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等,心不清淨,還有嫌棄,這怎麼能成就?

  修行在那裏修?就在這個地方修。在極不平等的環境裏面修自己的清淨心、平等心,這叫修行。不願意跟人相處,這就是過失,就是毛病。了凡居士發現他自己的毛病,就要痛改前非,把毛病改過來。我們現在有這個毛病,不但不改,還要繼續去培養,這怎麼能成功呢?

  所以僧團裏首先要求我們修學的就是六和敬;六和敬就是大衆在一塊共修基本的戒條。個人所遵守的就是[五戒十善]。在從前,寺院叢林裏面以[沙彌律儀]做基礎,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現在不要求那樣的苛刻了,我們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夠了。出家、在家都應當如此,規矩不能再降低了。團體生活就要求六和敬,把我們的毛病習氣都修正過來,不討厭別人,不怨憎別人。[遇人憎我毀我]。[毀]是毀謗。不會跟他計較,不會把他放在心上,[自能恬然容受]。[恬]是安然。由此可知,他的心境相當平靜,不像從前心浮氣躁,一點點委曲都受不得,現在可以受委曲了。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長,這就是效果。所以一個修道的人,一個真正學佛的人,要學著跟任何人都能相處。跟佛菩薩能相處,跟妖魔鬼怪也能相處,在任何境界裏,都是怡然自得。

  我們看[六祖壇經],六祖大師在黃梅證的果位我們不曉得,但最低限度也應該是圓教初住菩薩,只會比這個更高,不會比這個更低。他是明心見性的人,初住以上的菩薩。這還得了!他去伺候那些打獵的人。打獵,天天殺生造惡。他眼睛看到,耳朵聽到,還要替那些獵人燒飯,伺候這些獵人。獵人是他的主人,他是獵人隊裏的仆人。獵人要吃肉,他也要伺候。不是短時間,是十五年!我們能忍受得了嗎?他在那個環境裏怡然自得,不起心,不動念,不分別,不執著。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。他在黃梅是開悟了,悟後起修。他在一切順境、逆境裏面修清淨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。沒有別的,就是修這叁樣。

  我們今天與人相處,是不是在順、逆境界裏面,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裏修清淨心?如果不是修清淨心,就沒有修行,與自己一點利益都得不到。那不是學佛,那是搞佛學。每天在文字紙堆裏去鑽,也能說得天花亂墜,煩惱天天增加,將來的前途依舊是往生叁途六道。這就錯了!真正修行人絕不執著文字,離言說相,離名字相,離心緣相。他求的是心地清淨,心地平等。清淨心,平等心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他所求的是明心見性。

  我們念佛人也是這個目標,我們求功夫成片。成片就是心地清淨平等,平等就是一片,清淨就是一片,心裏面沒有界限。換句話說,還有分別執著就不能成片。一有界限,就不能成片。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功夫才可以成片,這叫真正修行。他有了這樣的功夫,功夫並不很深,稍稍上軌道了,感應就現前。

  到明年。禮部考科舉。

  明、清的禮部相當于現代的教育部。是國家舉辦的考試,相當于現代的高普考。現代中國的高、普考是考試院負責的。從前考試跟教育都是禮部掌管,禮部的職權相當于現在教育部跟考選部。

  孔先生算該第叁。忽考第一。其言不驗。而秋闱中式矣。

  他命裏注定的是第叁名,現在跟命裏就不一樣了。這是他行善積德,他的名位從第叁名提高到第一名,他考到第一名。[其言不驗]。這就跟定命不一樣了,這就是變數。他嘗到了,確實有變數,而不是定數。[而秋闱中式矣],古時候大考都定在秋天。[闱]是闱場、考場。他考中了,就是考中了舉人。了凡先生的命裏,只有中秀才的份。因爲命裏講,他沒有科第,他只有中秀才的份,科第最高的是進士。以後他發願求中進士,也被他求到了,那是他命裏沒有的,才是求到的。

  然行義未純。檢身多誤。或見善而行之不勇。或救人而心常自疑。或身勉爲善而口有過言。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。以過折功。日常虛度。

  這段所敘述的幾樁事,都值得我們參考,值得我們效法。

  [行義未純]。[義]是道義,或者說得更淺一點就是義務。幫助別人,不要求報酬的,這是義務。儒家教我們的五倫十義。由此可知,行義是性德。父母對于兒女的愛護教導是義務。兒女對于父母孝順也是義務。兄友弟恭,乃至于朋友有信,與朋友信實,這是義務。義務就是應當這樣做的,應該做的。人與人之間應該要互愛,應該要互敬互助。了凡居士懂得,雖然是做,做得不純,裏面摻雜個人利害。我去幫助他,對我自己不利,這一考慮就不純了,也不能夠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。這是自己反省,雖然做,做得不夠。

  [檢身多誤]。[檢]是檢點,反省自己的毛病,過失還是很多。下面舉幾個明顯的例子。或者是[見善而行之不勇]。儒家所講成人之美。美就是善。我們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幫助,要成就他。爲什麼?一件善事對于整個社會、鄉裏都有好處。譬如道路壞了,這人要發心修補。我們見到了,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他,把這件善事做好,便利于大衆。類似這種對于社會有利益、對大家有利益、有幫助的事情,我們都要幫助他。了凡先生也能夠隨喜去做,但是做得不夠勇猛。也就是說沒有盡心盡力,稍稍的隨喜一點。這就是反省自己的過失。

