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到责任。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,讲得纯正,我们要听。讲得不纯正,我们不听。让他自己去反省,去改正。我们再去听,弘扬正法。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,鼓励他们发道心,给他环境来培养他,这个功德无量无边,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。

  何谓劝人为善。生为人类。孰无良心。世路役役。最易没溺。凡与人相处。当方便提撕。开其迷惑。譬犹长夜大梦。而令之一觉。譬犹久陷烦恼。而拔之清凉。为惠最溥。

  人没有不向善的。再恶的人,他口里也说要修善、要行善。由此可知,善心、善行是人的天性,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。既然善心、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为什么还会做恶?仔细研究,不外两个原因:第一是内里的烦恼、习气;第二是外有恶缘,人才会造恶。虽然造恶,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。做恶,他知道不对,会受良心的责备。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、帮助他回头,于是愈迷愈深,愈陷愈重。这种情形往往有之。

  了凡先生在此,也说得很清楚:[世路役役,最易没溺]。在世间营生,为了生活、为了家庭、为了事业,都会受环境的影响,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。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,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。多少年轻人沉迷于此,对他本身、家庭、社会,皆是非常不利的,有识之士都能觉察。可是时势所趋,这个不好的风气,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。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,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,时间也就更长了。我们遇到亲戚朋友,要能够善于开导他,尤其是这一部[了凡四训]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。

 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,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。命里要是没有,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,又能得到什么呢?还是一无所有。带在身上,怕偷、怕抢;放在银行,银行里面钞票很多,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?无非是增长贪、嗔、痴、慢而已,一点好处都没有。古人讲得好,人生于世,也不过是[日食三餐,夜眠六尺]而已。如其说福报一时享尽,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。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他,使他们能觉悟过来,不做投机取巧的营生,才是正道,长远之道!

  所以[凡与人相处,当方便提携]。佛法讲善巧方便,使对方欢喜、乐于接受,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。“开其迷惑”,用比喻来说,像[长夜大梦],忽然醒觉过来了。佛门里面叫开悟,悟后就是修。又好比“久陷烦恼”,我们能把烦恼拔除,得到清凉自在,就是智慧,烦恼就是迷惑。[惠]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,最大的帮助。

  韩愈云。一时劝人以口。百世劝人以书。

 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。[一时]是当世。我们分析事理,劝导别人,令他觉悟,这是口说,只是有利于当世。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,乃至于后世之人,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,能够保存得久远。这是劝我们把善言、善行记录下来,才能流传久远。

  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,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做警惕而已,并不是要流传到后世,普遍劝导大众的。但是他的德泽,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、普遍,这是他没想到的。虽然无心,做了大善。后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,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,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。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,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。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,传给他的子孙,希望他们记住、理解而效法。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、最显著、最深广的大善。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。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,我不能写作。其实不然,我们每天所见的,耳朵所听的,能够一天记一、两条。你能记录下来,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。

  由此可知,劝人以口,劝世以书,不是件难事,只要真正肯发心。

  较之与人为善。

 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,在佛门称为[同事摄]。跟他相处在一起,以身教去影响他。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渔人中一样。

  虽有形迹。然对证发药。时有奇效。不可废也。

 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,“摄受”就是感化诱导,称为[四摄法]。

  第一、[布施]。布施是与他结缘,与他有恩,彼此先结个善缘,说话、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。

  第二、[爱语]。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,那就错了。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。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,真正爱人,打他、骂他也是善。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,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。不能承受,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。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,人都顾全面子,面子下不去,他会起反感。这些都是善巧方便。

  第三、[利行]。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与他有真正的利益。第四、[同事]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,以身教去感化。

  佛接引一切众生,不外这四个原则,也可以说是手段。劝人为善是言教,与人为善是身教,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。

  失言失人。当反吾智。

 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,是[失人]。这个人是可教之材,你不去教导他,这是失人。不是这个材料,偏偏去教导他,他不能理解,不能接受,这叫[失言]。迎宾待客,与人相处,要用智慧去观察,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。六祖大师在[坛经]里讲得很好,可以接受的应当给他说法,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欢喜。

  何谓救人危急。患难颠沛。人所时有。偶一遇之。当如痌瘝之在身。速为解救。或以一言伸其屈抑。或以多方济其颠连。崔子曰。惠不在大。赴人之急可也。盖仁人之言哉。

  人一生当中往往会遭遇到不幸的事。尤其是在战乱,遭受颠沛流离之苦,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么样。所以我在十岁开始,家里就训练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生活,以防万一不幸散失│妻离子散时,还可以生活下去。还有自己一个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。

