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女孩子年齡很小,送來給他做妾。年齡相差太懸殊了,他不忍心,再送她回家。雖然沒有兒子,他也覺得無所謂,總不能耽誤人家一生的幸福。這也是難忍能忍。
故天降之福亦厚。
有這樣的善行,必然有善報,一定是有善果的。
凡有財有勢者。其立德皆易。易而不爲。是爲自暴。貧賤作福皆難。難而能爲。斯可貴耳。
這就是“難、易”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要把握修善積德的機會。機會失掉了,以後想做也沒有緣份去做了。財富不能常保,人的運五年一轉,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,也有最壞的五年。好運如果是在晚年,才是真正的好運。如果五年最壞的運在晚年,此時體力衰退,困苦艱難就很可怕了。所以少壯時有福最好能舍,奉獻給社會大衆共同享受,舍了以後命裏還有。明白這個道理,年輕體力還夠,福報來時我不去享受,就把享受福報延後了。不好的我先受了,好的留到後面,後福就好了,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報。
我們學佛的人,更應該要曉得修的是什麼?修的是臨終時的福報。臨終時什麼福報呢?不生病,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,坐著走,站著走,知道到那裏去,這才是福報。世間人對此大事往往疏忽了;學佛的人應當時時刻刻提醒,有福讓大家享,福報就殊勝了。
[有勢]就是有地位、有權勢。有權,積德很容易,幫助別人往往是輕而易舉的事。所以有權勢的時候,不可以拿著權勢去欺壓別人,應當以權勢多做善事,多積陰德。易而不肯做,是自暴自棄。貧賤修福就難,沒有財、沒有力量。難而能做,那是非常之可貴。
隨緣濟衆。其類至繁。約言其綱。大約有十。第一與人爲善。第二愛敬存心。第叁成人之美。第四勸人爲善。第五救人危急。第六興建大利。第七舍財作福。第八護持正法。第九敬重尊長。第十愛惜物命。
這就是佛門裏常講的[隨喜功德],隨緣隨力的幫助社會大衆。[其類至繁],隨緣的功德太多太多了,略舉十大類。[約言其綱,大約有十:第一與人爲善;第二愛敬存心;第叁成人之美;第四勸人爲善;第五救人危急;第六興建大利;第七舍財作福;第八護持正法;第九敬重尊長;第十愛惜物命]。這十條皆是真實利益衆生的好事,應當盡心盡力去做。下面一條一條來說。
何謂與人爲善。昔舜在雷澤。見漁者。皆取深潭厚澤。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。
[何謂與人爲善],了凡先生舉了一個例子。教導我們怎樣跟大衆在一起,在一個團體裏面帶頭誘導人人修善。
[雷澤]是地名,在現在山東省。漁獵在古時候是生活裏一個重要的部份。[深潭厚澤]就是魚多的地方。年老的人,因爲好的捕魚地區被年輕人霸占了,沒有辦法跟他們爭,所以就在淺水和急流處捕魚。淺水魚少,不容易捕得。
恻然哀之。往而漁焉。見爭者。皆匿其過而不談。見有讓者。則揄揚而取法之。期年。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。
舜看到這樣的情形心裏很難過。[往而漁焉;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]。他用的方法很巧妙。[見有讓者,則揄揚而取法之]。他有智慧,有耐心,善巧方便,參加他們一齊捕魚,實際上的目的並不是去捕漁,而是想感化這一批人。見到大家相爭,他不說一句話;如果當中有一兩個相讓的,他就很贊歎。他用這個方法,隱惡揚善。[期年],就是一年之後,[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]。一年之後沒有相爭的,只有相讓的,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。
我們現代的社會,宣揚惡事、惡行,只要有一點違背風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,報章雜志就大肆宣揚。說善的很少,說惡的很多。這種作法,社會上必然是善人少,惡人多。你行善,有誰知道?不但不能激勵人修善,反而誘導他人去造惡。
我們看古聖先賢。作惡,不要說他,讓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覺悟,這才是正確的。人都有天良,只是一時爲利欲蒙蔽而已,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幫助他,沒有不覺悟的。舜王用這種方法,把這一群捕漁的人感化了。看下文就知道聖賢的用心。
夫以舜之明哲。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。乃不以言教。而以身轉之。此良工苦心也。
舜王不是說一篇大道理勸勸這些人,他用的是身教,自己做榜樣來勸別人。雖然時間長一點,但是效果會相當的深遠。因爲言教不如身教!此正是他明哲處。
吾輩處末世。勿以己之長而蓋人。勿以己之善而形人。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。收斂才智若無若虛。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。
