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场是希望多数人有机会来接触佛法、理解佛法。而现代最理想的道场,无过于电视台,把佛法送到每个家庭里面去。我们礼请很多的善知识,选择利益社会的经论,轮流来讲。佛法是建立在儒、道的基础上。应该先讲[四书],再讲大乘佛法,才得受用,讲佛法才不是空谈。所以要想提倡佛道,要先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。这就是培养人才、建立道场。
建道场是不希望诸位花那么多钱去盖个庙。庙盖好了之后,里面必然又是斗争坚固,没有意义,钱花得没有意义。学了佛有了智慧总要明了,钱财过眼云烟。再多的钱财,只是给你看看而已。你们想一想,那一张钞票你们拿去收在家里保存,那里是自己的?自己的应该保存著,不应该给别人。一到手马上就给别人了,真是过眼云烟。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。
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国外,他做股票,告诉我一千万才进来,又丢掉了。我就告诉他,为什么不听[了凡四训]呢?命里没有的,丢掉再多,心里也不要烦恼。所以赚了钱也不要欢喜,丢了也不要烦恼。每天浪费光阴,才是真正可惜。把大好光阴拿来念佛,这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。人要明白事理,自己努力修学、弘法利生,功德无量无边,诸佛菩萨都赞叹。
何谓敬重尊长。家之父兄。国之君长。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。皆当加意奉事。在家而奉侍父母。使深爱婉容。柔声下气。习以成性。便是和气格天之本。
中国古代的小学,著重于基础教育。教孝、教顺、教敬、教诚,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。真所谓[少成若天性],培养圣贤人的根基。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道统,是圣贤的教学,治国也是圣贤的政治。[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]。若教育本质没有认识清楚,错误的观念,足以毁灭国家民族。中国过去从政的人,没有一个不念圣贤书的。纵然自己有私心,还是有范围、有准则,不敢过分的越轨,多少还受良心的谴责。现在作奸、犯科、造恶,认为理所当然。耻心没有了,也就是天理良心没有了,的确人跟禽兽没有差别,这是最可怕的。
希望同修们要认识清楚:[诚敬]是学佛的根基,是入佛之门。[诚敬]的培养就在家庭。在家能够孝顺父母,尊敬兄长。他到社会上才能忠于国家,服从长官。对职务尽忠职守,为国家、为社会、为老百姓服务。[习以成性],习性培养成了,便是[和气格天],和平、心平气和就能感动天地鬼神。现在我们这个时代,教育失掉伦常的理念,道德观念没有了。人们每天头脑里想的全是贪、嗔、痴、慢。天地中的恶鬼、恶神,恶魔、鬼怪都下降了。为什么?感应道交,恶与恶交感。诸佛菩萨善神自然都不来了。人已经在造恶,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来作乱,更不得了。所以我们的世间,一定有非常的灾难。这个灾难之降临,恐怕我们地球上的人会死很多。必须经历这么大的打击,人心才会回头,才会把他的迷惑颠倒打醒。小灾小难是打不醒的,一定要有非常的灾难才会叫大家觉悟,这是决定不能避免的。
诸位要读中国历史。以史识的眼光看世间之治乱,明了祸福的根源,则因果事理均可预见。今天世界人心,他们想的是什么?思的是什么?做的是什么?我们就晓得将来的结果是什么。从因就晓得将来的果报。我们今天看到的果报,是几十年前所作的因结成今天的果报。现在造的因比那时不晓得超过多少倍,所以二、三十年后,果报会快速的现前。从前造的因是恶因,但是成长缓慢,到七、八十年之后我们才看见果报。现在加快速度在造恶因,所以恶果的成熟会快也会大,不会超过三十年恶果就会现前,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![善因]一定结善果,[恶因]一定有恶报。因缘果报的真理是决定正确的。
出而事君。行一事。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。刑一人。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。事君如天。古人格论。此等处。最关阴德。试看忠孝之家。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。切须慎之。
所以忠孝传家远。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,伦理毁掉了。伦理是性德,中国儒家、道家所讲的。展开佛法仔细观察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舍弃私心[私心是迷惑],性德才会往外流露。这些大圣大贤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,全是性德的流露。孔夫子的学说是自性的流露。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时,流露出来的就跟他是一样的。就像灯光一样,他的灯光亮了,我的灯光也开了,光光交融,成为一体,是自性的流露,这才是真正的伟大,真正不可思议,是圆满的性德。
开发性德必须要用孝敬来做工具,才能明心见性。佛法里讲开发性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,儒家亦复如是。[诚意正心],就是佛所讲的大菩提心。凡是能够存心真诚,不自欺、不欺人,以孝顺心、恭敬心处世、待人、接物。自己只是默默去做,真正积善累德。[此等处,最关阴德]。果报可以从历史上来看,也可以从现前社会上观察,可见得这是事实,绝对不是虚妄。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,做一桩事情,决定不要认为别人不知道。人或许不知,天地鬼神、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晓得的。了凡居士前面给我们讲,改过要三种心:耻心,畏心,勇猛精进心。成圣、成贤、成菩萨、成佛,你只要真正圆发此三心,的确一生足以成办。何谓爱惜物命。凡人之所以为人者。惟此恻隐之心而已。求仁者求此。积德者积此。
[恻隐之心]就是仁民爱物之心。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,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,这就是恻隐之心。大家有没有?相信每个人都有。如果你们看一个悲剧会流眼泪,这就是恻隐之心。电视、电影的悲剧,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难,你都有这个心。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、物遭遇到苦难,一定会伸援手去帮助他。
不但人有恻隐之心,动物也有,这确实是天性,就是本性的性德。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,不过他比人迷得更深,才变成了畜牲。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,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才说:[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]。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,怜悯之心,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。[求仁],就是求的这个,[积德]也是积的这个。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,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,爱一切物,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。
周礼。孟春之月。牺牲毋用牝。
[孟春]是初春。古时候祭祀,最大的祭典用三牲,牛、羊、猪,普通民间祭祀只用猪。春天用的牺牲,就是需要用来祭祀,不用母的。母的怀孕,杀一个等于害两条命。这是仁慈。
孟子谓君子远庖厨。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。
