畫符的人。所以平常要練習,練得很熟。我們從小的時候,那是作小學生也喜歡畫符,天天在練,但是我們不懂這個原理。如果在畫符裏面還有個妄念,這符就不靈。一定是這一道符,從一點下去,一道符畫完,沒有一個妄念,心是清淨的,這個符就靈。由此可知,念咒亦複如是。念的咒,這裏頭不能夾雜一個妄念;夾雜一個妄念,這個咒就不靈。由此可知,念神咒不容易,咒愈長愈難念。愈長,時間長很不容易沒有雜念。所以佛家常講,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爲什麼?經比咒長,不打妄想難;咒也相當長,裏頭不打妄想也不容易;佛號短,“阿彌陀佛”這四個字。“阿彌陀佛”這四個字裏頭不夾雜一個妄念,這一句佛號就靈。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這個佛號就不靈。所以這些方法都是攝心的,都是幫助我們達到清淨心。清淨心是真心,心裏頭有妄念,這個心叫妄心。妄心有生滅,真心不生不滅,真心裏頭沒有念,所以它沒有生滅。如何能夠把生滅斷掉,恢複到不生不滅?這是佛家修學功夫最高的目標,到不生不滅。這個道理,難得雲谷禅師爲我們說出來。他下面說:
【凡祈天立命,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。】
“感格”就是求感應。于心性求感應,于上天求感應,都要用真誠心,所謂“誠則靈,不誠無物”。又說:
【孟子論立命之學】
立命之學,最早是孟子說的。
【而曰:夭壽不貳。夫夭與壽,至貳者也。當其不動念時,孰爲夭,孰爲壽?】
孟子這個話說得高明。“夭”是短命,“壽”是長壽。短命跟長壽是一不是二,這個話一般人聽不懂。短命跟長壽差別太大了,怎麼是一不是二?我們因爲看到是二,看到是差別太大,我們用什麼心去看?分別心去看,執著心去看,所以把它看成二。如果你的心不動,你的心裏頭一個念頭都沒有,長壽跟短命確實是一不是二。爲什麼?沒有分別。有分別,才有二、叁。沒有分別,哪有二、叁?
什麼人不分別?聖人沒有分別心,佛陀沒有分別心,菩薩沒有分別心。凡夫有分別心,所以把世間一切法都變成對立,大跟小對立,長跟短對立,善跟惡對立,真跟妄對立,全部都變成對立。這個對立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,生活在相對的世間,這是虛妄的世間,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夢幻泡影”,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。宇宙人生的真相叫“一真”,那就是說這裏頭決定沒有相對,這才是真的。有相對,不是真的。六道裏面是相對的,十法界裏頭還是相對的,到一真法界相對的就沒有了。我們講,相對沒有,是不是有絕對?絕對也沒有。絕對跟相對兩個互相建立的,相對沒有,絕對也沒有了。這個境界,佛經裏面講“不可思議”。“思”是思惟,你不能思,一思你就錯了。“議”是議論、說,也不能說,說就錯了;“開口便錯,動念皆乖”。那是真實的一真法界,那是真平等。
孟子說這些話,不簡單。他要不契入這個境界,他說不出來。所以孔孟雖然跟佛法沒有接觸到,要用佛法的標准來看孔子、孟子,他們也是大菩薩,也不是普通人。他們的言論,他們的觀察,在佛法裏面講,大乘圓教七地菩薩以上的境界。
【細分之】
那就是把它推廣。
【豐歉不貳,然後可立貧富之命。】
“豐”是豐收,農夫今年豐收,收成好。“歉”是收成不好。收成多,豐富,今年可以過得富足。今年欠收,日子就過得很貧困。如果你能夠懂得“豐歉不貳”,那就是貧富不二,你就能立貧富之命。
【窮通不貳,然後可立貴賤之命。】
“窮”是處在困境,辦什麼事情都艱難困苦,不能成就。“通”是通達,想做事情助緣很多,非常順利。你要不懂這個道理,你就不能立貴賤之命。我們要問:世間有沒有貧富?有。有沒有貴賤?有。怎麼樣立命?貧者安于貧,富者安于富,貴者安于貴,賤者安于賤,各得其所,這叫立命。彼此互相尊重,互相敬愛,互助合作,這是真正知天命。所以這世間永遠是太平,社會決定不可能有動亂。爲什麼?知命。這是學問,這是實學,真真實實的學問。接著說:
【夭壽不貳,然後可立生死之命。】
生死這個現象,在六道裏面都有。可不可怕?不可怕。生死非常正常,只要你把這裏頭道理搞清楚、搞明白,你會不會貪生怕死?不會。生跟死是一樁事情,不是兩樁事情。通達的人,對于舍身受身,像生死這樁事情,就像我們一個人脫衣服、換衣服一樣。我們把衣服比喻做身體,這個衣服穿的時間久了,髒了、破了,我自然把它脫掉。脫掉,這個身就不要了;再換一件衣服,就換一個身。所以生死,舍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。在這裏面,我們必須要注意到,這個衣服愈換愈漂亮,好!如果愈換愈差,那就不好了。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,他這個身體舍掉,來生再得個身體,比這個身體差。畜生身,餓鬼身,地獄身,這個身相比我們是愈來愈不好看。如果這個人一生行善,好善積德,他這個身舍掉之後,他來生生天,天身比我們這個身莊嚴多了。