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一卷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時佛門的一位大德、一位高僧。這個時候雲谷禅師已經是六十九歲,了凡先生叁十五歲,雲谷大了凡叁十四歲。了凡叁十五歲去見他,這也是頭一次遇見。

  我們在後面傳記裏面看到,雲谷禅師的行誼,他的道風,他是一個真正開悟的人。雖然很年輕的時候出家,出家的時候也跟現在一樣,做一些經忏佛事。但是那個時候經忏佛事,跟我們現在性質完全不一樣。後來他覺悟到,出家幹這些事情,與了生死、出叁界不相幹,“我不是爲這個而出家的,這個出家就等于維持自己的生活而已”,所以生死事大。十九歲他就去參學,尋師訪道,以後他確實成就了。開悟之後,他在寺院裏面韬光養晦,專做苦行,別人不願意做的苦工他做。以後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、官員發現他,這是一個真正有道的高僧,所以就幫助他,希望把棲霞山的道場恢複。他老人家無意于名聞利養,他介紹另一位法師去作住持、方丈。道場複興之後,他在山後面很隱密的一個地方,建了一個小的修行地方,這個地方叫做“天開岩”。人迹罕至,他一個人在那邊苦修。我想,了凡先生去訪問,必定是在這個所在;天開岩,一定在這個所在,因爲法師已經六十九歲。法師是七十五歲圓寂的,也就是一五七五年,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歲。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見面,與大師圓寂這個時間並不很長,只有七年。我們想想,他一定是住在棲霞山天開岩。

  大師平常接衆,不管哪個人去訪問他,他總是丟一個蒲團,叫你坐在那裏,叫你參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,一句話都不說。一天不講一句話,都在定中。了凡先生去參訪他,大概也不例外。

  【于棲霞山中,對坐一室,凡叁晝夜不瞑目。】

  跟了凡先生,他們坐在禅堂裏面,叁天叁夜一句話沒說。

  【雲谷問曰: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,只爲妄念相纏耳。】

  特別是修行人,修行人爲什麼不能成就?妄念太多了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太多,這個心定不下來。

  【汝坐叁日,不見起一妄念,何也?】

  你很奇怪!你在這裏坐了叁天,我“不見起一妄念”,沒有看到你起一個妄念。這什麼緣故?雲谷禅師好奇!平常很少說話,遇到了凡先生,跟他說了這麼一大堆的話,不容易,這也是特別的緣分。我們要懂得這裏面的道理,人與人之間確確實實有時節因緣。他遇到了雲谷禅師,這才開始轉變命運,“立命之學”是雲谷禅師傳授給他的。

  【余曰:吾爲孔先生算定,榮辱死生,皆有定數,即要妄想,亦無可妄想。】

  我早年念到這一句,我想了凡先生這個時候是標准凡夫。也不錯,一生按照命運去過日子,到五十叁歲壽終正寢;一生沒有大過失,來生肯定不墮叁惡道,標准凡夫。他的命運被孔先生算定,“榮辱死生,皆有定數”。這個話同時也告訴我們,我們也不例外。凡人只要你有念頭,你就不能沒有數;也就是說,你就不能沒有定命,只要你有妄念在。如果沒有妄念,你就超越命運。了凡先生雖然能夠改造命運,他只能改變,他不能超越。

  雲谷禅師了不起,爲什麼沒有把高一層的,超越命運這個方法教導他?這也是要觀機授教,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質,他的天賦。這些有道德的高僧,都有能力觀機,看你是上根,還是中根、下根,應機說法。所以一切衆生遇到這些高人,沒有不得利益的。我們看看了凡先生,他是中人的根性,他不是上根,他是中根。對中根,當然不能夠說上法;說上法,他不能接受。所以說法,契機比什麼都重要。法不契機,等于是閑言語,這是佛經上說的。閑言語,用現在的話來說,廢話,白說了。所以必須要契機契理。

  我們要深深相信,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、都有一個定數,只是自己不知道。自己不知道,換句話說,你在這一生當中,你必定是盲目摸索。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,他清楚;他這一生,他所行的方向、目的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他只是照著命運走就是。我們可憐,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,所以在茫茫大海當中盲目在摸索。如果隨順煩惱,摸索當中還會造許許多多罪業,這些罪業損我們的福報,減我們的壽命;一般講折壽,折損我們的壽命。這種情形在今天社會,可以說比比皆是。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,他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,但是心地善良,沒有非非之想,存心、行事都能守規矩,不做傷天害理之事,不做損人利己之事;雖然不知道自己的命運,必定替自己增福,替自己增壽,不知不覺當中得福報。