孟夫子的用心,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。不见杀,不闻杀,不为我杀。因为佛法在印度当时,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,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,不分别、不执著,没有选择的。这是大慈大悲。一切随缘而不攀缘,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。一直到今天像泰国、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。佛法传到中国,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。现在礼仪都没有了,讲到礼仪比不上外国,实在讲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。而中国人不重视乞食。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,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,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。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。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。
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,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,不论出家、在家,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,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。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,见到外国出家人没有吃素的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,不是素食,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。素食卫生、卫性、卫慈悲心,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,真正究竟。是最好的食物、养生方式。值得提倡推广的。
[远庖厨],是远离厨房。不见杀、不闻杀,吃得就比较安心了。实在讲心还是不安。最好是不吃众生肉,尤其是现代的众生肉更不能吃。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,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,病从那里来的?肉食来的。古人讲“病从口入”。李老师时常很感叹的说,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,那里是在吃饭!每天服三次毒。想想看,你的身体怎能不病!当然是百病丛生了。
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。谓闻杀不食。见杀不食。自养者不食。专为我杀者不食。
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。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牲。在家人自己养的,自己再杀了吃,实在是讲不过去。
学者未能断肉。且当从此戒之。
实在不能断除肉食,应当要守食三净肉、四不食戒。以培养大慈悲心。
渐渐增进。慈心愈长。不特杀生当戒。蠢动含灵。皆为物命。求丝煮茧。锄地杀虫。念衣食之由来。皆杀彼以自活。故暴殄之孽。当与杀生等。
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过短短几十年,维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。对于一切众生,无论是有意无意的,亏欠得太多。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业有多重!所以佛说,如果罪业要有形相体积的话,尽虚空都容纳不下。我们业障有这么多这样重!想到此地,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。如何能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?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,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,决定不能够糟蹋。
[暴殄之孽]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须品,不知道爱惜。现代人提倡消费,不消费,工厂就得倒闭,经济就不能发达。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?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[未必然也]。不见得正确,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。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,消费的结果还是逐渐走下坡了。唯有节俭才是富庶、康宁之道。没有积蓄的习惯,国家如何富强,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。若无储蓄,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,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。若有积蓄的习惯,即使失业或灾难,我们还能活得下去。不必依赖国家。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,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。
至于手所误伤。足所误践者。不知其几。皆当委曲防之。古诗云。爱鼠常留饭。怜蛾不点灯。何其仁也。
这些话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体会,在现代社会上决定是被否定的。怎么可以[爱鼠]?老鼠对人类是有害的,故常见有灭鼠运动!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,这些老鼠被杀死了,会不会有冤冤相报呢?杀它、灭它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?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?没有杀人不偿命的,欠钱不还钱的。因果通三世,要是真正晓得事实真相,为非作歹的事绝对不能做。你若是做了,还是自己吃亏。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,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,不跟它结冤,不欠人家的债,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。世间唯真诚、清净、慈悲,能解决世人所无法解决之难题。所以佛经不可不读。
善行无穷。不能殚述。由此十事。而推广之。则万德可备矣。
[由此十事,而推广之,则万德可备矣]。[四训]里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。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,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。第一章讲因果报应,再教我们改过、积善,末后[谦德之效]一章是全书的总结。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