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四卷)
淨空法師講述
中國深圳鳳凰衛視
諸位同學,大家好!昨天講到雲谷禅師教導了凡先生要改過自新,這就是所說的義理之身。今天我們接著看:
【夫血肉之身,尚然有數;義理之身,豈不能格天?】
“血肉之身”,是我們現在這個身體。這個身體因爲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,因此都落在數裏頭,所以用術數能夠推斷你的一生吉凶禍福。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數,要從心理上做一個改變,把從前不善的觀念、行爲都能夠改正過來,與義理相應,這個身就稱爲“義理之身”;在佛法裏面講願力。血肉之身是業力,業力變現的。如果我們的願力大過業力,在佛法裏面就叫做乘願再來。這裏面我們必須要了解,那就是血肉之身沒有離開自私自利,義理之身是大公無私,不再爲自己的利益著想。生在這個世間,這個身體是爲社會、爲人民、爲衆生服務造福的一個工具,跟自己的業力完全脫離關系,這個身就稱爲義理之身,這個身就稱爲乘願再來。衆生有福,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就會常住,衆生沒有福報,這個身自然就舍離;換句話說,佛家常講的了生死、出叁界,就是這個意思。下面他引古書作證:
【太甲曰:天作孽,猶可違。】
這是假設的。這是天然的災害,“猶可違”是可以避免。我們今天講自然的災害,是可以避免的,是可以挽回的,這個道理很深。
【自作孽,不可活。】
那是無可挽回,無可避免。這個話的意思很深,自然災害爲什麼說可以避免?現在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。聖人告訴我們,佛菩薩在經典上告訴我們,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,依報就是自然環境,自然環境也是隨著人心來轉。如果這個社會人心善良、淳樸,我們居住的環境它就轉好,所謂是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不僅僅是人爲的災害是人造的,自然的災害也人造的。在佛法裏面講,一個是共業,一個是別業。共業是大家共同來造作的,這就變成自然災害。個人所造作的,那就變成個人的吉凶禍福。所以個人自己造孽,這是無法避免的。社會大衆共同造的業,我有辦法避免,我有辦法挽回。這是真理,這是事實的真相。又引《詩經》兩句話說:
【詩雲: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】
這兩句話,“永言”就是常說,古聖先賢常說;“配命”,意思就是說與上天的心相應,人心同天心。天是什麼心?天到底在哪裏?這不是一個有形的,實在講是個無形的,是個抽象的,所謂是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。天心是愛心,無私的愛心;天心是公平的愛心,平等的愛心。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修養,把自己的心願提升到大公無私,平等的對待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這就是“永言配命”的意思。當然,福在其中;不求,福報也現前。這個意思諸位細細去想。下面雲谷禅師說:
【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,不生子者,此天作之孽,猶可得而違。】
天作之孽,這是你過去生中造的,你造的不善業,所以你這一生當中沒有功名的分,你也不會有兒子。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,可以避免,可以挽回。怎麼樣挽回?
【汝今擴充德性】
我改過自新。
【力行善事,多積陰德。】
什麼叫“陰德”?做好事不要讓人知道,這叫陰德。陰德報得厚。做一點點好事,人家都知道,像現在的新聞媒體來表揚、來贊歎,把你向社會廣大群衆去介紹,這也是福,這個福立刻就報掉,很可惜!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,不要讓人知道。如果做好事,一定要有媒體介紹,要報章上能夠看到,這不是真的好事。你這個心還沒有離開名聞利養,你不是真心,你這個善是假善、是僞善,不是真善。真善,何必讓人知道?媒體來報導,應當盡量避免,這樣才好。古時候,真正大德大能的人,所謂是韬光養晦,隱居在深山裏頭,沒有人知道,于是他的德愈積愈厚。到機緣成熟的時候,被人發現,他能爲國家、爲民族建功立業。這裏面含藏著許許多多的學問,這些我們都要深思,我們都要會學。
【此自己所作之福也,安得而不受享乎?】
自己造的福,自己當然都受到。接著大師又引用《易經》上的話說:
【易爲君子謀,趨吉避凶。】
引用這兩句話,讓了凡先生加強信心。
【若言天命有常,吉何可趨,凶何可避?】
這個話說得好。如果說命運是一定的,不能改變,《易經》這一句話就講不通。換句話說,《易經》這兩句話告訴我們,命運這樁事情活活潑潑。我們每天起心動念,善念就增福,福就加了一分,惡念就減了一分。每天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就是加減乘除,天天都有加減乘除。爲什麼世間人命運都被人算定?他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,沒有離開他的中線太遠,所以就算得很准。如果加減乘除幅度很大,他命運就不准了。前面所說,大善之人命運拘束不住他,大惡之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,那就是加減乘除的幅度大。他有大善,禍會變成福,他有大惡,福會變成禍,道理在此地。
【開章第一義,便說: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汝信得及否?】
