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十善業道經大意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他宗教的神父、牧師、傳教師也都肯定,佛法講的六道輪回是真的。我們要修善法,來生才能得人身。善法中摻雜少許不善,大概百分之十以下可以,超過百分之十的不善,人身就得不到。就像醍醐,前面比喻過了,摻雜一點點毒藥,如果量很微小,吃了固然有害,但還不至于送命,來生還能得人天身。

  【經】聲聞菩提、獨覺菩提、無上菩提。

  “菩提”是梵語,意思是覺悟。“聲聞”是阿羅漢,“獨覺”是辟支佛,這兩種都屬小乘,已超越六道輪回,不再夾雜見思煩惱。聲聞和獨覺的見思煩惱雖然斷盡,卻還摻雜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我們無法覺察,更無法理解和想像,因爲無明煩惱極其微細,只有佛能知道。“無上菩提”是菩薩和佛所證得的。從人天一直到作佛:

  【經】皆依此法,以爲根本,而得成就。

  這叁句十二個字,我們要牢牢的記住,不能忘記。我們成就人道,成就天道,成就小乘,成就菩薩,乃至于成就佛道,都是依靠這個方法爲根本,可見其重要性。

  【經】此法即是十善業道。何等爲十?謂能永離殺生、偷盜、邪行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、貪欲、嗔恚、邪見。

  “永離”兩個字是一直貫下去的,即永離殺生、永離偷盜、永離邪行,直至永離邪見。

  第一條是“永離殺生”。殺生是最嚴重的惡,不但不能有殺生的行爲,傷害衆生的念頭都不能有,我們的心地才純善。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傷害我,甚至殺害我,怎麼辦?《金剛經》上有一個公案: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肢體。這是傷害到極處,不但要你的命,還不讓你好死,把你的身體一片一片用刀割下來,淩遲處死。菩薩怎麼樣?一點怨恨心都沒有,完全沒有“他不對,我對”的念頭,絕對沒有怪他,純以純善之心處之,所以這是忍辱度的圓滿相。

  在修行過程當中,我們一定會遭遇到類似以上之事。如果遭遇到時,你就恨他:“我好心對他,他這樣對待我,我將來要報複!”那你還搞輪回,不能成就。如果像忍辱仙人一樣,一絲毫惡念都不生,你就成佛了,你就不會在六道。我們是覺悟的人,曉得那一些傷害、毀謗、侮辱我們的人,還在迷惑顛倒。覺悟的人如果還要和迷惑顛倒的人計較,就是我們的過失,他們沒有過失。他們對我們的毀謗、侮辱、陷害,和種種障難,我們看到了要點頭:“做得不錯,正常的!”他們若能不這麼做,就不是凡夫了。所以,我們看他們看得很清楚,他們看我們就不清楚了。我們學“永離殺生”,就要學忍辱仙人。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,詳細記載在《大涅槃經》。

  今天,看到小的蚊蟲螞蟻,你還能傷害它們嗎?許多同修爲這事煩惱:“家裏蚊蟲、螞蟻、蟑螂一大堆,怎麼辦?”你如果以真誠、慈悲心對它們,它們自己會離開。我在丹斯裏李金友的山上吃晚餐時,他跟我說:山上種菜,初種時小蟲很多,也來吃菜。農夫隨它們吃,絕對不趕它們走。它們也是衆生,也需要飲食,來吃一點,我們歡喜布施,決定不起一點惡心對它們。這個情形逐年減少,現在已很少,不曉得那些蟲跑到哪裏去了。這證明有感應。不能殺,愈殺愈多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

  過去幾千年來,農夫種植農作物,並沒有用農藥,收成也不錯。農藥發明之後,病害蟲只有增加,沒有減少,而且這些病害蟲對農作物的抵抗力逐年加強,殺之不盡。何必與衆生結怨仇?所以,“永離殺生”是最正確的觀念。我們不能說它是害蟲就可以殺,憑心而論,動物之間,最大的害蟲是人類,你們想想,對不對?所以,我們一定要覺悟,要聽從佛陀的教誨,把殺的念頭斷掉。不但不殺,惱害衆生都不可以,絕不可以令衆生因我而生煩惱。我們的“忍辱波羅蜜”要從這個地方成就。

  第二條是“永離偷盜”。偷盜的範圍非常廣泛,佛在經中和我們說明,偷盜是“不與取”。有主之物,主人沒有答應,你把它拿來用,就是“偷盜”。日常生活當中,這些不善不勝枚舉。我以前跟隨李炳南老居士十年,他當時在奉祀官府服務,職務是主任秘書。他每次領公家信紙信封,一定向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報告:“我領信紙信封,我私人寫信時也要用。”

  孔德成先生聽的次數多了,說:“你怎麼這麼啰嗦!”

