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改過之法)

  了凡四訓講記 (改過之法)

  淨空法師講述

  改過之法

  第一章是講因果的理論。以下兩章就講怎麼改法:惡要怎麼改,善要怎麼積?兩章完全著重在行門。前一章是建立改造命運的信心,信了以後要去做。要怎麼做法?這裏給我們說得非常具體。

  春秋諸大夫。見人言動。億而談其禍福。靡不驗者。左國諸記可觀也。

  從此處可見古人學問的真實。[春秋]是魯國的曆史。孔夫子當年在世把它整理做成了定本,留傳于後世。這部書有叁個人注解,流傳最廣的是左丘明注的。今天在五經裏所看到的[左傳],就是左秋明所注解的[春秋]。[春秋]是孔子整理的,並不是孔子作的。原來有很多材料,孔子重新整編,左丘明再加以詳細的解釋。除左丘明之外,還有[公羊傳],[谷梁傳]。在這叁個注解裏,注得最好的,文章也好,記載也很詳實,是左丘明。現在所流傳的[十叁經],叁種傳都在其中。

  [見人言動,億而談其禍福,靡不驗者]。這是說古人聽到別人的談話,舉止動作,就能判斷此人的吉凶禍福,而且判斷得很正確,後來都應驗了。小是一個人成功失敗,大的能看出國家的興衰。這是確實的,我們讀到很多。所以[左國]就是[左傳]和[國語]這兩部書,都是中國古時候的曆史。他們有這種觀察能力,就是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。你的言善、行善,穩重厚道,就可以判斷你有福,這個人有前途。言語刻薄,行動輕浮,這人沒前途。即使現在很得意,那也是昙花一現。連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出來一生吉凶禍福,所以心行言動不可以不謹慎。

  大都吉凶之兆。萌乎心而動乎四體。

  這不只是理論,也是事實。一個人、一個國家都是如此。事還沒有形成,它就有吉凶的預兆,這種預兆都是在起心動念處,在所作所爲處。所以頭腦冷靜、很有理智的人,能夠觀察得出來,預知未來的變化。從衆人心行中就能看到國家興亡。[國者人之積],你看這國家上上下下的人,他們每天想什麼,他們每天做些什麼,就知道這個國家有沒有前途,知道這個國家的興亡。我們一個家庭裏的幾個人,想的是什麼,念的是什麼,做的是什麼,這個家庭的興衰也就可知了。個人的吉凶禍福也在乎個人的行爲。有預兆,預兆很明顯,看得清清楚楚,都顯露出來。對一個有智慧、有學問的人,是隱瞞不過的。

  其過于厚者常獲福。過于薄者常近禍。俗眼多翳。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。

  [厚]是厚道。厚道的人,心地厚道,行爲厚道。能夠損己幫助別人,這是厚道。對自己可以刻薄一點,對別人要好一點,這種人有福,一定有後福。

  [過于薄者常近禍]。對待別人刻薄,貪圖自己的享受,這個人將來必有災難。

  [俗眼多翳]。俗人看不出來,他看不出這個預兆,像眼睛被遮住一樣。

  [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]。好像一切吉凶禍福沒法子預測,看不出來。其實吉凶禍福的預兆都擺在眼前,什麼人才去看相算命?就是此地說“俗眼多翳”才會找人給他算算命,看看相。下面這一段就很要緊,是我們應當留意要修學的。

  至誠合天。

  這是大原則。我們一個人處世、待人、接物要用真心,不欺騙自己,不欺騙任何一個人。[天]就是佛法講的真如本性,日常生活中妄念不生,常常保持著正念現前。[至誠合天]。這人現在縱然受苦受難,畢竟苦難很快就要過去,大福報要來。所以世出世間法,大根大本就是真誠。儒家講學養,八條綱目裏│誠意、正心。這是重心。格物、致知是達到誠意正心的手段。這兩條不能做,雖然想誠意,也誠不了。就是做不到至誠。格物。物是什麼?物是五欲六塵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要放下。如果不能淡薄,你的心會被外面境界所動,怎麼能誠得了?縱然不能把整個欲望舍掉,也要看淡。

  凡夫天天在打妄想,其實妄想無濟于事。不如把這些妄想舍掉,把五欲六塵種種的享受舍掉一些,多替別人想想。我們有福,把福報都給別人去享,這個福報就大了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就要真做!

  淨空學佛,最初得力的就是[了凡四訓]。朱鏡宙老居士將此書贈送給我。讀了之後,想想我年輕的時候和了凡先生一樣,他有的毛病我都有。我也是短命。過去多少看相算命的,連甘珠活佛都說我短命。我相信。所以算命的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,我很相信。出家學佛就把時間表訂到四十五歲,我只有這麼多的時間好修。我沒有求長壽。果然四十五歲那年得了一場病。當時基隆大覺寺,靈源老和尚舉辦結夏安居。靈老請我講[楞嚴經]。我只講了叁卷,就生病了。自己想想壽命到了,所以也不找醫生,也不吃藥,天天在家念佛等往生。病了一個多月,也沒有往生,病好了。這些年來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愈修行愈靈驗,愈有信心。現在什麼都舍了,舍幹淨就更自在了。

