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等,心不清净,还有嫌弃,这怎么能成就?

  修行在那里修?就在这个地方修。在极不平等的环境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、平等心,这叫修行。不愿意跟人相处,这就是过失,就是毛病。了凡居士发现他自己的毛病,就要痛改前非,把毛病改过来。我们现在有这个毛病,不但不改,还要继续去培养,这怎么能成功呢?

  所以僧团里首先要求我们修学的就是六和敬;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基本的戒条。个人所遵守的就是[五戒十善]。在从前,寺院丛林里面以[沙弥律仪]做基础,十戒二十四门威仪。现在不要求那样的苛刻了,我们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够了。出家、在家都应当如此,规矩不能再降低了。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,把我们的毛病习气都修正过来,不讨厌别人,不怨憎别人。[遇人憎我毁我]。[毁]是毁谤。不会跟他计较,不会把他放在心上,[自能恬然容受]。[恬]是安然。由此可知,他的心境相当平静,不像从前心浮气躁,一点点委曲都受不得,现在可以受委曲了。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长,这就是效果。所以一个修道的人,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要学著跟任何人都能相处。跟佛菩萨能相处,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,在任何境界里,都是怡然自得。

  我们看[六祖坛经],六祖大师在黄梅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,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圆教初住菩萨,只会比这个更高,不会比这个更低。他是明心见性的人,初住以上的菩萨。这还得了!他去伺候那些打猎的人。打猎,天天杀生造恶。他眼睛看到,耳朵听到,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,伺候这些猎人。猎人是他的主人,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。猎人要吃肉,他也要伺候。不是短时间,是十五年!我们能忍受得了吗?他在那个环境里怡然自得,不起心,不动念,不分别,不执著。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。他在黄梅是开悟了,悟后起修。他在一切顺境、逆境里面修清净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。没有别的,就是修这三样。

  我们今天与人相处,是不是在顺、逆境界里面,物质环境、人事环境里修清净心?如果不是修清净心,就没有修行,与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。那不是学佛,那是搞佛学。每天在文字纸堆里去钻,也能说得天花乱坠,烦恼天天增加,将来的前途依旧是往生三途六道。这就错了!真正修行人绝不执著文字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。他求的是心地清净,心地平等。清净心,平等心就是真心,就是本性,他所求的是明心见性。

  我们念佛人也是这个目标,我们求功夫成片。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平等,平等就是一片,清净就是一片,心里面没有界限。换句话说,还有分别执著就不能成片。一有界限,就不能成片。离开一切分别执著,功夫才可以成片,这叫真正修行。他有了这样的功夫,功夫并不很深,稍稍上轨道了,感应就现前。

  到明年。礼部考科举。

  明、清的礼部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。是国家举办的考试,相当于现代的高普考。现代中国的高、普考是考试院负责的。从前考试跟教育都是礼部掌管,礼部的职权相当于现在教育部跟考选部。

  孔先生算该第三。忽考第一。其言不验。而秋闱中式矣。

  他命里注定的是第三名,现在跟命里就不一样了。这是他行善积德,他的名位从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,他考到第一名。[其言不验]。这就跟定命不一样了,这就是变数。他尝到了,确实有变数,而不是定数。[而秋闱中式矣],古时候大考都定在秋天。[闱]是闱场、考场。他考中了,就是考中了举人。了凡先生的命里,只有中秀才的份。因为命里讲,他没有科第,他只有中秀才的份,科第最高的是进士。以后他发愿求中进士,也被他求到了,那是他命里没有的,才是求到的。

  然行义未纯。检身多误。或见善而行之不勇。或救人而心常自疑。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。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。以过折功。日常虚度。

  这段所叙述的几桩事,都值得我们参考,值得我们效法。

  [行义未纯]。[义]是道义,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。帮助别人,不要求报酬的,这是义务。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。由此可知,行义是性德。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。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。兄友弟恭,乃至于朋友有信,与朋友信实,这是义务。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,应该做的。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,应该要互敬互助。了凡居士懂得,虽然是做,做得不纯,里面掺杂个人利害。我去帮助他,对我自己不利,这一考虑就不纯了,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。这是自己反省,虽然做,做得不够。

