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外面境界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諸位同修想一想,這些怎麼能舍得掉?所謂[舍],不是在事上舍。事上的肉身怎麼舍得掉,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決問題。看到這一句,我要學菩薩道,內舍六根是從心意上舍。就是內舍分別、執著。外不爲塵境誘惑。經雲:[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]。如如不動是舍六根。不取于相是舍六塵。內外俱舍,則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過去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有生死,從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業了。所以智者當舍娑婆,念佛往生淨土。往生是活著去的,不是死後去的。親見阿彌陀佛來接引,我跟他去的。如果死了以後才去,說老實話,超度還真有效。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,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,只能說使神識減少痛苦。
像寶志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超度梁武帝的妃子,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,夜摩天以上都沒辦法了。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。雖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[願生西方淨土中],那只是我們的心願,事實上他去不了,往生須要靠自己的信願行。因此一定要趁著自己身體健康時認真修學,要認真去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!
[舍]是從心地上舍,就是心不牽挂五欲六塵,也不牽挂自己的身體,身心都不牽挂。凡夫妄想、執著很重,身心世界都不牽挂,確實是難,妄想會常常起來。淨宗修行方法就是轉換觀念,教你牽挂阿彌陀佛。把念頭一轉,身心世界就舍掉了。專門去想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一切所有。無不舍者。茍非能然。先從財上布施。
[一切所有],經雲:[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]。故教人都要舍掉,心裏面都不要挂念。[茍非能然],如果我們做不到,[先從財上布施]。舍財不爲財物所誘惑,我們的心不會被財物所轉。
世人以衣食爲命。故財爲最重。吾從而舍之。內以破吾之悭。外以濟人之急。始而勉強。終則泰然。最可以蕩滌私情。怯除執吝。
佛陀教人了生死,出叁界,超凡證聖,就是用此法。初舍的時候,總是有點勉強。舍了很難過,舍了之後還後悔。需是有智慧,有決心慢慢的養成施舍習慣,就自然了。每一個人修學都會經曆這樣的過程。到最後煩惱決定減輕,貪吝逐漸就淡了。對于一切財物受用,沒有把它放在心上,心就自在了。心得自在,身也自在。性德逐漸逐漸透露出來了,就會得大自在。尤其是因果定律,世出世間法都不會變更的。財布施得愈多,你財富也愈多。財從那裏來的,連你自己都不曉得。法布施愈多,聰明智慧愈增長。所以不要吝財,不要吝法。吝財,得貧窮的果報。吝法,得愚癡的果報。不肯修無畏布施得的是病苦、短命的果報。
富貴五福都是從布施得來的,布施是因。我們要想得好的果報,就要修因;有因才有果。不肯修因妄想得果報,無有是處。
何謂護持正法。法者。萬世生靈之眼目也。不有正法。何以參贊天地。何以裁成萬物。何以脫塵離縛。何以經世出世。
[正法]就是大聖大賢以真實智慧親證之法,如儒佛大法。“法者、萬世生靈之眼目也。不有正法,何以參贊天地?何以裁成萬物?何以脫塵離縛?何以經世出世?”這是先把護持正法的重要性說出來。
[護持正法],在中國首先要護持孔、孟、老莊,若不在這上面打基礎,佛法就沒有根。袁了凡時代沒有問題,那是明朝,念書人沒有不讀孔子書的,[四書]、[五經]、諸子百家,都有相當的基礎。今天佛法衰敗到這個地步,要知道原因在那裏?這才是根本之根本。儒家教我們做人,人都做不好了,還能做菩薩,還能成佛?佛菩薩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礎上。因此[四書]縱然不能完全讀,[大學]、[中庸]、[論語]是非讀不可的。[大學]、[中庸]、[論語]只有整個[四書]份量的一半而已,應當要熟讀,才知道怎麼樣做人。這是佛法的基本,根本的根本。古今注解裏面好的,我們把它會集起來,普遍的來流通。我們過去印的本子是大陸上石印的本子,沒有版權的,是朱熹注的[四書集注]。這是應當要提倡,從我們自己本身去做。
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念[四書]。實在講,能念[四書],能懂得中國的曆史文化,愛國家、愛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來。現在人把國家民族忘掉了,這是教育的失策,也是教育的失敗。現在只著重科技的教育,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。科技再發達,不知道做人的教育,古人說:[人與禽獸相去幾希]?人也是動物之一,如果不知道道德、仁義,則人與禽獸差不了好多。人是一切動物裏面最壞的動物,最殘忍的動物。所以要救度一切衆生,先要救人。人要能從惡轉過來向善,一切衆生都幸福了,才能真正各得其所,這是聖賢教化衆生的目標。