  他說:“我用公家的信紙寫私人信,如果沒得到你的答應,我就犯了偷盜戒。我一定要與你說明,你點頭答應,我才敢用公家信紙寫私人信。”

  今天,寺廟也印有信紙和信封,出家人拿去寫私人信,有沒有向住持方丈報告:“我要拿來做私人寫信用?”如果沒有,就犯了偷盜戒。這就是你的修善中夾雜不善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件事更容易犯。寺廟的電話也是公家的,拿這個電話跟朋友聊天閑談,也犯盜戒。偷盜道場東西的罪,《地藏經》上有明文:“竊盜常住物,叁世諸佛都不能救。”我常勸導大家,打電話要長話短說,多一句不如少一句,少一句不如不說。別人打給你,可以,那是他們付費,不是常住付費。我們打出去,常住就要付電話費。我單單舉這兩個例子,其他的可以舉一反叁。

  常住物一定要愛護,因爲愛護常住物是惜福。糟蹋常住物,你出家就一生都沒福報。爲什麼?福報都在這裏流掉了。佛家常講: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”諺語又說:“地獄門前僧道多。”我們想到這些話,毛骨悚然!所以,我決不勸人出家,出家如果不如法,就到地獄去了。不出家不墮地獄,出家墮地獄。所以勸人出家,就是把人拉到地獄去,害慘了人!這是最不道德的。李老師當年在世,只勸人皈依,不勸人受五戒。爲什麼?我勸你受戒,你要是犯了戒,我也有過失。戒是要自己真正發心受持。如果想想這個戒條我做不到,那決定不可以受戒。實在講,我們只可以勸人學佛,勸人叁皈依都有問題。爲什麼?叁皈依是要你自己發心的,叁皈要是搞錯了,麻煩多!他皈依某個法師,皈依某個道場,“這位法師是我的師父、那位不是我的師父,這是我師父的道場、那不是我師父的道場”,起嚴重分別,是“破和合僧”罪,要墮阿鼻地獄。

  不偷盜,最簡單的說,就是“決定不可以占別人分毫的便宜”。古德講得好:“吃虧是福。”我們要學吃虧。占便宜是罪過,要把占別人便宜的念頭斷盡。

  第叁條是“永離邪行”。邪行指淫欲。在家菩薩不邪淫,出家人永斷淫欲。此地“永離”與“永斷”是同一個意思。

  第四條是“永離妄語”。妄語是說假話,欺騙衆生。對人沒有實話,這個毛病習氣是無量劫帶來的。尤其現在的社會,妄語已成風氣。現在的法律,常常講到“保障隱私權”。保障隱私權當然要打妄語,不打妄語就不能隱私了,這是世法的標准,與佛法標准很不同。“私”總有不體面或者不光明的一面,佛法中決定沒有隱私。佛法完全透明,光明顯耀,大公無私。我們如果想在這一生成就道業,一定要永離妄語。

  可是,佛法自始至終,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。佛經中有例子:獵人追一只兔子,兔子跑到一個叁岔路口,逃走了。你正好在這個地方看到,獵人問你:“我剛才追的兔子從哪邊跑了?”這個人如果不妄語:“從這邊走了。”這只兔子被他追到,命就沒了。這個時候,可以打個“方便妄語”,說:“兔子從那邊走了。”獵人就永遠追不到,你這個妄語是救了兩條命。這種妄語在佛法叫“開緣”,不是破戒。每一條戒律都有“開、遮、持、犯”,要有智慧通權達變,曉得什麼狀況之下,怎樣做是正確合理的。

  你若不懂這些方法,就守住一個原則:“決定利益衆生,決定不害衆生。”說“兔子從那邊跑了”這句假話,其實救了兔子和獵人兩條命。獵人雖然起了殺生的念頭,但畢竟沒有殺生的行爲,因此不會墮惡道。兩個人都救了,這是一件善行。凡是對社會、對衆生有利益的,這個妄語叫“開緣”。

  第五條是“永離兩舌”。兩舌是挑撥是非。鬥亂兩頭,決定是過失。叫人家父子不和、夫妻不和、兄弟不和、朋友不和,在社會上叫人家君臣不和、國與國不和,這個罪就更大。如果挑撥演變爲戰爭,這個兩舌罪決定墮阿鼻地獄。如果兩舌破壞道場,罪過就更重。《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》中有例子:兩個法師講經,講得不錯,聽衆很多,信徒對法師很恭敬,供養很多。別的出家人看到就嫉妒,于是造謠生事,挑撥間離,使聽衆對法師喪失信心,把這個道場破壞了。挑撥間離的出家人墮阿鼻地獄,以人間的時間計算,在地獄中一千八百萬年。我們必須知道,人間與地獄有很大的時差,人間一千八百萬年,在地獄的感受是無量劫。看到別人得恭敬利養,自己感到難過,無非是嫉妒、愚癡。造這種罪業,就要受這麼苦的果報。

