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悲是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就是這樣建立的。那一個不應該禮敬,不應該愛護呢?人人都應該敬愛,事事物物我們都應該要敬愛。
愛敬衆人。即是愛敬聖賢。能通衆人之志。即是通聖賢之志。
從前讀書明理的人敬聖敬賢,跟我們現代工商社會貪、嗔、癡、慢不斷增長的人敬聖敬賢,在思想、心態上不一樣。從前人敬聖敬賢,是因爲聖賢是我們的模範,取見賢思齊的意思。現代人敬佛、敬菩薩、敬鬼神,是希望佛菩薩、鬼神多讓他賺一點錢,其目的在此。[通聖賢之志]。聖賢之志就是爲衆生造福。那一個人不希望得到安和樂利?中國人常講的五福,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,希望自己長壽、富貴、健康幸福,這是世間人的希望,但是這些都是善因善果。希望得好的果報,但是忘了好的果報是要好因緣才結得的。若不修好因,不結善緣,希求好的果報,是決定不能得到的。聖賢人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殊勝的果報,所以聖人之志就是群衆之心。只是聖人有智慧,群衆迷惑顛倒,所以聖人教導大衆修善積德,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報。
修善積德從[愛敬]開始。先學愛人、敬人,愛物、敬物,愛事、敬事,對于人、物、事要真正愛敬。所以十大願王裏的菩薩修行原則,第一條就是[禮敬諸佛]。我們讀[禮記],第一句話“曲禮曰:毋不敬。就是教[敬],[毋不敬]就是一切恭敬。要從這裏下手。
何者。聖賢之志。本欲斯世斯人。各得其所。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。即是爲聖賢而安之也。
聖賢、諸佛菩薩,只有一個想法,一個心願。就是教導一切衆生[各得其所]。聰明傑出的人,誘導他成佛作祖。沒有這個大志,他希望得到什麼,都祝福他、幫助他能夠如願。這是聖賢之志,所以要心存愛敬。
何謂成人之美。玉之在石。抵擲則瓦礫。追琢則圭璋。
[成]是成就。別人有好事,我們要幫他成就,這也是性德。
[玉之在石,抵擲則瓦礫,追琢則圭璋]。這是舉一個比喻,[玉]是石頭裏面最精最美的,加以琢磨就變成玉器。[圭璋]是古時候的信物。在古代,尤其是上古,玉做成璧,璧是圓形的,中間有個孔。[圭]是手上拿的。當時的用途,就像我們現在記事用的記事本子,是作備忘之用。[圭]大,[璋]比較小。這些玉器在故宮裏可以看到,有商周的、秦漢的,曆史的價值都非常高。
故凡見人行一善事。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。皆須誘掖而成就之。或爲之獎借。或爲之維持。
我們今天所講的培育人才。看到這個人心地很善良,很忠厚,或者志向純正可取。[資]是資助,我們應當要幫助他,成全他。[皆須誘掖而成就之],就是要誘導他,要成就他,教養他,培訓他。[華嚴經]五十叁參是很好的榜樣。你看善財童子自己以學生身分去參訪善知識。他是我們的前輩,是我們的長者。縱然年歲很輕,他的道德、學問是我們所尊敬的,我們應當跟他學習,見到善知識先是禮敬。善知識一定會問他,你從那裏來的?你到這裏來作什麼?你有什麼需求?五十叁位善知識,所問與善財對答完全相同。所以這句話給我們的印象非常之深刻,前後重覆了數十遍。第一句是:我已經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立志要成就無上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。但是我不曉得怎樣修持?怎樣存心?所以到這裏來請教。[發心]就是此地講的立志。志可取、又好學,我們遇到了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他。所以有志向、有目標,不論世間、出世間都是有前途,有成就。遇到這樣的人,就是俗話常講的[遇英才而育之]。你真正遇到這樣的材料,就要設法去幫助他,成全他。
[或爲之獎借],[獎]是獎勵。[或爲之維持],[維持]就是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,使他能安心于學業和道業。
或爲白其誣而分其謗。務使之成立而後已。
世出世間賢者在修行過程中免不了遭嫉妒、毀謗,往往會給他帶來困惑,有時候足以教他退心,那就很可惜了。這時我們要替他分憂。[誣]是誣蔑冤枉。要幫他洗刷冤情,成就他,以[務使之成立而後已]爲目標。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學問、大智慧、大福德之相。這個人將來在社會上建功立業,是幫忙照顧他的人給他的。他將來有多少的功德,照顧他、幫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。中國古代,薦賢受上賞。你替國家推薦一位賢人,國家對你的獎賞是最高的。爲什麼?這位賢人爲國家建功,替國家服務,爲老百姓造福,都是因你推薦的,等于就是你造的。所以在過去中國社會,確實是舉賢能,舉賢良,舉孝廉。把人才發掘出來,推薦給朝廷,推薦給國家。
好人爲什麼還有人找麻煩?俗話常說,好事多磨,多魔障!你做惡,魔就喜歡做惡,他不但不會障礙你,還會幫助你。你做好事,恰恰跟他相反,他看了不順眼,所以來找麻煩。一方面是魔來找麻煩。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債主看到你修行,將來你超越六道輪回,過去世你欠他的命沒有還,欠他的債也沒有還,怎麼可以跑掉呢?他不甘心!不甘心就要來障礙你,所以菩提道上魔難重重。
