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得到的有限,求一桩,就得一桩。多可惜?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。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?因为你不求,样样都是性德显露,与性德相应,所以样样都得到。若有所求,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,故所得者有限。
实在讲,了凡居士,他所得到的是修德,还不是性德。因为他还是有所求。先求功名,然后再求儿女。他有求,求一样就得一样。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头都没有,惟一修身积德,则他样样都圆满。他没有求寿命,寿命也延长,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,以后活到七十四岁。
[觊觎]是非分的希望。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。[将迎]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,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。[皆当斩绝之矣],把它断除,没有丝毫非分的希望。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,三餐吃得饱,睡得好,穿得暖,这就够了!衣食不缺,生活安稳,小房子住得很舒服,费用少,生活容易。
一般人要求奢侈、豪华,讲求派头,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,这是得不偿失。自己纵然有能力、有福报,应当给大家共享,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,积百世之德,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。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,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。所以一定要有耐心,何必求福报提前的到来!
到此地位。直造先天之境。即此便是实学。
[实学]是真实的学问。[直造先天之境],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,也就是说自性流露。不是凡夫的境界。这里面有真乐,法喜充满,真正是离苦得乐。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。
汝未能无心。但能持准提咒。无计无数不令间断。持得纯熟。于持中不持。于不持中持。到得念头不动。则灵验矣。
这是教他戒、定、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,这叫[圆修圆证]。[华严]上讲的[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一修一切修]。秘诀还是[无记无数,不令间断]。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,不夹杂,这个功夫很重要。要不要计数?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计数,只要求不间断。古德有很多要求我们从记数下手,原因是什么?我们懈怠懒惰。所以每一天老老实实的定一个数字,一天念一万声,一定要念满一万,对治懈怠懒惰的毛病。不记数,有时候就忘掉。像了凡这样的人非常老实、认真,教这种人可以不必计数,计数反而是夹杂。他真学、真做、真精进,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、不夹杂。
法门平等,无二无别,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。古人从读经下手的非常普遍。不管是念经还是念咒、持名,都要以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一直念下去,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[汝未能无心,但能持准提咒,无计无数,不令间断]。[无心]两个字很重要,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。[无心]就是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著。袁了凡虽然和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,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。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,不是定功。他相信一切皆是命运,相信因果报应。
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,要修定。持准提咒是修定,妄想、执著没有了,真性就显露出来了。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[法尔自然],就是净宗所讲的[一心不乱]。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,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。功夫到了,[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],就是我们常讲[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]。念一句佛号如此,念经也是如此。我们念[无量寿经]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用念经,一样达到功夫成片,一心不乱。可见得方法手段不相同,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。到念头不动的时候,感应自然就现前了。
所以做功夫,大致上分三个等级:上乘的功夫,理一心不乱;中等的功夫,事一心不乱;下等的功夫,功夫成片。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,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,晋级到理一心不乱。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时,不可中止,不要满足,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。
功夫虽然成片,成片的上乘,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。想那一天走,就那一天走;想什么时候走,阿弥陀佛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你。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。虽到这个境界,我们果得生死自在,最好还在世间多住几天,为什么?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,住在这个世界磨练磨练。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。我们自己去了很好,若是能带一批人去,那不是更好!所以就不妨把目标著重在帮助别人,在化他。自行化他,功德是圆满的,这样才能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,帮助佛接引众生。有求必定有得,也就是灵验。
余初号学海。是日改号了凡。
