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場是希望多數人有機會來接觸佛法、理解佛法。而現代最理想的道場,無過于電視臺,把佛法送到每個家庭裏面去。我們禮請很多的善知識,選擇利益社會的經論,輪流來講。佛法是建立在儒、道的基礎上。應該先講[四書],再講大乘佛法,才得受用,講佛法才不是空談。所以要想提倡佛道,要先提倡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。這就是培養人才、建立道場。
建道場是不希望諸位花那麼多錢去蓋個廟。廟蓋好了之後,裏面必然又是鬥爭堅固,沒有意義,錢花得沒有意義。學了佛有了智慧總要明了,錢財過眼雲煙。再多的錢財,只是給你看看而已。你們想一想,那一張鈔票你們拿去收在家裏保存,那裏是自己的?自己的應該保存著,不應該給別人。一到手馬上就給別人了,真是過眼雲煙。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。
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國外,他做股票,告訴我一千萬才進來,又丟掉了。我就告訴他,爲什麼不聽[了凡四訓]呢?命裏沒有的,丟掉再多,心裏也不要煩惱。所以賺了錢也不要歡喜,丟了也不要煩惱。每天浪費光陰,才是真正可惜。把大好光陰拿來念佛,這是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。人要明白事理,自己努力修學、弘法利生,功德無量無邊,諸佛菩薩都贊歎。
何謂敬重尊長。家之父兄。國之君長。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。皆當加意奉事。在家而奉侍父母。使深愛婉容。柔聲下氣。習以成性。便是和氣格天之本。
中國古代的小學,著重于基礎教育。教孝、教順、教敬、教誠,以這些爲教學的綱目。真所謂[少成若天性],培養聖賢人的根基。中國自古以來的社會道統,是聖賢的教學,治國也是聖賢的政治。[建國君民,教學爲先]。若教育本質沒有認識清楚,錯誤的觀念,足以毀滅國家民族。中國過去從政的人,沒有一個不念聖賢書的。縱然自己有私心,還是有範圍、有准則,不敢過分的越軌,多少還受良心的譴責。現在作奸、犯科、造惡,認爲理所當然。恥心沒有了,也就是天理良心沒有了,的確人跟禽獸沒有差別,這是最可怕的。
希望同修們要認識清楚:[誠敬]是學佛的根基,是入佛之門。[誠敬]的培養就在家庭。在家能夠孝順父母,尊敬兄長。他到社會上才能忠于國家,服從長官。對職務盡忠職守,爲國家、爲社會、爲老百姓服務。[習以成性],習性培養成了,便是[和氣格天],和平、心平氣和就能感動天地鬼神。現在我們這個時代,教育失掉倫常的理念,道德觀念沒有了。人們每天頭腦裏想的全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。天地中的惡鬼、惡神,惡魔、鬼怪都下降了。爲什麼?感應道交,惡與惡交感。諸佛菩薩善神自然都不來了。人已經在造惡,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來作亂,更不得了。所以我們的世間,一定有非常的災難。這個災難之降臨,恐怕我們地球上的人會死很多。必須經曆這麼大的打擊,人心才會回頭,才會把他的迷惑顛倒打醒。小災小難是打不醒的,一定要有非常的災難才會叫大家覺悟,這是決定不能避免的。
諸位要讀中國曆史。以史識的眼光看世間之治亂,明了禍福的根源,則因果事理均可預見。今天世界人心,他們想的是什麼?思的是什麼?做的是什麼?我們就曉得將來的結果是什麼。從因就曉得將來的果報。我們今天看到的果報,是幾十年前所作的因結成今天的果報。現在造的因比那時不曉得超過多少倍,所以二、叁十年後,果報會快速的現前。從前造的因是惡因,但是成長緩慢,到七、八十年之後我們才看見果報。現在加快速度在造惡因,所以惡果的成熟會快也會大,不會超過叁十年惡果就會現前,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![善因]一定結善果,[惡因]一定有惡報。因緣果報的真理是決定正確的。
出而事君。行一事。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。刑一人。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。事君如天。古人格論。此等處。最關陰德。試看忠孝之家。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。切須慎之。
所以忠孝傳家遠。現在父子是朋友關系,倫理毀掉了。倫理是性德,中國儒家、道家所講的。展開佛法仔細觀察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舍棄私心[私心是迷惑],性德才會往外流露。這些大聖大賢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孔夫子的學說是自性的流露。我們如果自性心現前時,流露出來的就跟他是一樣的。就像燈光一樣,他的燈光亮了,我的燈光也開了,光光交融,成爲一體,是自性的流露,這才是真正的偉大,真正不可思議,是圓滿的性德。
開發性德必須要用孝敬來做工具,才能明心見性。佛法裏講開發性德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發菩提心,儒家亦複如是。[誠意正心],就是佛所講的大菩提心。凡是能夠存心真誠,不自欺、不欺人,以孝順心、恭敬心處世、待人、接物。自己只是默默去做,真正積善累德。[此等處,最關陰德]。果報可以從曆史上來看,也可以從現前社會上觀察,可見得這是事實,絕對不是虛妄。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,做一樁事情,決定不要認爲別人不知道。人或許不知,天地鬼神、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曉得的。了凡居士前面給我們講,改過要叁種心:恥心,畏心,勇猛精進心。成聖、成賢、成菩薩、成佛,你只要真正圓發此叁心,的確一生足以成辦。何謂愛惜物命。凡人之所以爲人者。惟此恻隱之心而已。求仁者求此。積德者積此。
[恻隱之心]就是仁民愛物之心。見到一切動物有苦難,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,這就是恻隱之心。大家有沒有?相信每個人都有。如果你們看一個悲劇會流眼淚,這就是恻隱之心。電視、電影的悲劇,那還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難,你都有這個心。何況真正見到一切人、物遭遇到苦難,一定會伸援手去幫助他。