無始劫以來自己所造的業障,要怎樣免除這些業障呢?我們每天將所做的功課回向冤親債主,把所修學的功德都分享給他們。諸位要知道,全給他們就是自己圓滿的功德。我們要什麼?什麼也不要。不發這樣的願心,你想在菩提道上沒有障礙,相當不容易。所以發這個願心,最好能依照[金剛經]的理論方法,要真正依教奉行,真實的去做。
大抵人各惡其非類。
一般人,跟他同類的就喜歡,學佛的同修見到特別親切;對于不學佛的人就有距離、有界限。尤其是在家庭中,父母沒學佛,兄弟姊妹沒學佛,你吃素,他們不吃素,這一家人就鬧得雞犬不甯。這是我們的錯。自己要深深反省,最大的錯在那裏?家裏的人爲什麼反對你學佛?因爲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來,親密超過了家人,你喜歡同道比喜歡母親超過多了。母親一看嫉妒,她心裏當然不舒服。你要以愛護同道的心去愛護你家人,家人就不會有一個反對的。所以往往學佛搞得家庭不和,自己都不知道反省,不曉得原因出在那裏,我們在旁邊明眼觀察,看得清清楚楚。問題出在那裏?實在應當反省,一反省就找出來了。尤其是我們的同修到家裏來,對我們的父母更尊敬、更孝順,那你的家人也更快樂了。不但不反對,還覺得學佛好,學佛都不錯,鼓勵你的親戚朋友都去學佛了。所以家庭裏面親屬之間,不能用言教。要學舜王,要用身教,做出來給家人看。他們看到確實是好,自然就會給你宣傳。
鄉人之善者少。不善者多。善人在俗。亦難自立。
善人是一類,不善的人是一類。不善的人多、勢大。善人少,勢力孤單。“善人在俗,亦難自立”。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,惡的勢力很大,決定造成了障礙。佛門中自從釋迦牟尼佛示現,代代都不免有這種情形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得法之後,明心見性了,還在獵人隊裏躲藏十五年。爲什麼?嫉妒、障礙。所以善人在俗,有些一生遇不到機緣,只好獨善其身。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,我們有智慧,有福德的人,一定要幫助他。
且豪傑铮铮。不甚修形迹。多易指摘。故善事常易敗。而善人常得謗。惟仁人長者。匡直而輔翼之。其功德最宏。
[铮铮]就是響亮的意思。“豪傑”是指他的聰明、智慧、才幹超過別人。
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,我們現代人講的知名度很高。這些人有專長,有才幹。但他生活馬虎、隨便,不太講求,不拘小節,有時就容易得罪人。我們也要知道,學佛對佛一定要恭敬,對叁寶要恭敬,但是有一些小節也不要過份的重視。太重視會影響你的修行。恭敬心是應當有,但是看到別人無禮,我們也不要挂在心上,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綱領。真正的綱領是“心淨則土淨,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其他的都不重要。
年紀大體力衰,誦經就不一定要跪著,不需要拘執形式。求心裏與阿彌陀佛不相舍離,才是重要。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,喜歡跪著、坐著、捧著經、走著念都可以,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中功夫不間斷。可以躺著聽,放錄音帶。體力不夠,躺在床上安安靜靜的聽,躺在床上聽念佛、聽念經,功德都是相等的。躺著不可以出聲念會傷氣、傷身體。
大乘佛法是開放的,的確是自由自在沒有拘束的。所有一切規矩儀式是做什麼用呢?是唱戲表演做給別人看的│身教,啓發別人的恭敬心,啓發別人的道念,爲大衆做一個好樣子,用意在此。
小乘著重在形式上,大乘人往往就沒有拘束了。大乘佛法論心不論事,小乘法是論事不論心。因此英雄豪傑他們不拘小節,往往容易得罪人,容易招惹是非。所以善事常易敗,好事多磨,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毀謗,遭受別人的指責。在這時候[仁人長者],有智慧,有福德的人,應當幫助他,排除他的困難,使他將來在社會上有成就。這個功德是最大的。因爲不只是他個人的成就,是他替社會、替國家造福,爲一切衆生造福,這個功德就大了!
由此可知,如果在佛門裏面,我們能夠培養一位法師,功德之大,很多人不曉得。以爲在佛寺裏修個廟,出多少錢,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。其實那個大是有限的,不見得是真正大,有些善心卻做了惡事。唯有培養人才這個功德才是真大。唯有人才才能續佛慧命,使佛法綿延不絕。
佛法的人才最爲困難。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他的心清淨平等,大公無私。這是佛門的人才必須具備的條件。如果發現有這樣的人才,我們要盡心盡力去扶助他。他將來成就了,所度化的衆生,對于佛教所有一切貢獻,與幫助他的人功德一樣大。
我們這一代弘法的人才爲什麼這麼少?當然發心大小、品質都有問題。真正發道心的人不多,外緣又不好。特別是在家的二衆弟子都捧老和尚,錦上添花。初學的人出來講經都不來聽,學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。還是去學敲打唱念,做佛事趕經忏。這是我們在家佛子在外緣上沒有盡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