古人是跟我们现在不一样,有名,有字,有号。名是父母取的,决定不能改变。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,这是大不孝。父母给你取的名,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。你把名字改掉,对于父母希望忽略了,这是真正的不孝。古时候名、字之外再用号。用号的,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分有地位了。
古人成年之后,大众对他就不称名了,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,这是对他尊敬。男子二十岁行冠礼,在没有行冠礼之前,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。行了冠礼之后,表示他已成年了,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。那要怎样称呼呢?就是在行冠礼时,他的同辈,他的兄弟,他的同学、朋友,送他一个[字],从此以后称他的[字],不称他的[名],一生都是如此。纵然将来作官,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,不称他的名。若称名,必是他犯法有罪了。他要被判刑罚罪。所以在称呼上的常识,不可不知道。
若对他更恭敬,字也不称了,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,他是某一地方生的。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。称地名是最恭敬的。譬如清朝的李鸿章,当时很受大众尊敬,名、字、号都不称,称他李合肥。他是合肥人。佛门里也是如此,到达最尊敬的时候,名、字、号都不称了,往往称寺庙地名。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。他居住在天台山。慈恩法师,是慈恩寺的窥基大师。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。
了凡、学海,皆是他的号,这是很尊敬的称呼。他的名,终其生只有两个人称他,一个是父母。父母一生称你名,不称你的字。你的祖父母、伯叔都要称字,这是对你尊重客气。只有父母称名,除父母之外,另一个就是老师称名。所以老师、父母是一样的尊敬,父母之恩和老师之恩是同等的。只有父母、老师可以称名,皇帝都不称名。但是对于长辈自己要称名,表示恭敬。对于平辈可以称字。这些称谓我们要晓得,不能搞错。佛门里面有内号、外号。内号就是法名,外号是字。还称名、称字。
盖悟立命之说。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从此而后。终日兢兢。便觉与前不同。前日只是悠悠放任。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。在暗室屋漏中。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毁我。自能恬然容受。
这一段是说他改过自新的决心和行持。首先他把别号改了,以前他的别号叫[学海],从这以后就改成[了凡]。[了]是明了,[凡]是凡俗。现在对于世俗之间的事情他都明了,也就是觉悟的意思。真正晓得命运是自己造的,自己可以改造。道理、方法他都懂得了,从此以后不会再走宿命论这条道路。命不是定的,决心改过之后,气象就不相同了。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触不一样了。他说从此终日能提高警觉。[兢兢]是警觉的状态,不像从前迷惑颠倒。
以前是“悠悠放任”。悠悠放任是很随便的意思。就是过一天算一天。日子怎么过的?不晓得。没有理想,没有方向,俗话讲的醉生梦死。这样决定被命运拘束,不能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。
改过之后,“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”。拿现在的话讲,改过自新的意识形态不一样,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转变过来了。从前的看法是命中注定的,还有什么转变的呢?没有法子了。现在晓得命运可以自己改造,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了,比以前显示得更积极,更发奋,更乐观。
[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],这一句非常重要。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,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。为什么[无量寿经]念多了,真正体会到这种情形,会比袁了凡还要来得谨慎。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绝对没有法子计算,拿我们现在全世界的电脑集合来计算,也算不出来。每一个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,天眼洞视、天耳彻听、他心遍知。我们一举一动,心里面起个念头,他们都知道。不要说做坏事,起个恶念,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、西方世界的大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。能瞒过谁?
这是讲独居无侣,人目所不见处,他也是规规矩矩,谨谨慎慎,不敢起一个恶念,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。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想成就自己的德行,如果还是自己欺骗自己,那怎么能成就呢?孔夫子说:[君子慎独]。[慎]是谨慎,[独]是独自一个人,独居也能决定不放逸,这叫真正做功夫。一般人懈怠、放任的习气太重了,就是随便惯了。在大众中比较谨慎收敛一点,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。
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,一定要住广单,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?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。睡广单就是[依众靠众],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,我们今天称为睡通铺,睡觉时也不能随便乱动。用这个方法,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丝毫放纵,这样来历练自己。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的社会不一样,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约束自己,一定要享受舒服。不错,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。来生再到三途里慢慢去享受,道业不能成就。
寺院里也有单独的房间,是专为年老的修行人而设的,他的行动不方便,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,行动都要一致。年老的人,体力衰弱行动不便,才给他一间寮房。寺院里面身分地位比较高的,琐碎的事情多,像住持、当家师,什么事情都要过问,也要单独一个房间,便利于办事。
所以真正修行,六和敬里的身和同住,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。如果说是两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不方便,我不愿意跟他住。有这种念头,念佛功夫成片绝对得不到。为什么呢?心不平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