  现在是太平盛世,尤其是现代的儿童受父母的溺爱。世界会不会永远像这样安定和平下去?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势,前途实在并不乐观。这种[患难颠沛],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。[当如痌瘝之在身],如果我们见到遇难的人,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,所谓是切肤之痛,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。这就是无畏布施。他有苦难、有恐怖时,[速为解救]。

  或者是[以一言伸其屈抑]。[抑]就是受压迫、[屈]是冤枉,这是他的苦难。帮助他伸冤,帮助他平反。

  [或以多方济其颠连],[颠连]就是连续的颠沛流离。如果灾难很大,自己的力量不够,我们发起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、来救援。崔子说,[惠不在大,赴人之急可也]。这是仁者,是真正慈悲长者之言。恩惠不在大,要救急,救急不救贫。贫困的人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,应当要帮助他独立,这是最大的恩惠。

  何谓兴建大利。小而一乡之内。大而一邑之中。凡有利益。最宜兴建。

  [乡]是乡村,[邑]是城镇。小则为一乡谋幸福;大则为一县、一市谋幸福。就是现代所讲的社会福利事业,政府应该要做,每一个老百姓有力量的都应该要做,造福乡里。

  [凡有利益,最宜兴建]。只要利益一个地方的,都应该努力去做。诸位要有个观念:大家有福,自己才有福。若大家没福,只一个人有福,灾难也免不了。中国俗话说:[一家饱暖千家怨]。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福,分给大家享,这个社会就安定,天下太平,这是真正的福报。真正有福报是要与大众共享,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。今日兴建大利,无过于尽心尽力提倡推行[了凡四训]与[大乘佛法]的教育。

  或开渠导水。或筑堤防患。或修桥梁。以便行旅。或施茶饭。以济饥渴。随缘劝导。协力兴修。勿避嫌疑。勿辞劳怨。

  中国过去以农立国,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设。[或筑堤防患],低洼的地方,筑堤防范水灾。[或修桥梁,以便行旅;或施茶饭,以济饥渴;随缘劝导,协力兴修,勿避嫌疑,勿辞劳怨]。不为自己,是为公众,为地方造福。纵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碍自己的善行。不为一切阻碍所挫折,善事才能真正圆满。初做事时不免有反对的意见,做成功之后大家才深受利益,才知道好处,才感激。所以眼光要远大,有智慧,有爱心,有毅力,善事才能成就。善的标准是利他。利益众生是善,自利就是不善。中峰禅师所说的善恶标准在此。

  何谓舍财作福。释门万行。以布施为先。

  这就是修福。[释门万行,以布施为先]。[释门]就是佛教;佛陀教导人修行的方法很多,所以叫[万行],无量无边的行门。所谓[法门无量],[法]是方法,[门]是门径,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。佛陀为了教学方便,将它归纳成六大类,就是[六度],大乘常讲[六度万行]。这六大类再要归纳,实在讲就是一个]布施]。[布施]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三大类。[六度]都不出布施的范围:像持戒、忍辱可以归在[无畏布施中];精进、禅定、般若是[法布施]。所以三种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,行门再多都不出布施的范围。佛在[金刚经]中,教人应生无所住心,而行布施。是最究竟圆满的修行原则。

  所以布施是修福,菩萨修的。菩萨真正在修福,六度都是修福。福里面包括智慧,慧也是福。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聪明、智慧,也属于福。无畏布施得健康、长寿,这当然是福。财布施得的是财富。中国人说五福:第一是福寿,有福有寿。第二是富贵,大富大贵。第三是康宁,健康快乐。第四是好德,其中就包括智慧了。第五是考终,就是好死。好死决定好生,念佛往生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,看到的、听到的,完全是真的。世间法里一生得到圆满自在,依照这本书去做、决定, 不错。出世间法里,依[无量寿经]就足够了。真正依照这两本书去修行,世出世间你就得大自在。所以这里劝我们修福,以布施为先。

  所谓布施者。只是舍之一字耳。达者。内舍六根。外舍六尘。

  [布施]就是放下,就是舍,愈舍愈自在。[达者]是真正明白通达的人,像那些菩萨们有真正智慧。[内舍六根,外舍六尘]。[六根]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[六尘]…
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