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
淨空法師講述
積善之方
易曰。積善之家。必有余慶。昔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纥。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。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。
開端引用[易經]來作爲積善理論的依據。積善的人家一定有余慶,他一生享受不盡,子子孫孫享之,其中有很深的道理。
[昔]是過去,[顔氏將以女妻叔梁纥,而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,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]。就是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樣。
中國自古以來,婚嫁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。比現代自由戀愛,說老實話,有好處。好處是什麼?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的父母,不會把你配錯。壞處是若父母沒有受過教育,無知無識,可以把女兒賣掉。所以兒女不甘心不情願的勉強湊合,這是缺點。但是不可以不知道,它有絕對的好處。
[叔梁纥]是孔子的父親。孔子的母親姓顔,這裏的[顔氏]就是孔子的外公,他把女兒嫁給孔子的父親,你看不是隨便嫁的。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積德,代代修善,這家庭裏子孫一定有發達的,所以他將女兒嫁給孔家是有道理的。
[曆敘其祖宗積德之長],他們一家人的長處就是修善積德。[逆知]就是預知,就是根據他們祖宗積德,曉得他們家裏將來一定有好子孫,有興旺的,這才把女兒嫁給叔梁纥,生了孔子。所以[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]在中國自古以來,幸福的家庭很多。
古代的執政者,只要掌握政權,大的是帝王,統治國家;小的縣市長,鄉鎮長;我們一般講政務官。在他們的職責範圍裏有叁句話,作之君、作之親、作之師。[作之君],君是領導人,你是這個地區的領導人;[作之親],你是這個地區百姓的父母,你要把百姓看做子弟來看待,要照顧他,要愛護他,要養育他;[做之師],師是模範,你要教導他,他們不懂,你要教他。
現代民主製度,沒有這叁條。所以[君、親、師],叁個人的責任集中在執政者身上。如能盡職,功德不可思量。
孔子稱舜之大孝。曰宗廟飨之。子孫保之。皆至論也。試以往事征之。
一是依據[易經],敘述孔夫子的家世。再從孔夫子對于舜王的贊歎。舜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孝之人,只見自己過,不見別人過。在佛法來說,他是道道地地的修行人。[壇經]上說:[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]。舜是確實做到了,所以他積的德[子孫保之]。這些話[皆是至論],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真理。
[試以往事征之]。我們從曆史事實上看到,了凡先生在此地所舉的人,所舉的事,都是當朝的,就是明朝。距離他幾十年的事情,說出來大家都知道。善有善報,勉勵人要修善,要積善。
楊少師榮。建甯人。世以濟渡爲生。久雨溪漲。橫流沖毀民居。溺死者順流而下。他舟皆撈取貨物。獨少師曾祖及祖唯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。鄉人嗤其愚。逮少師父生。家漸裕。有神人化爲道者。語之曰。汝祖父有陰功。子孫當貴顯。宜葬某地。遂依其所指而窆之。即今白兔墳也。後生少師。弱冠登第。位至叁公。加曾祖祖父如其官。子孫貴盛。至今尚多賢者。
我童年住過建瓯,曾經去過楊榮的家,常和同學們到他家去玩。我在那裏住過六年。他們的房子古色古香,門口兩個石獅子,挂著燈籠,像廟堂一樣。明朝時的[建甯府]就是現在的建瓯縣。在延平北面,建陽南面,屬于閩北。距離浙江很近,從建瓯到金華大約叁百裏。
[世以濟渡爲生],他家裏的先人是劃渡船謀生的。大陸從前河川大部分都是用渡船。
[久雨溪漲]。建瓯有一條河,就是閩江,一直經過南平,從福州出海。雨下多了,河川就氾濫,成爲水災。
[橫流沖毀民居,溺死者順流而下],這是講水災相當的嚴重。
[他舟皆撈取貨物]。別人看著大水災,就撈東西,趁機會發一筆橫財。
[獨少師曾祖及祖]。他的曾祖父及祖父,[唯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],父子倆個劃了船專門救人。對于漂流的貨物,看都不看一眼,只顧救人。
[鄉人嗤其愚]。鄉人譏笑他。這樣發財的機會,不多撈一點,而去救人,笑他愚癡。
[逮少師父生]。楊榮的父親出生,[家漸裕],家庭生活環境慢慢好轉了。諸位想想劃渡船一天能收入幾文錢?還有坐渡船身上實在沒有帶錢,不能不渡。所以渡錢多半是隨意給。船旁邊擺一個小的盤子,並沒有刻意規定渡船要收多少錢,這是從前福建常見的情形。學生過渡都不要付錢。這就是善因定有善報。
[有神人化爲道者,語之曰:汝祖父有陰功,子孫當貴顯,宜葬某地。遂依其所指而窆之,即今白兔墳也]。風水不是假的,但是沒有善,福也得不到。而且風水好壞,一定是按照個人的福德因緣,自自然然的。縱然有人指點,那只是一個增上緣。如果沒有這個福份,指點你得到風水,不但沒有福,禍害反而來了,這是沒有福份享受。所以看到福報來了不要歡喜,爲什麼呢?想想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。