[正法],包涵儒佛的道統,真正是萬世生靈之眼目。[不有正法,何以參贊天地]?天地有養育萬法之功德。天生之、地養之,天地有養育萬物之恩。人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,不但不會破壞自然生態,而且會協助自然生態,使它更爲圓滿,一切衆生都能夠各得其所,這就是[參贊天地]。[參]是參與,[贊]是贊助。天地功德多大,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,可以參與贊助天地化育。世間大聖大賢與諸佛菩薩們,皆是此類。佛門講:[若能轉物,則同如來]。[轉物]是轉變自己的觀念,自己的念頭,舍私欲而能夠與天地日月和其光明,參與化育。這是自行化他的真實功夫,全心全力的幫助一切衆生,[裁成萬物]。像諸佛菩薩弘法利生,指導衆生舍妄證真,真正利益衆生,才是[陶鑄群倫]。[群倫]是指九法界的衆生,[陶]是陶冶,[鑄]是鑄造。能跟天地造化一樣成就一切萬物,這個功德就大了。[脫塵離縛],這就是斷煩惱,開智慧,轉迷成覺。
[經世出世]。聖賢的行爲是衆人的模範,聖賢的言語教訓是經典。他們的言行都是超時間、超空間的。他所說的話,他的行爲、思想、言論,無論在什麼時候,無論在什麼地區,都是絕對正確沒有錯誤,這叫經世聖賢事業。佛經超越時間,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導當時的人,叁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展開經典,覺得佛所講的句句都有道理,應當依教奉行。佛當年在印度說法,傳到中國來,中國跟印度不一樣,他的言行適合印度也適合中國。現在我們把它搬到歐洲、美洲都適合,這叫經世。
同樣的,孔孟思想就是這一部[四書],是中國文化的結晶。孔孟是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,他所講的東西,對于國家、社會、家庭,以及個人有決定的利益。[四書]拿到外國跟外國人講,外國人聽了也都點頭,也都認爲是對的,這就是超越時空了。所以孔孟老莊的思想也是超時間、超空間。是真正的經典之作,經世之學。當然經世之學,古今中外都有,但是我們仔細比較一下,最精彩的無過于孔孟,佛菩薩。
佛教裏的經典,實在講無過于[無量壽經],這是佛法裏登峰造極的一部經典。中國固有道統之精華是[四書],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。[四書]的內容很像[華嚴]。[華嚴]裏面有理論、有方法、也有表演。就是把理論、方法做出來給人看。[四書]就是這個編法。[中庸]是理論;[大學]是方法;[論語]跟[孟子]是孔夫子與孟夫子一生所做的,就是把理論、方法應用在生活上、事業上,在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上做出來給我們看。所以[論語]跟[孟子]就跟[華嚴]的五十叁參一樣,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。理論與方法是[大學]、[中庸]兩篇。所以[四書]的架構跟[華嚴]完全相同。朱子是一個學佛的人,佛學造詣很深,是不是受[華嚴經]的啓示,編成這個教材就不可得知了。但是它確確實實像[華嚴經]。
前面一段講的[經世],是爲世間做一個標准,做一個典範。再說到[出世]。實在出世間與世間並沒有界線。世、出世間的差別,就在迷、悟,覺悟了就超越世間。一念迷了就是世間,一念覺就是出世間。
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。皆當敬重而修饬之。
聖教就是聖人的教化,聖賢人的教育。對于世道人心,風俗習慣,社會的安和樂利,大衆的幸福,有非常重要的關系。自古賢哲們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。我們應當如何來護持?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機構,學校是世法教學的場所,必須要維護。現代的學校舍棄了倫理道德的教育,今天我們才有這樣大的苦難。如果還不覺悟,世界終必毀滅。
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不是不懂科技,爲什麼不發展科技?就是知道科技發展到最後,世界將同歸于盡。所以中國教育是發展理性,啓發智慧,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倫理,知道道義,使他徹底認清人與人的關系,人與物的關系,人與天地大自然間之關系,做一個頂天立地之人,我們才有幸福可言,國家、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,那才是教育。民國初年廢除了讀經,當時多少賢哲痛心疾首。那時所造的因,我們今天嘗到了惡果。嘗到惡果還不覺悟,怎麼得了!這樣的心態足以亡國滅種。這是我們廢除讀經的後果,是摧毀了正法。所以儒家、道家的道統不能維護,大乘佛法決定不能建立。佛法能在中國二千年發揚光大,就是建立在儒、道的基礎上。今天把根挖掉了,基礎挖掉了,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談。
古時候讀書,書本不是自己的,不可以寫字作記號,書本用後還要留傳給後人去念。自己需要的話可以抄一本。從前印刷術不發達,得到一本書是相當的珍貴。這是教我們要珍惜,要尊重,要愛護。古書如破損須知修補翻印流通,方不至于失傳,功德最大。
至于舉揚正法。上報佛恩。尤當勉勵。
這一句是教我們要弘法利生。把儒、佛的教化發揚光大,普遍利益一切衆生,這是真正的[上報佛恩]。要做到這一點,有兩樁事情要先做:第一、要替佛教培養弘法的人才。第二、要建立弘法的道場,使這些弘法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修學環境。現代弘法人才少,與其求人不如求己。請別人發心,人家未必肯發心,你既然請別人發心,爲什麼不回頭來請自己發心,這比求人要方便多了。建大道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