這些書,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;念得很熟,意思不能說不懂,但是了解得不夠深。換句話說,讀那些古聖先賢的書,自己沒有辦法用在生活上,無法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所以他的命運一絲毫不能夠更改。雲谷禅師這一提示,他明白了。了凡先生說:
【余信其言,拜而受教。】
雲谷禅師這一番話,把了凡先生點醒了。命運確實是自己造的,自己可以改變,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。我們學佛,有很多人問我,他說:法師,你爲什麼要學佛?我的答覆很簡單:我學佛的目的很單純,提升自己的境界,這是從果報上說;從因上說,提升自己的德行。積功累德是修因,因好,果當然殊勝。業因果報,到你自己能夠覺察出來的時候,你就非常歡喜,佛家常講“常生歡喜心”。這一生都生活在歡喜當中,這個多快樂!心裏面沒有憂慮、沒有牽挂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執著、沒有煩惱,這叫得大自在。經論裏頭常講“常生歡喜心”,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,這是多麼幸福!我是爲了這個才學佛的。其實,這是早年老師教導的。我在學佛之前愛好哲學,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他告訴我:佛學是哲學裏頭的精華,哲學裏頭的最高峰,“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我被他這句話打動了,所以認真學習。我出家,剃頭之後再去看他老人家,他非常歡喜。他說:你的路走對了,我跟你說說,沒想到你真幹。所以確確實實得到老師的指引,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樣,“余信其言,拜而受教”。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,章嘉大師替我奠定根基,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時間把我培養起來。一生得到受用,得到快樂,得到自在。
了凡先生明白了,覺悟了,下面真幹。
【因將往日之罪】
過去所做的種種罪惡的事情,種種過錯。
【佛前盡情發露】
“發露”,一絲毫隱瞞都沒有,完全說出來。
【爲疏一通】
“疏”是文章。就是自己下定決心要改過自新,寫一篇文章,求佛菩薩爲我做證明,用意在此地。
【先求登科】
他命裏頭沒有功名,先求。“登科”,先求考中舉人。他命裏頭只有秀才,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貢生,所以他沒有科第;用現在的話說,他沒有學位。
【誓行善事叁千條,以報天地祖宗之德。】
就真正開始斷惡修善,發了這樣的大心,這個很難得。雲谷禅師看到,當然歡喜,汝子可教。雖然這個時候袁了凡先生已經叁十五歲,能夠真正回頭,斷惡向善。
在明朝那個時候,“功過格”很流行。我們在曆史上看到,許許多多的有成就的偉人,都曾經用功過格這個方法,來檢點自己的過失。
【雲谷出功過格示余,令所行之事,逐日登記;善則記數,惡則退除。且教持准提咒,以期必驗。】
了凡先生,真的,他是凡夫,他是初學,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,可以說是中下根性的人,所以雲谷禅師就用“功過格”來幫助他。功過格,現在在臺灣、在香港,也都有流通,都可以能夠找得到,我們過去也曾經翻印過。每天登記,每天做的好事,自己記下來。每天做的過失,反省過失,過失也要記下來。善惡對比,我這一天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?開頭做的時候,一定善惡混雜,可能是惡多過于善,自己的警覺就提高。天天認真努力去改,希望改到有一天,功過格一打開是純善無惡,你就成功了。這是教他從事上去改,這個方法不是一個高明的方法,但是對普通人來講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。
又教他持“准提咒”。佛法裏面,參禅、持咒、念佛,方法雖然不同,目標、功效完全是一樣的,收心。一般人不可能沒有妄念,只有佛菩薩、大修行人沒有妄念,妄念對我們的傷害非常之大,我們要知道。妄念,不但破壞我們的清淨心,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産生不良的效果。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一天吃一餐,日中一食,而且吃得很簡單、吃得很少,我們現在人想“這營養怎麼夠”?我們不明白道理,真正道理搞清楚,恍然大悟,原來營養是我們體能的補充。
身體就像一個機器一樣,這個機器二十四小時都在運作,睡覺的時候也沒有停止,心髒還是在跳動,脈搏在跳動,血液在循環;需要有能量,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像汽車一樣要加油。但是車我們懂得,有耗油的車,有省油的車。我們身體也一樣,身體對于能量的消耗,有耗能量的,有省能量的。能量到底消耗到哪裏去?現在我們真搞清楚,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。這才明了,爲什麼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?他心清淨,他妄念少,他消耗能量就少,身體健康。凡夫妄想多、雜念多,每天補充叁次還不夠,還要吃消夜、吃點心,一天到晚都在補充,他消耗得太多。消耗太多,于身體決定有不良的影響。所以你要想保持身體的健康,要減少妄念。妄念減少了,你的飲食自然就減少。最健康的身體是不要飲食,爲什麼?飲食再少,也沒有辦法完全做到沒有汙染。沒有飲食,那就決定沒有汙染,你的身體才真正健…
《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(第四卷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