  [检身多误]。[检]是检点,反省自己的毛病,过失还是很多。下面举几个明显的例子。或者是[见善而行之不勇]。儒家所讲成人之美。美就是善。我们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帮助,要成就他。为什么?一件善事对于整个社会、乡里都有好处。譬如道路坏了,这人要发心修补。我们见到了,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,把这件善事做好,便利于大众。类似这种对于社会有利益、对大家有利益、有帮助的事情,我们都要帮助他。了凡先生也能够随喜去做,但是做得不够勇猛。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,稍稍的随喜一点。这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。

  [或救人而心常自疑]。别人有苦难,要去帮助他。我应不应该帮助他?如果在今天的社会,求帮助的人很多,我们常常遇到。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,有很多是来欺骗的,是来骗钱的。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,那就有罪过了。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,行善真正要有智慧,要有慈悲。智慧能明察,能判断,应不应该做;慈悲是真正的动力。确实他有苦难,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。如他用欺骗的手段,我们一眼看穿,我们要教导他。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,也并不是有病,身体健康强壮,应该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,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。应该劝导他,教导他。[或身勉为善,而口有过言]。所以改过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,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,不断去改。初期这些现象,决定是免不了的。身虽然善,能够合于礼法,但是口里面的言语还会有过失,口不择言,这是习气。自古以来,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,不能不谨慎。

  孔夫子教学的四科:第一个科目是德行。德行是做人的根本,今天讲教育中的德育。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,不讲求了。第二个科目就是[言语]。孔夫子多么著重言语。说话要有分寸,说话不能伤人。言语伤人,是不知不觉的,人家怀恨在心。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。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。这个事情麻烦大,[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],所以不可不谨慎。少言就寡过,何必多说话呢?人家不会把你当哑巴。

 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,自行化他,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就行了。人家给

  我们讲再多的话,我们一句也不要答覆他:[阿弥陀佛]!他再讲。[阿弥陀佛]!听个几句[阿弥陀佛],听完之后,他讲什么我不晓得,我们就念[阿弥陀佛]!我们把这句[阿弥陀佛]给他,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。这样好!所以言语少好。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。

  [或醒时操持,而醉后放逸]。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,很守规矩,很如法。他喜欢喝酒,酒喝醉了,就又放逸了,毛病就出来了。酒是佛法的大戒,五戒里有酒戒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佛为什么要戒酒?就是酒醉后乱性。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,酒有开缘,可以喝的。但决定不能喝醉。戒律讲得很严格,是滴酒不沾。为什么?怕我们止不住,感情用事,没有理智,一杯接著一杯。那可麻烦大了,那决定是破戒。

 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,李老师讲[礼记]。[礼记]的注解是郑康成注的。郑玄是东汉大儒,是马融的学生。马融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。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,学生成就若是超过他,他心里很不是味道。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,青出于蓝。老师不甘心,想派刺客把他杀死。所以他离去时,马融带著学生到十里长亭送行。实在是不怀好意,令同学们每人敬酒三杯,郑玄喝了三百杯[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],希望把他灌醉,在路上好下手。那里晓得郑康成的酒量很大,三百杯喝下去,小小的礼节都不失。李老师说,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,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。

 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?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。学佛的同学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,是不会醉人的,调味是可以的。如果年岁大体力衰,他血液循环慢,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,每餐饭喝一杯酒,这也是可以的,这是开缘。不是破戒。

  同样道理,佛门忌五辛。五辛里,尤其是大蒜。五辛是大蒜、葱、荞头[大陆叫小蒜]、韭菜、洋葱[兴渠]。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?[楞严经]上说得很好,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。功夫不到家,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。功夫到家,心理作得主宰,境随心转,那就事事无碍。如果还是心随境转,这是有障碍。佛跟我们说:[五辛]生吃助长肝火,容易发脾气;熟吃增长荷尔蒙,容易引起性冲动。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。换句话说,不管生吃、熟吃它都增长烦恼,所以禁止。

  有一些在家同修说,五辛不能吃,我们对吃素的兴趣都没有了。若当佐料配菜不起作用。炒一盘菜里面加一两个大蒜,是起不了作用。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。所以要明理。佛法是很讲道理的,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。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通人情、通道理的。

  受了戒也有开缘,你才能度很多人,自己也欢欢喜喜的跟大众在一起。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,有智慧观察,通权达变,要利用机会。因为他们能闻到佛法是很难得的,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诉他,他听听也种了善根。所以这是机会教育。

  [以过折功,日常虚度]。[功]与[过]两相比较,每天的过多功少,没进步!光阴空过了。

  自己巳岁发愿。直至己卯岁。历十余年。而三千善行始完。时方从李渐庵入关。未及回向。庚辰南…
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