  第六條是“永離惡口”。惡口是說話粗魯。沒有禮貌,出口傷人,容易得罪人。

  第七條是“永離绮語”。绮語是花言巧語,欺騙衆生。這些口業,在今天的社會,幾乎很少人不犯,所以天災人禍綿延不斷。如果我們稍稍留意,從資訊中做個統計,你會發現,現在這個世界的災難頻率不斷在上升,而每一次的災難都比以往嚴重。什麼原因?衆生造作種種不善業感得來的。

  有幾位臺灣比丘尼問我:“法師,臺灣中部佛教非常興盛,爲什麼會發生九二一大地震?”我告訴她們:“臺灣中部我看過。在沒出家前,我在埔裏住過半年,跟忏雲法師住茅篷。那個時候,埔裏確實是臺灣的福地,建茅篷的那座山非常秀麗,一般人講是好風水。可是,幾十年後,那座山建滿了寺廟,大概有二、叁十間。大家講佛法興盛,可是仔細看看,是怎麼樣?每間寺廟都彼此不相往來,都不擇手段的拉信徒,都說:我這裏好、他那裏不好,自贊毀他。而且,那座山沒有整體的規畫,變成了亂墳崗,把風水完全破壞了。大地震從那裏發生,必有原因。李炳南老居士過去常講:有廟無道,不能興教。廟蓋得雖多,卻沒有道。雖然是出家人,卻沒有舍棄自私自利,沒有放下名聞利養,依舊搞貪嗔癡慢。不善的業,感得不善的果報,怎能怨天尤人?”

  我又舉了一個例子。忏雲法師也在那兒,聽說大地震時,他沒有事。他的廟爲什麼平安?老和尚雖然很少講經說法,但還是有修行,值得我們尊敬和贊歎,所以護法龍天還是保佑。種善因,得善果,不善的因,必有不善的果報。老老實實,規規矩矩,果報的對比就非常明顯。

  最後叁條是“永離貪欲,永離嗔恚,永離邪見。”這是最重要的。身惡和口惡都由意惡主宰。我們心念善,身、語當然善,如果心念不善,想不造口業或不犯身業,就太難太難了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意業。“修行”的意思,我們一定要搞清楚。“行”是我們的生活行爲,“修”是修正。我們的生活行爲有了錯誤,把錯誤修正過來,就叫修行。這十條善業就是教我們修行的方法。“永離殺生、偷盜、邪行”是修正身業的錯誤行爲,“永離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”是修正言語的錯誤行爲,“永離貪、嗔、癡”是修正心地的錯誤行爲。宗門與教下的祖師大德教我們修行要“從根本修”。根本是意業,即“貪欲、嗔恚、邪見”。

  第八條是“永離貪欲”。欲是欲望,世間人都貪,不曉得利害。佛在經論上千叮咛、萬囑咐:“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地獄五條根。”一條不斷,就叫你下地獄,五條都有,你就永遠不能離開地獄。我們在生活上,不能離開財色名食睡,但是必須明了它們的副作用之大,面對它們時要有極高度的警覺,不能爲它們所害,決定不可以起貪戀之心。佛菩薩示現在世間,也要穿衣吃飯,但穿的是什麼衣?最簡單的衣服,能夠蔽體、禦寒、保暖就可以了,絕不貪求它的質料樣式。

  在佛門,出家人穿的紅袈裟中,還繡著「萬壽萬福”等字或佛菩薩像,很容易增長貪心。這種服色在古時候有,但決不是法師自己做的,也不是信徒供養的,是皇帝對法師尊重,欽賜。要穿,也只是偶爾在大典禮當中,穿給皇帝看,不穿的話皇帝會不高興。如果不是皇帝要參加大典,決定不穿。現在出家人自己做的服色,追求好看,這是貪欲還沒能斷。韓瑛館長在一九九七年往生之後,我從此就不再用黃海青和紅袈裟。穿咖啡色的二十五條衣,我大概是第一人,在僧服店做衣時,還沒有人做過。我想到這點,是因爲佛在經論中教導我們,出家人應穿染色衣。染是紅、黃、藍、白、黑五種正色混合在一起。單色代表一個族群,染色則代表多元文化,在前面已經講過。

  第九條是“永離嗔恚”。不合自己的愛好,往往就起嗔恚心。悭貪墮餓鬼,嗔恚墮地獄,貪再加上嗔,後果嚴重。

  第十條是“永離邪見”。邪見就是愚癡。違背真理,違背事實真相,見解都是錯誤的。愚癡很難辨別,所以我們一定要常讀聖賢書,接受聖賢的正知正見教誨,才能永離愚癡。

  在這部經中,這十個綱目,都有各自的修學細目與因緣果報。不論宗門教下,顯教密教,這部經是共同科目。人、天、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統統都要修學。違背這部經典,就決定不是佛弟子。

  以上這段經文,是我們修行的精華,希望諸位能把它背熟,常常檢點自己的心行,我們才能回頭,真正“轉惡爲善、轉迷爲悟”,最後達到“轉凡爲聖”的殊勝果報。

  

《十善業道經大意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十二因緣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