  所以[舍]才會有[得],不舍就沒有得。我們中國人說[舍得],[舍得]這個名詞是從佛經裏來的。你能舍才能得,不能舍什麼都得不到。這篇改造命運,也就是叫我們舍。求呢?求也有助于得也。怎麼求?舍了就得了,你所求的都能得到。首先要把妄想、執著舍掉。[至誠合天]是從根本上舍,舍自私自利。將利益自己的念頭舍得幹幹淨淨,起心動念都是利益大衆、利益社會、利益衆生,這個人後福自然無窮。

  福之將至。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。禍之將至。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。

  所以吉凶禍福都有預兆。福將要來了,看他的善心、善行。他能把自己的利益分給別人共享,這是善行,于是曉得他福報快到了。若只顧自私自利,奪取別人的利益,自己的利益與福報不肯與別人分享,他的福報是會享盡的。享盡了就沒有了,災禍就來了。所以只要看到他想的不善,做的不善,就知道他的災禍快來了。一個人、一個家庭,大到一個社會、一個國家、乃至于整個世界,都可以從這個原理來觀察。只要很冷靜,很細心,沒有看不清楚的。所以吉凶禍福,世界的安定動亂,國家的興衰都可以預知。

  今欲獲福而遠禍。未論行善。先須改過。

  前面了凡舉出吉凶禍福都有預兆。無論個人、家庭、國家,乃至于全世界都是有預兆的。這些預兆,唯有心地很清淨的人看得清楚。有定功的人,不僅是佛門,就是道家、儒家的讀書人,心比較清淨,也都能看得出來。定功愈深看得愈遠。所以佛經裏常常告訴我們,阿羅漢能知過去五百世,未來五百世。這是我們每一個衆生的本能。本有的能力,應當是如此。現在能力喪失了,就是因爲心亂了,被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搞混濁了,使這個能力失去。佛法教我們只是把心地上的障礙、汙穢去掉,恢複我們本能而已。

  前面說的道理明白了,要從那裏下手呢?今天要給我們講真正用功下手的方法。我們每個人都求福、求慧,都希望遠離災難。想得到幸福,福是從行善得來的。行善是因,得福報是果。可是業障要是沒有除,修福也不容易得到,所以先要把業障去掉。[求]有理論、有方法。世間一般人都在事相上求,都在常數裏面求,那怎麼可能求得到?現在雖然知道有變數,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希望,可是畢竟變數並沒有立刻現前。如何能達到這個目的?先要修清淨心。什麼是善,心地清淨是第一善。心地不清淨縱然修善,善裏面有摻雜,不純,所獲得的福報很有限。就是講消業障,消得不夠徹底,也消得不很多。

  由此可知,心地純善、純淨,非常重要。如何使自己心地恢複到清淨?那就要改過,將自己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的功夫。所以此處教導我們,[未論行善],我們還沒談論行善、修善的方法之前,[先須改過]。[須]是必須,這個字非常的肯定。那麼過要怎麼改法?這裏提出幾條綱領,這些綱領非常的重要。

  但改過者。第一要發恥心。

 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[知恥近乎勇]。儒家講的大智、大仁、大勇。什麼人是大勇?唯有知恥,才能真正改過自新,才能發奮向上。人要不知恥,那就沒有前途了。我們不要跟一般人比,把標准提高一點,跟誰比?跟諸佛菩薩比。佛菩薩也是人,我也是人,爲什麼他能成佛菩薩,他能得到不生不滅,我們還要搞六道輪回。這是大恥辱!

  思古之聖賢。與我同爲丈夫。彼何以百世可師。我何以一身瓦裂。

  如果我們能常常這樣想,這樣反問自己,[恥心]就能生。這是改造命運的開端,也是改造命運的動力。什麼力量在推動?這是原始動力,不可思議的動力。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說的多半是世間法。世間有大聖大賢,孔子、孟子、周公、伊尹,都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。他是大丈夫,我也是大丈夫。此地的[丈夫]沒有男女之分,能爲人之不能爲,謂之大丈夫。他是人,我也是人。他能做得到,我爲什麼做不到?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。

  在出世間,別人證阿羅漢、成菩薩、成佛了,過去生中有無量劫,我們過去生中也是無量劫。爲什麼別人生生世世修行,成菩薩、成佛;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還是搞六道輪回?這實在是奇恥大辱!世間恥辱跟這裏是不能比的。所以他是“百世可師”,世出世間聖人都是天人師。佛十個德號裏有“天人師”,此處的師就是典型、模範。他可以做一切衆生的模範,做一切衆生的好榜樣。再想想自己“一身瓦裂”。[瓦裂]是比喻,就是造惡業受惡報。

  了凡先生的好處就是他對于自己的過失,絲毫都不隱瞞。他所講的不是一般人的過失,是自己的過失。他發現了,能痛改前非,這是他的長處。他之所以能成就,關鍵就在此地。第一個大病:

  耽染塵情。

  [耽染]就是貪愛、貪戀。貪戀是清淨心受了染汙。[塵情]是五欲六塵。五欲是情,塵是指六塵。塵也是代表染汙的意思。我們坐的桌椅如果一天不擦,上面就有灰塵。天天去擦拭是爲除去染汙。我們的清淨心也被欲塵染汙了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是[五欲]。起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這就是染汙。所以佛把外面境界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叫做[六塵]。就是這些染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改過之法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