讀了[了凡四訓],真的一點也不錯,確實一個普通的凡夫,[一飲一啄莫非前定]。你不懂得這個道理,不曉得改過,不曉得修善,你的命運裏沒有變數,只是常數。唯有真正懂得積善改過,那就有變數了,真正改造了命運,創造了命運。我們在這一生,看到許多的事,儒、佛所講的道理完全證實了。
[後生少師,弱冠登第]。[弱冠]是二十歲。[冠]是二十歲行冠禮,二十一、二、叁歲都叫弱冠。也就是他年紀輕,二十一、二歲中進士,進士及第。這是過去最高的學位,等于現代的博士,拿到博士學位了。
[位至叁公]。他以後作官,作到了少師。[叁公]就是太師、太傅、太保。少師、少傅、少保,也是叁公,位置比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稍微低一點。以現代的地位相比,大概是國策顧問的地位。也就是皇帝的顧問,皇帝有什麼困難的事情要向他們請教,所以地位很高。
[加曾祖祖父如其官]。古時候做官確是榮宗耀祖。他的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雖然是一介平民,他現在作到這樣高的官位,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、曾祖父,也跟他官爵一樣。他的曾祖父、祖父,朝廷也封爲少師。這是古代的榮宗耀祖。
我們今天獎勵行善,政府表揚好人好事。實在講,古時候這種表揚比我們現在表揚有力量,教育的意義更深。因爲你子孫對國家有貢獻,國家對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遠祖。今天表揚好事是你個人而不及尊長,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叁代如其官。在我們肉眼看,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,有什麼意義?其實不然。這是優良教育深意,使知自己成就,亦必賴祖宗之積德修善,報在子孫之事實。明乎此,焉有不肯修善之理。此事若就佛法中講六道,帝王的追封,不管他在那一道,榮耀實際上他也能得到。他如果是在鬼道,一切鬼王都尊敬他。他是大善人,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。所以這種教育的意義,實際的功德,是不可思議的。
[子孫貴盛,至今尚多賢者]。世代積德積得厚,楊榮以後就變成世家了。一直到了凡這個時候,他們家裏世代皆有賢人,既貴且盛。
鄞人楊自懲。初爲縣吏。存心仁厚。守法公平。時縣宰嚴肅。偶撻一囚。血流滿前。而怒猶未息。楊跪而寬解之。宰曰。怎奈此人越法悖理。不由人不怒。自懲叩首曰。上失其道。民散久矣。如得其情。哀矜勿喜。喜且不可。而況怒乎。宰爲之霁顔。家甚貧。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。常多方以濟之。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。家又缺米。給囚。則家人無食。自顧。則囚人堪憫。與其婦商之。婦曰。囚從何來。曰自杭而來。沿路忍饑。菜色可掬。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。後生二子。長曰守陳。次曰守址。爲南北吏部侍郎。長孫爲刑部侍郎。次孫爲四川廉憲。又俱爲名臣。今楚亭德政。亦其裔也。
[鄞]是浙江甯波,在明朝稱鄞縣,現在稱甯波。楊自懲先生,[初爲縣吏],在縣政府裏當差。相當現代科長、科員這樣的職位都叫[吏],縣吏是不太高的職位。他[存心仁厚,守法公平],這個人心地厚道,正直清明。
[時縣宰嚴肅,偶撻一囚,血流滿前,而怒猶未息]。從前縣長兼理司法;現在是政務跟司法分開了,司法有法院、法官去處理。從前縣長就是法官,他要兼理司法。有一個罪犯,問口供不說實話,狡辯,縣長就發脾氣生氣了,給他用刑,打得很重,血流滿地。可是縣長怒氣還沒息。
[楊跪而寬解之]。楊自懲看到這情形,就替囚犯求情。[宰曰:怎奈此人越法悖理,不由人不怒]。這個囚犯犯的罪很重,叫人看了就生氣!不得不怒。
[自懲叩首曰: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,如得其情,哀矜勿喜。喜且不可,而況怒乎!宰爲之霁顔]。其實說這樣的話要有相當的膽識,這是直谏。如果長官不接受,怪罪下來,很麻煩。假如這個長官相當賢明,明理,他不會怪罪,這是提醒他。
[上失其道],[上]是指政務官,不敢指皇帝,也就是指省市縣長。國家的政治教育沒有辦好,這叫[失道]。[道]是什麼,[道]就是君、親、師,我們作地方官員主持縣政,沒有做到親、師的本分,沒有真正愛護老百姓;百姓犯過了,我沒有教得好。這就是[上失其道,民散久矣]。
[散]是無所適從,無有依靠。政教要上軌道了,老百姓皆有一個原則可以依靠。中國從劉邦建立政權之後,罷黜百家,獨尊孔孟,製定教育政策。用孔孟的思想教導百姓。在這以前,春秋戰國諸子百家,學說之多叫人無所適從。諸子百家留下來的典籍,每人有自己的主張,每人有一套說法,看看都很有道理。這麼多的主張,這麼多的講法,我們到底依那一個?所以一定要在諸子百家裏選擇一家,大家都覺得他的主張可以接受,各種不同的民族也能夠適應,取這一家爲主,以諸子百家來輔助,這樣確立了國民教育宗旨。從漢高祖製定一直到清朝都沒有變更,自然成了中華民族的道統。
我們的道統主流是孔孟。孔孟教給我們五倫十義,這是我們要遵守的原則,這就是道。五倫講人與人的關系:最小的指居住在同一個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