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十二因緣

  十二因緣 淨空法師 主講

  疏鈔演義雲:緣覺攝者。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。雖十二支。而束之不出四谛。雖有利生之心。而亦未廣。故攝聲聞中也。

 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。一無明。謂煩惱障煩惱道。二行。業障業道。此二支屬過去。叁識。托胎一分氣息。四名色。名是心。色是質。五六入。六根成。此胎中。六觸。此出胎。七受。領納前境好惡等事。從識至受。名現在五果。八愛。愛男女金銀等事。九取。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。此二未來因。皆屬煩惱。如過去無明。十有。業已成就。是未來因屬業道。如過去行。十一生。未來受生事。十二老死。此即是四谛。所以重開者。以緣覺之人。先觀集谛。所謂無明緣行。行緣識。乃至生緣老死。此則生起。若滅觀者。無明滅。則行滅。乃至生滅。則老死滅。因觀十二因緣。覺真谛理。故言緣覺。此人斷叁界見思。與聲聞同。更侵習氣。故居聲聞上。

  束之不出四谛者。若流轉門。無明愛取叁支是煩惱道。行有二支是業道。此五支爲集谛。識名色等七支爲苦谛。若還滅門。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爲道谛。證寂滅理爲滅谛。

  “緣覺攝者”。本經沒說緣覺,緣覺就包括在聲聞裏面。“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。雖十二支”,這十二支,就是十二個科目。“而束之不出四谛”,“束”就是“歸納”,歸納起來也離不開四谛。所以四谛在小乘法裏是根本*輪,十二因緣不過是把四谛展開來,詳細說明而已。“雖有利生之心,而亦未廣,故攝聲聞中”。梵語辟支佛,“辟支”翻做“緣”,“佛”翻做“覺”。所以緣覺就是辟支佛。他是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。這一類人雖然也度衆生,但是不主動,跟阿羅漢一樣,你去找他,他看你過去生中跟他很有緣份,就度你。你去找他,他會入定觀察,如果過去生中跟他沒有緣,就不度你。爲甚麼?因爲講了你不相信,也不願意聽,所以他省得說話,你也省得煩惱。菩薩慈悲心重,主動教化衆生。阿羅漢跟辟支佛不主動教人,所以屬于小乘。

  “緣覺觀十二因緣者。一無明。謂煩惱障煩惱道”。從這一段開始,將給我們簡單說明,甚麼叫十二因緣。第一是“無明”,此地是講“枝末無明”,不是“根本無明”。根本無明,破一品,成爲圓教初住菩薩,法身大士。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,但不是根本無明,而是破“枝末無明”。“枝末無明”就是“見思煩惱”。四谛裏面叫見思煩惱,十二因緣裏面叫無明。無明就是見思煩惱,就是迷惑!這是煩惱障,煩惱道。“煩惱障”是“見惑”,“煩惱道”是“思惑”。見煩惱、思煩惱,就是無明。“二行。業障業道。”。第二是“行”,你有煩惱障,有煩惱道,就是你有見思無明,你一定會妄動,“行”就是造業。業障業道,它造作,以“無明”是緣,“行”是因,“無明”比較遠一點,“行業”較近。如果拿祖孫叁代來說,“無明”是祖父,“行業”是父親,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“識”。“識”是“果報”。下面五條都是識,都是果報。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“緣”,密切的叫“因”。所以“無明”是“緣”,“行”是“因”,有因有緣,後面就結果,這就是業障業道,我們今天通通在造作。“此二支屬過去”,這二條是講過去的。因爲你過去世迷惑、顛倒、造業,你這一生就受報,這是果報,這受報怎麼報法?先來投胎。我們在六道裏以人道做例子說明,其余五道都沒有例外,都是一樣。

  “叁識”:人道裏面,先“識”,“識”就是“神識”,我們俗話講“靈魂”,靈魂來投胎。“托胎一分氣息”,神識速度非常之大,可以說超越時間、空間,神識超越時間、空間,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,但是從他的文章裏面,也透了一點消息。他在“易經系辭傳”裏面,講“遊魂爲變”,“神識”孔老夫子稱它做“遊魂”。說遊魂絕對正確,爲甚麼?它動的速度太快了。他這兩句話“遊魂爲變,精氣爲物”。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。“物”就是“物質”,物質從那裏來?“精氣”爲“物”。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,物質是甚麼?精氣而已。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,物質是甚麼?是振動。振動、光動,是一個幻象,不是真正有物質。所以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“易經”中說的,跟現代科學能相應。佛法說得更詳細。孔老夫子講的“精氣”,在唯識裏面是“見分”,“物”是“相分”。見相同源,見相不二,這是佛法裏面所說的,所以說神識來投胎。

  說老實話,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?不見得!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,不生兒女。爲甚麼不生?沒有緣。兒女要跟你有緣,他才會到你家裏來投胎。他跟你沒有緣,不會到你家投胎。換句話說他去投胎是要找對象的,你求他,他未必理你。他去找對象,找甚麼對象?過去生中存在的關系。