他得菩薩身,得佛身,愈來愈莊嚴。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懂得這個道理,你才真正肯斷惡修善。斷惡修善,雖然是利益別人,利人才是真正利己,這是真理。損人決定害己,世間人常講“損人利己”,這個話說得有弊病,損人決定害己。你利己是眼前得一點小利益,可是幾十年之後,你死了之後,你變餓鬼、畜生、地獄,那真正叫害了自己,害慘了自己,到那個時候你後悔莫及。所以損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,真正聰明人、明白人,決定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情。
文人,從事于文化教育事業的人,我們今天看到,許多出版的東西,有很多人送書、送東西給我看,我第一個要看版權頁,版權頁上寫“版權所有,翻印必究”,這本書我不看。我爲什麼不看?因爲我想他寫不出什麼好東西。因爲他的心很自私,他沒有利益大衆的意願,我不願意浪費我的時間、精神,所以我不看他的。後面要印的是“歡迎翻印,功德無量”,這個書我會仔細從頭看到尾。爲什麼?他的心量大,他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。這個人是好人,這個人是善人,他的東西一定可以讀。所以我讀東西跟一般人不一樣。我自己的,像這些年來,講經的錄像帶、錄音帶數量很多,估計總有幾千種,書籍也有不少,我完全沒有版權,歡迎翻印,歡迎流通。人家能夠流通,翻印我的,我很感激,他總算看得起我。他要看不起我,他爲什麼花那麼多錢去幹這個事情?我又何必要限製別人,不可以翻印、不可以流通,那我們幫助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這個意願永遠達不到。所以我們完全沒有版權,而且歡迎別人拷貝翻印流通。
因此對于生死這樁事情,參透了,看透了,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所以貪生怕死的念頭沒有了。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什麼方式死亡,都會歡歡喜喜、高高興興。爲什麼?知道這個身舍掉之後,馬上就換一個比現在這個身更好、更殊勝。我有信心,有把握。
【人生世間,惟死生爲重,曰夭壽,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。】
“該”是包括。只要能把這一關參透,所有一切相對的境界裏面,你都能得自在。一切順逆,順境、逆境,人事環境裏面善緣、惡緣,都包括在其中。包括在其中是什麼?不二,我們要入這個境界。我們在一生當中,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對我們好,照顧我們,這有恩惠;有些人對我們不滿,惡意毀謗、陷害、侮辱都有。我們用什麼心對待他?用感恩的心對待。對我好的人,我感激他,他對我許多幫助;對我不好的人,毀謗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陷害我的人,我也非常感激。感激他什麼?消我的業障,成就我的德行。也就是說,他用這個手段來對待我,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靜,我還有沒有嗔恚心?如果我還有一念嗔恚,還有一念報複,我是凡夫,我的功夫沒有進步。他這樣一對我,等于說一考驗,我及格了。我對他沒有惡意、沒有報複念頭,不但沒有報複念頭,我感激他,我感恩他。
我的小佛堂,我們這些怨親債主對我很不好的人,我都給他供長生牌位,天天誦經拜佛給他祝福,不一樣。你怎麼樣陷害我,我還是祝福你,我把你看作佛菩薩沒有兩樣。你爲什麼對我不好?你對我了解不夠。所以一切出自于誤會,何必要計較?計較,那是我的過失。我不計較,我感恩,我尊敬,你有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幫助,我會全心全力來幫助你。這是做人的道理,必須參透“不二法門”。
不二法門是佛家說的,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,孟子這些話來看,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門,儒佛是一不是二。然後我們再仔細觀察,世間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,在我心目當中全是不二法門。所以我學佛,我進入其他宗教的教堂,我禮拜,我恭敬,有許多人見到覺得奇怪。我說:一點都不奇怪,一切衆神是一不是二。好,今天我們講到此地。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四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