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五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雲谷禅師接著說:
【至修身以俟之,乃積德祈天之事。曰修,則身有過惡,皆當治而去之。曰俟,則一毫觊觎,一毫將迎,皆當斬絕之矣。到此地位,直造先天之境,即此便是實學。】
這一段話是講到修身。孟子所說“修身以俟之”這句話,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,乃至于“積德祈天之事”。“修”是修正的意思,這是屬于存養功夫,“身”有過失、有惡的行爲,必須要把它永遠斷掉。“俟”是等待,所謂“水到渠成”。這裏面最忌諱的是不可以有一絲毫僥幸之心、非分之想,也不能讓心裏面的念頭亂起亂動,“將迎”就是念頭的起滅,都要把它斷絕,“皆當斬絕”,這是真正的功夫。果然到這個地位,那就完全恢複性德,這個境界在佛門裏面講,這是大菩薩的境界。“即此便是實學”,是實實在在的學問。孟子說得很好:“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”“放心”是什麼?妄想、雜念、分別、執著,能夠把這些東西斷掉,這是真正的學問,這是完全能夠恢複到自性,恢複到本心。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這是有求必應、有求必得真實的原理。原理真實,我們一定要有信心。真正肯依這個理論、方法來修學,哪有求不到的?世出世間法無一求不得的。下文又說:
【汝未能無心,但能持准提咒,無記無數,不令間斷,持得純熟,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。到得念頭不動,則靈驗矣。】
這個道理,誠則靈矣,誠則明矣。我們是凡夫,凡夫沒有能做到無心—就是無念,凡夫都有念。如何把這個念頭控製住?如何把這個念頭消滅掉?那就要用方法。雲谷禅師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。有人讀了這本書,聽了我講的這些話,回過頭來問我:“法師,我們要不要念准提咒?還是繼續念阿彌陀佛?”問這個話的人還不少,由此可知,學習不善用心,你沒有聽懂意思。前面不是跟你講過嗎?畫符、參禅、念咒、念佛異曲同工,方法、手段不一樣,目的、原理完全相同;他念准提咒,我們念阿彌陀佛。
但是底下這幾句話要記住,這是共同的原則。“無記無數”,這要看什麼樣的人,中上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行,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記數。所以我們用念珠,念珠做什麼?記數。一天一定要記多少數,這個樣子能夠把妄念消除,功夫能夠做到精進而不懈怠,這是初步功夫。諸位要記住,用上幾年之後,妄念少了,心地逐漸清淨了,你就不要記數了。爲什麼?記數還是分心。這是在初學時候不得已的一個方法—記數,一天一定要念幾萬聲佛號,念五萬聲、念十萬聲,這是初步功夫。功夫純熟不記數,就是不分這個心了,佛號一句一句接著念下去,無記無數。這個樣子,你的心念念在佛號裏頭,妄念自然就不生了。所以,念佛的功夫貴在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。功夫純熟,到“持中不持,不持中持”,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,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,你就入了不二法門,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。所以我們用念佛、念咒都是一樣,功夫有很多層次,自己一定要曉得。我們今天決定要用“記數”,記數是最低的功夫,從記數提升到“無記無數”,再提升到“持而不持,不持而持”,那是第叁個境界。諸位明白這個道理,這個“靈驗”你自己會得到。靈驗的原理是“誠則靈”,靈是講感應;“誠則明”,明是講智慧現前。
雲谷禅師教導他的,到這裏告一個段落。下面就是講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經曆,如何將大師這一番開示完全落實在自己的思想、行爲,這是真功夫,值得我們學習。
【余初號學海】
我們從他的“號”也能夠看出了凡之爲人。他喜歡讀書,好學,但是習氣很重。“學海”,這個口氣很大,很明顯的,我們能夠覺察得出貢高我慢,他確實是這樣的人。
【是日改號了凡】
從這一天起,接受雲谷禅師教誨之後,他就改號“了凡”。他把他的號改了,不用“學海”兩個字,改作“了凡”;“了”是明了、了脫,“凡”是凡夫。
【蓋悟立命之說,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】
今天明白了,知道命運可以改造,“數”是可以能夠突破的,不願意再作凡夫,一心要想超越,所以把號改成“了凡”。
【從此而後,終日兢兢。便覺與前不同,前日只是悠悠放任,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。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毀我,自能恬然容受。】
這個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現象。我們自己要常常勘驗自己,要認真反省:“我今天這一天有沒有空過?”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,這一天空過了。古時候諺語常講,光陰非常寶貴,“寸金難買寸光陰”,光陰一去不複回。真正成功的人,無論是世法是佛法,沒有不愛惜光陰的,沒有不珍惜光陰的,天天求精進,一天都不能夠空過,這種人決定有成就。了凡從這個時候才算是認真用功了。每天依照功過格做反省的功夫,所以每天戰戰兢兢。于是覺得跟從前不一樣,從前每天過日子是“悠悠放任”過去的,沒有留意到,現在感覺到自己有戰戰兢兢的功夫,有一點不同的氣象;時時刻刻能提醒自己,唯恐自己起惡念、說錯話、做錯事情,他有這個警惕的念頭了。
