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
淨空法師講述
前言
立命之學
前言
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,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。民國初年,淨宗印光大師,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。他的弘化社,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。由此可知,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。不僅如此,而且還不斷提倡,教我們研究、實行、講說。
[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]。這是諸佛的法印。佛法是講原則,是講道理的。所以,佛經有五種人說,除佛之外,其余弟子、天、仙、化人所說的,只要和佛說的宗旨一樣,不違背佛的原則,佛都承認它是佛經。
我們看看這本書的內容,都是講[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]。等于佛經。佛是講理的,並不是只有佛自己說的,才稱爲佛經。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,值得人贊歎的地方。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、原則,我們都應該看成經典。尤其是這本書,經過祖師的證明,一再提倡,它是我們學佛的根基。不但是學佛的基礎,也是一般人在社會上安身立命的根本。
創造命運是有一套學問,它是有理論、有方法的。這些理論方法就在這本書中。本書的分量雖然不多,但對于這方面確實掌握住綱領。所以我們想要改造命運,創造命運。乃至學佛真正有所成就,都要依本書的道理方法爲基礎。可見本書對于我們學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。
[了凡四訓]是這本書的名字。[了凡]是寫這本書的人。[了凡]兩個字的[凡]字,有兩種說法。第一、是講到人。如果不是佛菩薩羅漢這些聖人,就是一個平常的[凡人]。[了]是明白、也是完結的意思。[了凡]就是明白做個平凡人是不夠的,應該要做最上等的人。就是說凡是平常人所動那些不好的念頭,要漸漸消除。所以稱作[了凡]。第二、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。他是明朝人,出生在江蘇省蘇州府的吳江縣。他是進士出身,做過寶坻縣知縣。他喜歡做善事,並且是信仰佛教的。因爲他是一個大善人,所以大家都尊重他,稱他了凡先生。
[四訓]是四種教訓,就是本書所說的四篇文章:第一是立命之學,第二是改過之法,第叁是積善之方,第四是謙德之效。這是了凡先生把他讀書所得到的心得,以及他一生奉行[太上感應篇]的經驗,寫了這本書來教導他的兒子。所以此書是他的家訓。
立命之學
第一篇[立命之學],這是世間每個人都想明了的課題。我們一般所見所聞,這個世界上的人,有富貴、貧賤,長壽、短命,都認爲是命裏注定的。這種說法不能說他完全錯。因爲一個人若是前世做好人好事,這一世自然是一個富貴、長壽的人。若是前世做壞事,這一世自然是貧賤、短命。這是平常的道理。可是我們要曉得還有特別的,就是命運可以改變的道理。若一個人本來命裏注定富貴長壽的,但他做了極大的惡事,等不到下一世去受報應,就在這一世變成了貧賤短命的人。也有一種人,本來命裏注定貧賤短命的,因爲他做了極大的善事,不必等到下一世來享福,就在這一世變成了富貴長壽的人了。這種事自古以來,中國外國曆史上的事例很多。所以雖然說今世所受的都是前世所做,命裏早就注定。但是也不一定會被命運束縛,還要看他自己現在去創造。
這一篇[立命之學],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,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種種效驗,告訴他兒子,要他兒子不被這個[命]字束縛住,要竭力去做種種的善事,不可以做壞事。[立]字是建立的意思。[立命]兩個字,就是命不能束縛我,是我創造命運,命運掌握在我手裏的意思。所以[立命之學],就是論立命的學問,講立命的道理。反過來說,我們念佛修行的人,若能夠按照這個方法去做,念佛一定可以往生西方,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。這一篇文字很長,現在依次講解。
余童年喪父。老母命棄舉業學醫。謂可以養生。可以濟人。且習一藝以成名。爾父夙心也。
這是第一小段。這四篇文章,都是袁了凡先生對他兒子所說的話。所以文章的語氣,是勉勵其子,自己一生命運是如何改變的,希望他的子孫也能明了此理,依教奉行。所以叫做[家庭四訓]。