不但人有恻隱之心,動物也有,這確實是天性,就是本性的性德。動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,不過他比人迷得更深,才變成了畜牲。十法界一切衆生同一個真如本性,所以佛在大乘法裏才說:[同體大悲,無緣大慈]。恻隱之心就是憐愛之心,憐憫之心,是從自性裏流露出來的。[求仁],就是求的這個,[積德]也是積的這個。希望把仁民愛物之心培養擴大,能夠真正的愛一切人,愛一切物,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。
周禮。孟春之月。犧牲毋用牝。
[孟春]是初春。古時候祭祀,最大的祭典用叁牲,牛、羊、豬,普通民間祭祀只用豬。春天用的犧牲,就是需要用來祭祀,不用母的。母的懷孕,殺一個等于害兩條命。這是仁慈。
孟子謂君子遠庖廚。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。
孟夫子的用心,跟佛法講的叁淨肉一樣。不見殺,不聞殺,不爲我殺。因爲佛法在印度當時,生活方式是行托缽的製度,人家施舍什麼就吃什麼,不分別、不執著,沒有選擇的。這是大慈大悲。一切隨緣而不攀緣,人家供養什麼就吃什麼。一直到今天像泰國、錫蘭這些小乘國家還是如此。佛法傳到中國,中國是當時最先進的禮儀之邦。現在禮儀都沒有了,講到禮儀比不上外國,實在講這是教育徹底的失敗。而中國人不重視乞食。當時法師是朝廷禮請到中國來,當然不能叫他出去討飯,所以就在宮廷裏接受供養。托缽的製度在中國從來沒有實行過。但是那時供養出家人還是叁淨肉。
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,所以現在全世界學佛的人,不論出家、在家,只有中國佛教是素食,全世界學佛的人都沒有素食的習慣。我們參加國際會議時,見到外國出家人沒有吃素的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佛教傳統是吃叁淨肉,不是素食,素食是中國人提倡的。素食衛生、衛性、衛慈悲心,仁民愛物做得真正徹底,真正究竟。是最好的食物、養生方式。值得提倡推廣的。
[遠庖廚],是遠離廚房。不見殺、不聞殺,吃得就比較安心了。實在講心還是不安。最好是不吃衆生肉,尤其是現代的衆生肉更不能吃。現代的肉品含有許多毒素,導致現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,病從那裏來的?肉食來的。古人講“病從口入”。李老師時常很感歎的說,現代人是叁餐在服毒,那裏是在吃飯!每天服叁次毒。想想看,你的身體怎能不病!當然是百病叢生了。
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。謂聞殺不食。見殺不食。自養者不食。專爲我殺者不食。
這是佛法叁淨肉又多加一條。出家人不許飼養畜牲。在家人自己養的,自己再殺了吃,實在是講不過去。
學者未能斷肉。且當從此戒之。
實在不能斷除肉食,應當要守食叁淨肉、四不食戒。以培養大慈悲心。
漸漸增進。慈心愈長。不特殺生當戒。蠢動含靈。皆爲物命。求絲煮繭。鋤地殺蟲。念衣食之由來。皆殺彼以自活。故暴殄之孽。當與殺生等。
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過短短幾十年,維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殺它以養己。對于一切衆生,無論是有意無意的,虧欠得太多。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業有多重!所以佛說,如果罪業要有形相體積的話,盡虛空都容納不下。我們業障有這麼多這樣重!想到此地,自己警覺心才真正提得起來。如何能對得起天地一切衆生?不但要嚴持不殺生這條戒,就是在飲食起居上一定要節儉,決定不能夠糟蹋。
[暴殄之孽]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須品,不知道愛惜。現代人提倡消費,不消費,工廠就得倒閉,經濟就不能發達。這種學說諸位想想正確嗎?如果中峰禅師聽到這些話一定會說[未必然也]。不見得正確,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確。美國是一個提倡消費的國家,消費的結果還是逐漸走下坡了。唯有節儉才是富庶、康甯之道。沒有積蓄的習慣,國家如何富強,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。若無儲蓄,失業就要靠國家救濟,增加國家的財政負擔。若有積蓄的習慣,即使失業或災難,我們還能活得下去。不必依賴國家。這是真正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,所以一定要愛惜資源物力。
至于手所誤傷。足所誤踐者。不知其幾。皆當委曲防之。古詩雲。愛鼠常留飯。憐蛾不點燈。何其仁也。
這些話我們只能自己去理解體會,在現代社會上決定是被否定的。怎麼可以[愛鼠]?老鼠對人類是有害的,故常見有滅鼠運動!世間人不曉得六道輪回,這些老鼠被殺死了,會不會有冤冤相報呢?殺它、滅它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呢?除此之外有沒有別的辦法?沒有殺人不償命的,欠錢不還錢的。因果通叁世,要是真正曉得事實真相,爲非作歹的事絕對不能做。你若是做了,還是自己吃虧。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,人家想占我們的便宜也占不到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絕對不會傷害一切衆生,不跟它結冤,不欠人家的債,自己這一生心安理得。世間唯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能解決世人所無法解決之難題。所以佛經不可不讀。
善行無窮。不能殚述。由此十事。而推廣之。則萬德可備矣。
[由此十事,而推廣之,則萬德可備矣]。[四訓]裏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。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上,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。第一章講因果報應,再教我們改過、積善,末後[謙德之效]一章是全書的總結。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