[末世],就是佛法的末法時期。[勿以己之長而蓋人,勿以己之善而形人,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],這是要痛戒的。自己有長處,要用長處去欺壓別人,就是世間人講的[值得驕傲]這句話。能夠[收斂才智,若無若虛;見人過失,且涵容而掩覆之],才是真正的修養。自己有才智要藏一點,收斂一點,不要太露鋒芒。古德常說:[大智若愚]。凡是露鋒芒的,縱有才智也沒有多大作爲。一個真正有大作爲的人,他絕對不像一般人顯示的那樣淺薄,必然是渾厚老成。我們用包涵的態度對人,隱人之惡,揚人之善。才是真實持戒修福之人。
一則令其可改。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。見人有微長可取。小善可錄。翻然舍己而從之。且爲豔稱而廣述之。
[縱]是放縱。能夠收到這樣好的效果,大舜的所作所爲就是很好的證明。[見人有微長可取]。[微長]就是小善。[小善可錄,翻然舍己而從之,且爲豔稱而廣述之]。就是人家有善行我們隨喜,而且加以贊揚。
過去我初見李老師時,他曾教導我:[不要說人家的過失]。隱惡,這句話我懂;他又說:[不要贊歎別人]。我不明白,心裏就很疑惑。說人家的短處,這是不好的事情。贊歎別人是好事。爲什麼不可以贊歎別人呢?後來李老師解釋說:[贊歎別人比說人家的過失,害處還要大]。怎麼會有害?他說:[贊歎別人要有智慧,沒有智慧的贊歎是反而會害人的。人家有一點小小的能力,你就拼命去贊歎他,過分的贊歎,使那個人聽到之後得意忘形,認爲自己很了不起,就不會再有進步了。不進則退,豈不是你害了人]?我想想,的確有道理。
那一種人我們應該贊歎?佛門裏常講的八風吹不動,這樣的人你應該特別去贊歎他。因爲他不受你的害。你贊歎他,他如如不動。愈贊歎,他愈謙虛,愈覺得自己努力不夠,這種人應該加以贊歎。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,不能夠以善心做了壞事。從這一段來看,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舜王用心之苦,他是用一年的長時間,把這地方壞的習俗轉移過來。
凡日用間。發一言。行一事。全不爲自己起念。全是爲物立則。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。
[則]就是榜樣,就是原則。都是爲社會,爲地方,爲大衆,作一個榜樣。
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]。什麼人才叫[大人]?天下爲公才叫[大人]。念念都是爲自己的叫做小人。所以小人爲私,大人爲公,佛菩薩稱之爲大人。你看看[八大人覺經],菩薩八種大覺。大人就是佛菩薩。這一節說的就是菩薩道、菩薩行。
何謂愛敬存心。君子與小人。就形迹觀。常易相混。
[形迹]就是外表。君子和小人,如果只從外表上來看,常常會搞錯,常常會相混,實在不容易分辨。
惟一點存心處。則善惡懸絕。判然如黑白之相反。
若從心地上來看,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。
故曰。君子所以異于人者。以其存心也。
儒家講君子賢聖,佛門裏講諸佛菩薩,他們與一切凡夫所不同的,就是存心。行迹很難區別,所以往往我們把聖人看錯了。
在佛門裏,像過去浙江天臺山出現寒山、拾得、豐幹。[天臺山志]上記載,在當時一般人看這叁個人瘋瘋癫癫的,認爲他們有神經病、不正常,沒人理會他們。所以形迹上怎麼看得出來呢?豐幹是在碓房裏舂米的,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的那一份工作。豐幹是阿彌陀佛的化身。阿彌陀佛在廚房舂米來供養大家;寒山、拾得是等覺菩薩,文殊、普賢化身的,在廚房裏燒火;都是在廚房裏打雜的,做這種苦事。打赤腳,穿得破破爛爛,瘋瘋癫癫的,所以沒人瞧得起他們。在行迹上,肉眼凡夫確實很難判別,實際上他們叁個人是聖人應化,這是豐幹說出來的。
當時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,于上任的路上,母親生了病。他很著急,請了很多醫生都沒能治好。豐幹經過那裏去找他說:[你家裏有個病人,我有方法把他治好]。治好之後太守對他非常感謝。看他是出家人,請問他在那一個寶刹?他說:[我在天臺山]。他就向豐幹請教,你們的寶刹,有沒有聖賢人住在那裏?豐幹說有,文殊、普賢兩位菩薩在。太守說:我要怎麼樣去親近?豐幹說:一個叫寒山,一個叫拾得。太守上任沒幾天就去朝山,參拜這兩位大菩薩。結果他們是在廚房打雜的,瘋瘋癫癫的,可是太守一見到就頂禮膜拜。兩個人根本不理,轉頭就跑。太守派人去追,看看他們到那去了。結果看到他們跑到山邊,兩座山就打開了,兩個人一直退到裏面,山就合起來,兩個人都不見了。最後他們還說:彌陀饒舌。于是太守等人才曉得豐幹原來是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多事,把他們兩個身分說出來了。叁位是聖人,在廟裏每半月誦戒,是很重要的法事,寒山拾得時常在門口譏笑,所以寺廟裏的人都不喜歡他們。到最後才曉得是佛菩薩化身應現在此地,這個時候大衆才生慚愧心。原來阿彌陀佛、文殊、普賢每天都來侍候他們的飲食。這是佛菩薩跟常人存心不相同處。
君子所存之心。只是愛人敬人之心。蓋人有親疏貴賤。有智愚賢不肖。萬品不齊。皆吾同胞。皆吾一體。孰非當敬愛者。
普賢十大願王,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。蓋人有親疏貴賤,有智愚賢不肖;萬品不齊,皆吾同胞,皆吾一體,孰非當敬愛者,這是從理上來觀察。“事”上確實有親、疏、貴、賤,有智、愚、賢、不肖,但都是我們的同胞。
所以明白這個道理、這個事實真相,才曉得真正是皆吾同胞,皆吾一體。佛說:盡虛空、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,所以佛的慈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