他自己敘述,從小父親就過世,母親叫他放棄舉業[舉業]就是讀書求學從政,也就是放棄讀書去學醫。因爲在中國過去舊社會裏,讀書求學目的是從政。放棄讀書,就是放棄從政的行業。學醫可以養生,自己有一技之長,將來可以憑行醫謀生。所以這裏的[養生],[生]是生活。同時又可以救人,[濟]就是救濟別人。這是很好的行業。人生選擇行業是很重要的。從前教書的先生,學生接受他的教學,沒有規定學費是多少,而是隨便供養的。家裏富裕的人就多送些,貧窮的人就少送些。只要至誠恭敬的表達尊師重道的心,學費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。醫生也是如此,只要盡心盡力地爲人治病,至于報酬就隨各人的心意,因爲他是以救人爲目的。所以古老的社會裏,教師和醫生普遍的受到人們的尊重,道理就在此。
“且習一藝以成名”。這個[藝]字就是技藝。技藝如果專精,就可以成爲一代名醫。“爾父夙心也”。母親告訴他,這是你父親的願望。當然,了凡先生就放下讀書的念頭來學醫。從[可以養生]起四句話,都是了凡先生的母親所說的。
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。修髯偉貌。飄飄若仙。余敬禮之。語余曰。子仕路中人也。明年即進學。何不讀書。余告以故。並叩老者姓氏裏居。曰。吾姓孔。雲南人也。得邵子皇極數正傳。數該傳汝。余引之歸。告母。母曰。善待之。試其數。纖悉皆驗。
這一段是敘述他改變命運的機緣。內容描述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,這個老人[修髯偉貌]。[髯]是胡須。從面頰兩邊垂下的叫[髯];在下巴底下,嘴兩邊的叫[須]。這個人胡須很長,相貌莊嚴,個子高大,看起來不是一個凡人,所以叫[飄飄若仙]。仙風道骨,潇灑出衆,沒有一點俗氣的樣子。所以袁先生對這位老人非常敬重,因爲他品貌不凡。
老人就告訴他:[你是將來要從政的人]。[子]是對人的尊稱,[仕]是做官。[仕路]就是官場,像現在的政治界一樣的意思。[明年即進學],因爲老人會看相,就叫他趕快去進學。[進學]就是從前國家用人,都要經考試來選拔人才。如果考上了秀才就會派進到縣立的學校讀書,所以叫做進學。並且說:[你是從政之人,爲何不趕快讀書呢]?[余告以故],了凡就把母親告訴先父希望他學醫的原因,向老人說明。並且請教老人姓名和住所。[裏居]也包括籍貫和住處。老人就告訴了凡先生,他姓孔,是雲南人。
[得邵子皇極數正傳]。[邵子]就是宋朝的邵康節,這是個絕頂聰明的人。[皇極數]就是[皇極經世書],這本書也有相當的份量,收在[四庫全書]裏,它的內容,完全是依照[易經]的理論來推算命運。它推算命運的範圍非常廣泛,整個世界國家轉變都有論定。所以朝代的興亡,個人的吉凶,完全從數理上推斷,是一部非常高深的學問。這的確是有根據,相當科學的。
所以每一個人,甚至每一樁事皆有定數。這就是佛法裏講的因緣果報,只要你起心動念,你就有定數。只要你沒有心念,那你就超越數字、數量之外了。
修行人往往能超越,爲什麼呢?因爲他入定。入了定,他的心就不起作用,沒有任何念頭。沒有念頭,就不落在數量裏。由此可知,只要你有念頭,就必定落在數量裏。換句話說,遇到高明的人,他就能夠把你的流年命運推斷得清清楚楚。
所以凡夫都有數。唯獨超越叁界,阿羅漢以上的聖者,就可以超越宿命了。即使是叁界之內,色界、無色界的天人,像他們修成了四禅八定,能不能超過數量呢?的確他在定中,數對他是失去了作用。但是這個失掉作用只是暫時的,並不是永遠的失掉。爲什麼呢?他的定力若消失,念頭又起,就又掉到數裏去了,想逃沒法逃出,在那邊緣上,心一動就掉下來。這就是他爲什麼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的原因了。如果定功再進一步達到九次第定,永遠保持不會退轉,他就超越數量了。這時他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,佛法裏稱爲聖人、阿羅漢。我們懂得了這個原理,所以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定數的。既然有定數,我們就要用平常心來看這個世界。好的順境不必喜歡,看到不好的逆境也不要悲傷。爲什麼呢?一切都是注定的。
孔先生是邵康節的傳人。這也是代代相傳,都是有師承,一代傳一代,精通[皇極經]。他看到袁了凡,就把他看得很清楚,而且告訴他[數該傳汝]。你跟我有緣份,我這一套學問,應該傳給你。可以說孔先生找到了傳人了。
[余引之歸]。了凡先生就請他到家裏去坐坐。了凡很孝順,告訴他的母親。他母親教他好好接待孔先生,而且告訴他,要算算命,試試看靈不靈。這是處世待人的良好態度,禮貌很周到。你所講的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,我們要經過試驗才行,絕對不是冒冒然就接受。所以先試看看。這一試是真的,大小事情他推算都非常靈驗。這樣他的信心就生了,對孔先生的建議也相信了。
余遂起讀書之念。
進學念書這個念頭就生起來了。
謀之表兄沈稱。言郁海谷先生。在沈友夫家開館。我送汝寄學甚便。余遂禮郁爲師。
生起讀書進學的念頭,往從政的道路作預備工夫。以前讀書並不像現在有很多學校。清朝之前都是私塾教學,沒有學校。國家只有大學,沒有中學。必須私塾裏念得很好,才有機會考入大學。那時稱太學,明、清都叫國子監。相當于現代的大學,是國家辦的。私塾,是私人辦的小規模的學校。老師只有一個,學生通常只有二、叁十人。
正好他的表兄有一個朋友郁海谷,在沈友夫家裏開館。沈友夫大概是地方上相當富有的一戶人家,因爲家裏很有錢,有幾間空房子,用一間作教室,請老師教自己的子弟,親戚朋友的子弟也可以到這裏來上學。郁海谷先生此時正好在沈友夫家裏開館教學。他就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