  [或救人而心常自疑]。別人有苦難,要去幫助他。我應不應該幫助他?如果在今天的社會,求幫助的人很多,我們常常遇到。而且求幫助的人當中,有很多是來欺騙的,是來騙錢的。騙了之後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賭,那就有罪過了。所以行善的確不容易,行善真正要有智慧,要有慈悲。智慧能明察,能判斷,應不應該做;慈悲是真正的動力。確實他有苦難,我們一定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。如他用欺騙的手段,我們一眼看穿,我們要教導他。如果他並不是很衰老,也並不是有病,身體健康強壯,應該教導他從事正當的行業,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討生活。應該勸導他,教導他。[或身勉爲善,而口有過言]。所以改過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,是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,不斷去改。初期這些現象,決定是免不了的。身雖然善,能夠合于禮法,但是口裏面的言語還會有過失,口不擇言,這是習氣。自古以來,所謂言語是禍福之門,不能不謹慎。

  孔夫子教學的四科:第一個科目是德行。德行是做人的根本,今天講教育中的德育。現在這個社會德育沒有了,不講求了。第二個科目就是[言語]。孔夫子多麼著重言語。說話要有分寸,說話不能傷人。言語傷人,是不知不覺的,人家懷恨在心。將來的報複是沒有辦法預料的。往往許多的怨仇誤會都是從這兒來的。這個事情麻煩大,[說者無心,聽者有意],所以不可不謹慎。少言就寡過,何必多說話呢?人家不會把你當啞巴。

 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淨,自行化他,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行了。人家給

  我們講再多的話,我們一句也不要答覆他:[阿彌陀佛]!他再講。[阿彌陀佛]!聽個幾句[阿彌陀佛],聽完之後,他講什麼我不曉得,我們就念[阿彌陀佛]!我們把這句[阿彌陀佛]給他,他講的那些東西我沒聽進去。這樣好!所以言語少好。袁了凡是有言語多的毛病。

  [或醒時操持,而醉後放逸]。就是清醒時能注意自己的言行,很守規矩,很如法。他喜歡喝酒,酒喝醉了,就又放逸了,毛病就出來了。酒是佛法的大戒,五戒裏有酒戒。但是諸位要曉得,佛爲什麼要戒酒?就是酒醉後亂性。如果我們飲酒不至于醉,酒有開緣,可以喝的。但決定不能喝醉。戒律講得很嚴格,是滴酒不沾。爲什麼?怕我們止不住,感情用事,沒有理智,一杯接著一杯。那可麻煩大了,那決定是破戒。

  從前我在臺中求學,李老師講[禮記]。[禮記]的注解是鄭康成注的。鄭玄是東漢大儒,是馬融的學生。馬融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問家。但是馬融的心量不大,學生成就若是超過他,他心裏很不是味道。鄭玄的成就超過老師,青出于藍。老師不甘心,想派刺客把他殺死。所以他離去時,馬融帶著學生到十裏長亭送行。實在是不懷好意,令同學們每人敬酒叁杯,鄭玄喝了叁百杯[叁百杯的典故就是從這裏來的],希望把他灌醉,在路上好下手。那裏曉得鄭康成的酒量很大,叁百杯喝下去,小小的禮節都不失。李老師說,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鄭康成,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製定了。

 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製定這條酒戒?我們要了解製戒的意義。學佛的同學如果在烹調時用作料酒,是不會醉人的,調味是可以的。如果年歲大體力衰,他血液循環慢,酒可以幫助血液循環,每餐飯喝一杯酒,這也是可以的,這是開緣。不是破戒。

  同樣道理,佛門忌五辛。五辛裏,尤其是大蒜。五辛是大蒜、蔥、荞頭[大陸叫小蒜]、韭菜、洋蔥[興渠]。佛爲什麼禁止我們吃呢?[楞嚴經]上說得很好,修行最重要的是清淨心。功夫不到家,飲食會影響心理生理。功夫到家,心理作得主宰,境隨心轉,那就事事無礙。如果還是心隨境轉,這是有障礙。佛跟我們說:[五辛]生吃助長肝火,容易發脾氣;熟吃增長荷爾蒙,容易引起性沖動。所以佛製禁食都有道理的。換句話說,不管生吃、熟吃它都增長煩惱,所以禁止。

  有一些在家同修說,五辛不能吃,我們對吃素的興趣都沒有了。若當佐料配菜不起作用。炒一盤菜裏面加一兩個大蒜,是起不了作用。要明白佛製禁食的用意。所以要明理。佛法是很講道理的,這才曉得佛法是活用的。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通人情、通道理的。

  受了戒也有開緣,你才能度很多人,自己也歡歡喜喜的跟大衆在一起。所以在某一個場合裏,有智慧觀察,通權達變,要利用機會。因爲他們能聞到佛法是很難得的,我們在飲食之間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訴他,他聽聽也種了善根。所以這是機會教育。

  [以過折功,日常虛度]。[功]與[過]兩相比較,每天的過多功少,沒進步!光陰空過了。

  自己巳歲發願。直至己卯歲。曆十余年。而叁千善行始完。時方從李漸庵入關。未及回向。庚辰南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