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到的有限,求一樁,就得一樁。多可惜?若不求就樣樣都得到了。爲什麼說不求樣樣都得到?因爲你不求,樣樣都是性德顯露,與性德相應,所以樣樣都得到。若有所求,則修德不與性德相應,故所得者有限。
實在講,了凡居士,他所得到的是修德,還不是性德。因爲他還是有所求。先求功名,然後再求兒女。他有求,求一樣就得一樣。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頭都沒有,惟一修身積德,則他樣樣都圓滿。他沒有求壽命,壽命也延長,他的壽命只有五十叁歲,以後活到七十四歲。
[觊觎]是非分的希望。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。[將迎]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攀緣,把攀緣的心也要去掉。[皆當斬絕之矣],把它斷除,沒有絲毫非分的希望。如理的希望就是我們的生活能過得很安穩,叁餐吃得飽,睡得好,穿得暖,這就夠了!衣食不缺,生活安穩,小房子住得很舒服,費用少,生活容易。
一般人要求奢侈、豪華,講求派頭,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勞,這是得不償失。自己縱然有能力、有福報,應當給大家共享,那你的福報就是積德,積百世之德,你的子子孫孫都享受不盡。所以有余福一定給大衆去享受,這才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。所以一定要有耐心,何必求福報提前的到來!
到此地位。直造先天之境。即此便是實學。
[實學]是真實的學問。[直造先天之境],就是佛法講的返本還源,也就是說自性流露。不是凡夫的境界。這裏面有真樂,法喜充滿,真正是離苦得樂。這是覺悟的人所求的。
汝未能無心。但能持准提咒。無計無數不令間斷。持得純熟。于持中不持。于不持中持。到得念頭不動。則靈驗矣。
這是教他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,這叫[圓修圓證]。[華嚴]上講的[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一修一切修]。秘訣還是[無記無數,不令間斷]。這就是常講的不間斷,不夾雜,這個功夫很重要。要不要計數?雲谷禅師傳給他不必計數,只要求不間斷。古德有很多要求我們從記數下手,原因是什麼?我們懈怠懶惰。所以每一天老老實實的定一個數字,一天念一萬聲,一定要念滿一萬,對治懈怠懶惰的毛病。不記數,有時候就忘掉。像了凡這樣的人非常老實、認真,教這種人可以不必計數,計數反而是夾雜。他真學、真做、真精進,所以就教給他不間斷、不夾雜。
法門平等,無二無別,關鍵就是要一門深入。古人從讀經下手的非常普遍。不管是念經還是念咒、持名,都要以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一直念下去,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。
[汝未能無心,但能持准提咒,無計無數,不令間斷]。[無心]兩個字很重要,這兩個字是關鍵的所在。[無心]就是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袁了凡雖然和雲谷禅師兩個人在禅堂裏叁天叁夜不起一個妄念,他沒有到無心的程度。他只是一點信心把煩惱伏住,不是定功。他相信一切皆是命運,相信因果報應。
所以雲谷禅師教他更進一步,要修定。持准提咒是修定,妄想、執著沒有了,真性就顯露出來了。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[法爾自然],就是淨宗所講的[一心不亂]。這是佛門裏面修證的目標,也就是圓滿真實的功夫。功夫到了,[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],就是我們常講[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]。念一句佛號如此,念經也是如此。我們念[無量壽經],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。用念經,一樣達到功夫成片,一心不亂。可見得方法手段不相同,原則原理目標完全是相同的。到念頭不動的時候,感應自然就現前了。
所以做功夫,大致上分叁個等級:上乘的功夫,理一心不亂;中等的功夫,事一心不亂;下等的功夫,功夫成片。修學一定從功夫成片,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亂,晉級到理一心不亂。所以我們功夫達到第一個階段時,不可中止,不要滿足,一滿足就不能提升了。
功夫雖然成片,成片的上乘,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。想那一天走,就那一天走;想什麼時候走,阿彌陀佛就什麼時候來接引你。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。雖到這個境界,我們果得生死自在,最好還在世間多住幾天,爲什麼?經上講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,住在這個世界磨練磨練。第二個更大的意義是多勸幾個人往生。我們自己去了很好,若是能帶一批人去,那不是更好!所以就不妨把目標著重在幫助別人,在化他。自行化他,功德是圓滿的,這樣才能報答佛菩薩的深恩大德,幫助佛接引衆生。有求必定有得,也就是靈驗。
余初號學海。是日改號了凡。
古人是跟我們現在不一樣,有名,有字,有號。名是父母取的,決定不能改變。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,這是大不孝。父母給你取的名,就是父母對你一生的期望。你把名字改掉,對于父母希望忽略了,這是真正的不孝。古時候名、字之外再用號。用號的,在社會上是比較有身分有地位了。
