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責任。所以今天凡是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,講得純正,我們要聽。講得不純正,我們不聽。讓他自己去反省,去改正。我們再去聽,弘揚正法。這樣才能獎勵年輕人,鼓勵他們發道心,給他環境來培養他,這個功德無量無邊,這是真正的續佛慧命。

  何謂勸人爲善。生爲人類。孰無良心。世路役役。最易沒溺。凡與人相處。當方便提撕。開其迷惑。譬猶長夜大夢。而令之一覺。譬猶久陷煩惱。而拔之清涼。爲惠最溥。

  人沒有不向善的。再惡的人,他口裏也說要修善、要行善。由此可知,善心、善行是人的天性,就是佛法裏所講的性德。既然善心、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爲什麼還會做惡?仔細研究,不外兩個原因:第一是內裏的煩惱、習氣;第二是外有惡緣,人才會造惡。雖然造惡,不被良心譴責的人很少。做惡,他知道不對,會受良心的責備。可惜他沒有善友提醒他、幫助他回頭,于是愈迷愈深,愈陷愈重。這種情形往往有之。

  了凡先生在此,也說得很清楚:[世路役役,最易沒溺]。在世間營生,爲了生活、爲了家庭、爲了事業,都會受環境的影響,尤其是一個不良的社會風氣。像現前臺灣賭博風氣太盛,絕對不是一個好現象。多少年輕人沈迷于此,對他本身、家庭、社會,皆是非常不利的,有識之士都能覺察。可是時勢所趨,這個不好的風氣,實際上會逐漸遍布到全世界。尤其是大衆傳播工具發達,所以受影響的面就更大了,時間也就更長了。我們遇到親戚朋友,要能夠善于開導他,尤其是這一部[了凡四訓]所說的全是真理真事。

  做股票有時是很容易發財,所發的財也是命裏有的。命裏要是沒有,即使錢財在我們手上過一過,又能得到什麼呢?還是一無所有。帶在身上,怕偷、怕搶;放在銀行,銀行裏面鈔票很多,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麼兩樣?無非是增長貪、嗔、癡、慢而已,一點好處都沒有。古人講得好,人生于世,也不過是[日食叁餐,夜眠六尺]而已。如其說福報一時享盡,不如把福報慢慢的享用來得好。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開導他,使他們能覺悟過來,不做投機取巧的營生,才是正道,長遠之道!

  所以[凡與人相處,當方便提攜]。佛法講善巧方便,使對方歡喜、樂于接受,真正達到警覺的目的。“開其迷惑”,用比喻來說,像[長夜大夢],忽然醒覺過來了。佛門裏面叫開悟,悟後就是修。又好比“久陷煩惱”,我們能把煩惱拔除,得到清涼自在,就是智慧,煩惱就是迷惑。[惠]就是對別人最有利益,最大的幫助。

  韓愈雲。一時勸人以口。百世勸人以書。

  這是講善巧方便法。[一時]是當世。我們分析事理,勸導別人,令他覺悟,這是口說,只是有利于當世。如果我們要想勸導廣大的群衆,乃至于後世之人,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,能夠保存得久遠。這是勸我們把善言、善行記錄下來,才能流傳久遠。

  像了凡先生這四篇文章,原先只不過是給他兒子做警惕而已,並不是要流傳到後世,普遍勸導大衆的。但是他的德澤,今天流傳得這樣廣大、普遍,這是他沒想到的。雖然無心,做了大善。後世依照他的教訓修學改造命運,離苦得樂的人非常之多,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。了凡先生這本小冊子,就是勸人爲善的典型。是他一生改過自新的心得,傳給他的子孫,希望他們記住、理解而效法。這是積善裏面最有效、最顯著、最深廣的大善。實在講這樁事我們人人可行。你說我沒有文學的基礎,我不能寫作。其實不然,我們每天所見的,耳朵所聽的,能夠一天記一、兩條。你能記錄下來,也和這個教訓相差無幾。

  由此可知,勸人以口,勸世以書,不是件難事,只要真正肯發心。

  較之與人爲善。

 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,在佛門稱爲[同事攝]。跟他相處在一起,以身教去影響他。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漁人中一樣。

  雖有形迹。然對證發藥。時有奇效。不可廢也。

  佛教化衆生用四個原則攝受衆生,“攝受”就是感化誘導,稱爲[四攝法]。

  第一、[布施]。布施是與他結緣,與他有恩,彼此先結個善緣,說話、辦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歡參與。

  第二、[愛語]。愛語若是完全說他喜歡聽的話,那就錯了。愛語一定要善巧方便。前面中峰禅師就說過,真正愛人,打他、罵他也是善。但是在責備他的時候,要顧及他是否能承受。不能承受,過分的責備是得不到效果的。凡是責備人最好不要有第叁者在場,人都顧全面子,面子下不去,他會起反感。這些都是善巧方便。

  第叁、[利行]。我們所作所爲必定與他有真正的利益。第四、[同事]與他共同來做一樁事,以身教去感化。

  佛接引一切衆生,不外這四個原則,也可以說是手段。勸人爲善是言教,與人爲善是身教,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。