 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因緣:第一種是報恩的。過去生中你們彼此互相有恩惠,他這一次又看到你了,到你家來投胎。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子賢孫,他是來報恩的,怎麼都學不壞,所謂的好兒女、孝順兒女,這是過去修的善因。

  第二種是報怨的。過去世你跟他有仇恨,這一世遇到,來做你兒女,將來長大了,做敗家子,攪得你家破人亡,他是來報複的。所以與人不能結冤仇,外面的冤仇可以預防,他投胎投到你家裏怎麼辦?你怎麼防法?你把那個人害死了,好了,他的神識到你家來做你的子孫,做你一家人時,你怎麼辦?所以決定不能存害人之心!這就是所謂忤逆的兒孫,攪得家破人亡。

  第叁類是討債的,討債鬼。是父母過去欠他的,他來討債。如果欠得少,養個兩、叁年他死了,你爲他花了不少錢,還清了,他也走了。如果欠得多,大概供到大學畢業,快要可以做事情,他走了,這就是討債鬼,債務討清,沒事了,就走了。

  第四種是還債的。是他欠父母,他這一生遇到了要還債,他要努力工作供養父母。那也要看你們之間債務欠的多少?如果他欠父母很多,他對父母物質供養很厚,如果欠的債務很少,他對父母的生活供給很刻薄,反正讓你餓不死就好了。爲甚麼?還債的!這一類人對于父母雖然能供養,沒有恭敬心,沒有孝順心。報恩的有孝順心,還債的沒有孝順心,甚至于眼裏還嫌棄父母,討厭父母,但是他生活費用會給你,至于多少?那要看他從前欠你多少。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,一家人就是這個關系集合。

  家庭如此,一族人也是如此,凡是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都是如此,只是恩怨債務更少一點。恩怨債務多的時候,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,遠一點就成爲親戚朋友。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。你走到馬路上,一個陌生的人對你點頭笑一笑,也是從前的緣份。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識,一看到就不順眼,也是過去的緣份。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,我們真是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,千萬不要跟一切衆生結冤仇,不要跟一切衆生有債務的關系。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,免得來生再還,這事情很麻煩,所以儒、佛的聖賢教訓,都是勸我們把這些恩怨化解,這是最善、最圓滿的方法。這就說明投胎不是隨便偶然的,它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系。剛投胎來的時候,就叫“識”,不能叫它是“名”,所以母親懷孕,是神識來投胎。

  “四名色,名是心,色是質。”“名色”,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,大概在一、二星期,十四天的樣子。沒有長出形狀,甚麼也分不出來,只是一塊肉團。但是肉裏頭有神識,所以叫它做“名色”。“名”就是“心”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“色”是“物質”,所以叫“名色”。

  “五六入,六根成此胎中。”胎胞長大了,就叫“六入”。“六入”就是“胎兒”成形了,是一個人的樣子,六根長出來,這個時候叫“六入”。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“名色”。“識”、“名色”、“六入”這叁支都是在胎中。

  “六觸。此出胎”。第六是“觸”,“觸”就是出胎了,與外面境界接觸,也就是出生了。從出生一直到老死,都與外面境界接觸,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“觸”,觸的時間非常長。

  “七受。領納前境好惡等事。從識至受。名現在五果。”“受”,是“領納前境好惡等事”。觸是沒有好惡、沒有喜歡、沒有討厭、也沒有害怕;像嬰兒,自己拉的大便也吃。這是因爲他有“觸”,但是沒有“受”,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。等到逐漸長大,他就有好惡之感受。在沒有“受”之前,我們中國人常講“天真”,他心裏面清淨,快樂,沒有憂慮、沒有好惡。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,一般要到十歲以後。在從前,像我這個年齡,大概在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,十歲以前不知道,這是童年的幸福!現在的小孩可憐,爲甚麼?我看他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。換句話說,他的童年時間縮短,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。怎麼會提早呢?天天看電視,電視天天教他,所以兩叁歲的小孩,就會察言觀色,就曉得大人的好惡。他們的心裏就計較,就要用心機了。從前那種農村社會,童年天真時間反而長,現在縮短了。

  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做,來生投胎做人,太苦了,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,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,人的味道沒有了,換句話說,人生的意義、價值喪失掉,這是我們要覺悟。所以這個“受”,是領納好惡的境界。這五種是果報,就是這一生的果報。前世“無明”、“行”,是緣,是因。有這個因緣,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。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,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我們這一生當中,受苦受樂,不必怨天尤人,爲甚麼?皆是自作自受!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是自己造作的,怎能怪人!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!起這個念頭,更是造罪,罪造得更大。發財中獎都是命,沒有這個命,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,造罪就更大。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,保佑他要中彩,不中彩,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,拿去燒掉,這造業!怨天尤人,造的罪業就更重了,所以這個“受”,是有因果的。

  “八愛。愛男女金銀…

《十二因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