古人成年之後,大衆對他就不稱名了,沒有人再稱他的名了,這是對他尊敬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,在沒有行冠禮之前,大衆皆可以稱他的名。行了冠禮之後,表示他已成年了,如果稱他的名就是對他不尊敬。那要怎樣稱呼呢?就是在行冠禮時,他的同輩,他的兄弟,他的同學、朋友,送他一個[字],從此以後稱他的[字],不稱他的[名],一生都是如此。縱然將來作官,朝廷上皇帝也稱他的字,不稱他的名。若稱名,必是他犯法有罪了。他要被判刑罰罪。所以在稱呼上的常識,不可不知道。
若對他更恭敬,字也不稱了,稱他的號或是出生地名,他是某一地方生的。表示這個地方出了這樣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。稱地名是最恭敬的。譬如清朝的李鴻章,當時很受大衆尊敬,名、字、號都不稱,稱他李合肥。他是合肥人。佛門裏也是如此,到達最尊敬的時候,名、字、號都不稱了,往往稱寺廟地名。像我們稱智者大師爲天臺大師。他居住在天臺山。慈恩法師,是慈恩寺的窺基大師。最尊敬的稱呼是稱地名。
了凡、學海,皆是他的號,這是很尊敬的稱呼。他的名,終其生只有兩個人稱他,一個是父母。父母一生稱你名,不稱你的字。你的祖父母、伯叔都要稱字,這是對你尊重客氣。只有父母稱名,除父母之外,另一個就是老師稱名。所以老師、父母是一樣的尊敬,父母之恩和老師之恩是同等的。只有父母、老師可以稱名,皇帝都不稱名。但是對于長輩自己要稱名,表示恭敬。對于平輩可以稱字。這些稱謂我們要曉得,不能搞錯。佛門裏面有內號、外號。內號就是法名,外號是字。還稱名、稱字。
蓋悟立命之說。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從此而後。終日兢兢。便覺與前不同。前日只是悠悠放任。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。在暗室屋漏中。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毀我。自能恬然容受。
這一段是說他改過自新的決心和行持。首先他把別號改了,以前他的別號叫[學海],從這以後就改成[了凡]。[了]是明了,[凡]是凡俗。現在對于世俗之間的事情他都明了,也就是覺悟的意思。真正曉得命運是自己造的,自己可以改造。道理、方法他都懂得了,從此以後不會再走宿命論這條道路。命不是定的,決心改過之後,氣象就不相同了。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觸不一樣了。他說從此終日能提高警覺。[兢兢]是警覺的狀態,不像從前迷惑顛倒。
以前是“悠悠放任”。悠悠放任是很隨便的意思。就是過一天算一天。日子怎麼過的?不曉得。沒有理想,沒有方向,俗話講的醉生夢死。這樣決定被命運拘束,不能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。
改過之後,“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”。拿現在的話講,改過自新的意識形態不一樣,也就是說對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轉變過來了。從前的看法是命中注定的,還有什麼轉變的呢?沒有法子了。現在曉得命運可以自己改造,這個觀念轉變過來了,比以前顯示得更積極,更發奮,更樂觀。
[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],這一句非常重要。一般人所以不能改過自新,就是不曉得這個事實。爲什麼[無量壽經]念多了,真正體會到這種情形,會比袁了凡還要來得謹慎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絕對沒有法子計算,拿我們現在全世界的電腦集合來計算,也算不出來。每一個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,天眼洞視、天耳徹聽、他心遍知。我們一舉一動,心裏面起個念頭,他們都知道。不要說做壞事,起個惡念,阿彌陀佛、觀音、勢至、西方世界的大衆們沒有一個不知道。能瞞過誰?
這是講獨居無侶,人目所不見處,他也是規規矩矩,謹謹慎慎,不敢起一個惡念,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。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想成就自己的德行,如果還是自己欺騙自己,那怎麼能成就呢?孔夫子說:[君子慎獨]。[慎]是謹慎,[獨]是獨自一個人,獨居也能決定不放逸,這叫真正做功夫。一般人懈怠、放任的習氣太重了,就是隨便慣了。在大衆中比較謹慎收斂一點,人見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。
爲什麼從前寺院叢林的修行,一定要住廣單,不可以一個人住一個房間?一個人一間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。睡廣單就是[依衆靠衆],十幾個人睡在一個房間裏,我們今天稱爲睡通鋪,睡覺時也不能隨便亂動。用這個方法,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絲毫放縱,這樣來曆練自己。現在的社會跟從前的社會不一樣,每一個人都不願意約束自己,一定要享受舒服。不錯,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。來生再到叁途裏慢慢去享受,道業不能成就。
寺院裏也有單獨的房間,是專爲年老的修行人而設的,他的行動不方便,大家在一起過團體生活,行動都要一致。年老的人,體力衰弱行動不便,才給他一間寮房。寺院裏面身分地位比較高的,瑣碎的事情多,像住持、當家師,什麼事情都要過問,也要單獨一個房間,便利于辦事。
所以真正修行,六和敬裏的身和同住,絕對不是一個人一個房間。如果說是兩叁個人住一個房間不方便,我不願意跟他住。有這種念頭,念佛功夫成片絕對得不到。爲什麼呢?心不平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