  但是現在我們的社會大環境不好,這是古今中外,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。人是凡夫,不可能不受環境的影響,環境不善,我們天天被不善影響;換句話說,我們造不善業的機會就多了,而且不知不覺在造孽。這個事情很可怕!我往年求學的時候,李老師給我講了一故事,不是給我一個人說,上課給我們同學們一起講的。他講到,從前古時候,有一個地方發生了一個逆倫的命案,兒子殺父親。這個事情在從前不得了,這是大事情。這個事情上報給皇帝,當然這個兒子處死刑,皇帝下了命令,這個地方的縣長撤職查辦。縣長犯了什麼過失?這個地方是你統治的區域,是你教化的地區,你怎麼教化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?你教育失敗,縣長撤職,巡撫記過,巡撫是當時的省長。這種行政處分還其次,朝廷下命令,那個時候縣都有城牆,把城牆拆掉一個角;皇帝下命令,城牆拆掉一個角。這什麼意思?你們這個縣,出了這樣一個大逆不道的人,是你們全縣人的恥辱。

  現在我們在報紙、雜志上,常常看到殺父親、殺母親,太多了。古時候的教學跟現在的教育一對比,我們就明白了,爲什麼古時候社會能安定,長治久安,人民確確實實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天,無論是富貴或是貧賤,有億萬財富的人,他活得幸福不幸福?沒有幸福;他快樂不快樂?他沒有快樂。他生活得很可憐,說個不好聽的話,不是過著人的生活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,我們有沒去想過?這裏頭都有定數。定數,我們每天起心動念、語言造作,都有加減乘除。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,大概距離你的命數不會超越太多,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確。如果我們的惡念善念、善行惡行,幅度很大的話,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惡,就把你的定數改變了。如果你有大善,你命中不好,它會變好;如果你造的是大惡,你命裏頭本來很好,會變壞。

  凡人在所不免,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。現代社會,沒有一樣不在誘惑人,人心怎麼能夠定得下來?所以今天修道,今天做學問,不容易成就。能在這個時代,學業、道業有成,都是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;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福德,都不可能。你有善根,你能夠明理;你有福德,你才不動心。面對所有一切誘惑,不會起心動念,這是真功夫,這是真的福德。

  古時候古大德,學校是教學的場所,佛門是修行的場所,爲什麼要選擇在山林人迹罕至之處?實在講,它的目的無非就是避開社會的誘惑,讓我們的心容易定下來而已。現在難了,我學佛講經,雖然這麼多年,佛教許許多多的道場,我都沒有去過。在中國,我只去過九華山、去過峨嵋山。而現在這些道場,公路開上去了,遊客很方便,以前很不方便。我小時候,我是安徽人,我的老家在廬江,距離九華山不算太遠,但是從前朝山要走叁天,現在汽車叁個小時。從前要走叁天,真的要有誠意。還有人叁步一拜,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,從我們家鄉很虔誠的拜到九華山。選擇這些地方,無非是交通不方便,遊人不方便,不喜歡人家到這兒來,我們這個環境甯靜,不要被人破壞。現在開上馬路,寺廟裏都裝上電視,完了,這個染汙已經到家裏來了。現在修道難了,太難太難了!

  我在國外這麼多年,一直到今年,我們才選擇澳洲圖文巴的小城,山上,山城。這個小城,人口只有八萬。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非常保守,在現在講是很難得的做學問、修道的一個好環境。不能選擇在都市,都市誘惑力量太強,沒有定力決定不能成就。花花世界,你怎麼修行?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,聽那邊的同修們告訴我: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香港,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,老和尚說:這個地方花花世界,不適合修行。所以住了沒幾天,就回到中國去。爲什麼?誘惑力量太大,名利心太重,不是一個修行的處所。

 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這種心態,那行。他已經知道自己命運,算定了,打妄想也是枉然,他心定下來了。這一說明,雲谷禅師就哈哈大笑。

  【我待汝是豪傑,原來只是凡夫。】

  我本來以爲你是一個英雄豪傑。什麼叫豪傑?一般人做不到的,你能做到,這個人就是英雄、就是豪傑。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,不是普通人能做到,了凡先生能做到。再一問什麼原因?命被人算定,打妄想也枉然,這樣才不打妄想。這是凡夫,這是一個標准凡夫。我們要知道,從這個地方要真正省悟過來,看看雲谷禅師怎樣開導他,怎樣教化他,怎樣把他這些錯誤的觀念扭轉過來,這是真實的學問。

  了凡先生能接受,是他的善根。佛家講善根,是能夠明了。能夠深信不疑,依教奉行,這是他的福德。有善根、有福德,又遇到這樣好的善知識開導他,這是因緣。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叁個條件具足,他成就了。他能夠把他的命運改變,道理在此地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此地。

  
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一卷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