  失言失人。當反吾智。

  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,是[失人]。這個人是可教之材,你不去教導他,這是失人。不是這個材料,偏偏去教導他,他不能理解,不能接受,這叫[失言]。迎賓待客,與人相處,要用智慧去觀察,使我們在一生當中不失人也不失言。六祖大師在[壇經]裏講得很好,可以接受的應當給他說法,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歡喜。

  何謂救人危急。患難顛沛。人所時有。偶一遇之。當如痌瘝之在身。速爲解救。或以一言伸其屈抑。或以多方濟其顛連。崔子曰。惠不在大。赴人之急可也。蓋仁人之言哉。

  人一生當中往往會遭遇到不幸的事。尤其是在戰亂,遭受顛沛流離之苦,誰都不能保證明天生活怎麼樣。所以我在十歲開始,家裏就訓練我們有能力照顧自己生活,以防萬一不幸散失│妻離子散時,還可以生活下去。還有自己一個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。

  現在是太平盛世,尤其是現代的兒童受父母的溺愛。世界會不會永遠像這樣安定和平下去?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勢,前途實在並不樂觀。這種[患難顛沛],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。[當如痌瘝之在身],如果我們見到遇難的人,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樣,所謂是切膚之痛,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幫助他。這就是無畏布施。他有苦難、有恐怖時,[速爲解救]。

  或者是[以一言伸其屈抑]。[抑]就是受壓迫、[屈]是冤枉,這是他的苦難。幫助他伸冤,幫助他平反。

  [或以多方濟其顛連],[顛連]就是連續的顛沛流離。如果災難很大,自己的力量不夠,我們發起以大衆的力量來救災、來救援。崔子說,[惠不在大,赴人之急可也]。這是仁者,是真正慈悲長者之言。恩惠不在大,要救急,救急不救貧。貧困的人要幫助他有謀生能力,應當要幫助他獨立,這是最大的恩惠。

  何謂興建大利。小而一鄉之內。大而一邑之中。凡有利益。最宜興建。

  [鄉]是鄉村,[邑]是城鎮。小則爲一鄉謀幸福;大則爲一縣、一市謀幸福。就是現代所講的社會福利事業,政府應該要做,每一個老百姓有力量的都應該要做,造福鄉裏。

  [凡有利益,最宜興建]。只要利益一個地方的,都應該努力去做。諸位要有個觀念:大家有福,自己才有福。若大家沒福,只一個人有福,災難也免不了。中國俗話說:[一家飽暖千家怨]。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福,分給大家享,這個社會就安定,天下太平,這是真正的福報。真正有福報是要與大衆共享,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。今日興建大利,無過于盡心盡力提倡推行[了凡四訓]與[大乘佛法]的教育。

  或開渠導水。或築堤防患。或修橋梁。以便行旅。或施茶飯。以濟饑渴。隨緣勸導。協力興修。勿避嫌疑。勿辭勞怨。

  中國過去以農立國,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設。[或築堤防患],低窪的地方,築堤防範水災。[或修橋梁,以便行旅;或施茶飯,以濟饑渴;隨緣勸導,協力興修,勿避嫌疑,勿辭勞怨]。不爲自己,是爲公衆,爲地方造福。縱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礙自己的善行。不爲一切阻礙所挫折,善事才能真正圓滿。初做事時不免有反對的意見,做成功之後大家才深受利益,才知道好處,才感激。所以眼光要遠大,有智慧,有愛心,有毅力,善事才能成就。善的標准是利他。利益衆生是善,自利就是不善。中峰禅師所說的善惡標准在此。

  何謂舍財作福。釋門萬行。以布施爲先。

  這就是修福。[釋門萬行,以布施爲先]。[釋門]就是佛教;佛陀教導人修行的方法很多,所以叫[萬行],無量無邊的行門。所謂[法門無量],[法]是方法,[門]是門徑,修行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。佛陀爲了教學方便,將它歸納成六大類,就是[六度],大乘常講[六度萬行]。這六大類再要歸納,實在講就是一個]布施]。[布施]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叁大類。[六度]都不出布施的範圍:像持戒、忍辱可以歸在[無畏布施中];精進、禅定、般若是[法布施]。所以叁種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,行門再多都不出布施的範圍。佛在[金剛經]中,教人應生無所住心,而行布施。是最究竟圓滿的修行原則。

  所以布施是修福,菩薩修的。菩薩真正在修福,六度都是修福。福裏面包括智慧,慧也是福。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聰明、智慧,也屬于福。無畏布施得健康、長壽,這當然是福。財布施得的是財富。中國人說五福:第一是福壽,有福有壽。第二是富貴,大富大貴。第叁是康甯,健康快樂。第四是好德,其中就包括智慧了。第五是考終,就是好死。好死決定好生,念佛往生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看到的、聽到的,完全是真的。世間法裏一生得到圓滿自在,依照這本書去做、決定, 不錯。出世間法裏,依[無量壽經]就足夠了。真正依照這兩本書去修行,世出世間你就得大自在。所以這裏勸我們修福,以布施爲先。

  所謂布施者。只是舍之一字耳。達者。內舍六根。外舍六塵。

  [布施]就是放下,就是舍,愈舍愈自在。[達者]是真正明白通達的人,像那些菩薩們有真正智慧。[內舍六根,外舍六塵]。[六根]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[六塵]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