“常恐得罪天地鬼神”。這些跟我們生活在不同維次的空間,高維次的能夠看到低維次的,低維次的見不到高維次。譬如我們看到螞蟻、小的爬蟲,它們生活的空間是二度空間,我們生活在叁度空間,我們了解它,它不了解我們。同樣道理,生活在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,是我們今天講的天地鬼神。有人問我:“天地鬼神真有嗎?”我也不跟他講真有、假有,我跟他講,因爲他們現在學科學,他相信科學,“科學家說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,就是中國古人、佛經裏面講的天地鬼神。他生活的空間維次比我們高,他知道我們,我們不知道他們。”所以,真的有,不是假的有。這些人,只要我們心地真誠、清淨,我們也能突破空間的界限,跟他往來、跟他溝通,不是做不到。
我們在叁度空間,跟四度空間、五度空間打交道往來不是難事,更高維次空間的,那就不容易了。正如同我們是一個平民百姓,我們跟一個鄉長、裏長打交道很容易,常常見面;如果我們跟部長、跟總統打交道就難了。爲什麼?他太高了,我們不容易見到他。跟這個道理一樣。所以,四度、五度空間跟我們近,就好像我們的鄉長、鄰長一樣,容易接近。像天神,天神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那個高了,我們跟他往來就不容易,那要更深的定功,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,經上常講“甚深禅定”。在如來果地上,確確實實達到一念不生,清淨到極處,于是無量無邊的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了。所以他的生活空間就大了,太大了;虛空法界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這一句話是實話,決不是贊歎,決不是誇大,實實在在的。
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有這個能力,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?佛說統統有。一切衆生個個都有這個能力,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,是因爲你現在有障礙。什麼障礙?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障礙你自己。你只要能把這些東西放下,你的智慧現前,你的能力現前;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種不同維次空間,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來,都跟他見到了。我們今天雖然沒有能力,心還是動亂的,沒有能力突破,但是要知道,天地鬼神看得到我們。我們起心動念要想到他們在我們的身邊,于是惡念自然不敢起來,惡的行爲自然會舍棄,達到斷惡修善、改過自新的效果。下面舉例子,“遇到有人憎恨我、討厭我,有人毀謗我”,在從前了凡先生遇到,是絕不甘心饒過人的,他決定有報複;現在他懂得了,不報複,心平了,能夠“恬然容受”,心量慢慢拓開了,可以包容,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。
【到明年】
諸位要記住,他是叁十五歲遇到雲谷禅師的,“明年”就是叁十六歲。到明年。
【禮部考科舉】
“科舉”,這是禮部的考試。
【孔先生算該第叁】
他參加這次考試,孔先生給他算命,他應該考第叁名。
【忽考第一】
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變了他的命運,他考第一名。
【其言不驗】
孔先生給他算的命,頭一次不應驗。
【而秋闱中式矣】
同一年秋天,這是去考舉人,他中了舉人。考中舉人,他命裏沒有的,這是改造命運效果非常明顯的應驗。諸位記住,一年!大凡改過自新,總是開頭那個心勇猛,我們佛門也常講,學佛一年,佛在眼前;學佛二年,佛在天邊;學佛叁年,佛化雲煙,就沒有了。這是人的通病。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說是很勇猛精進,以後也退步了。雖然退步,他的警覺心常常提醒,還是很努力,進步得很緩慢,不如頭一年,頭一年進步快速,往後進步緩慢。後面他有反省,這是他難得的地方。
【然行義未純】
他自己反省:我斷惡修善做得不純,夾雜太多了。
【檢身多誤】
檢討自己的行爲,過誤很多。
【或見善而行之不勇】
知道是應當要認真努力去做的,可是做得不夠,沒有盡心。
【或救人而心常自疑,或身勉爲善而口有過言,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。以過折功,日常虛度。】
這是他自己的反省。早年修行,這種現象可以說是正常的,每一個修行人都必須經曆的。不要灰心,不要害怕,不可以退轉,緩慢當中也要求進步就好。總是在進,進得不多,只要進就好。諸位要曉得,不進則退,那就可怕了。不可以說,“我今天沒有進步,但是也沒有退步”,實際上你已經退了。
【自己巳歲發願】
“己巳”是叁十五歲,就是遇到雲谷大師之後,他就發願斷惡修善。
【直至己卯歲。曆十余年,而叁千善行始完。】
發願做叁千樁善事,整整十年,叁十五歲到四十五歲,叁千樁善事才完成。由此可知,叁千善事是多麼難行。但是,他天天是在做;十年,叁千六百天,平均算起來,他一天還做不到一樁善事,好在他天天在做。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,希望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五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