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房間的夫婦,丈夫要怎樣做好丈夫的本分,妻子要怎樣做好妻子的本分。[分]就是義務,你要盡到你的義務。夫妻和合是家庭興旺的基礎。室的外面就是家。家中上有父母,下有兒女,中有兄弟,每一個人的身分不相同,義務責任就不一樣。每一個人應盡自己義務職責,這叫天職,不是別人派給你的。這就是[道義],天然的叫[道]。家之外是社會,國家。上有領導人是國君。下有被領導的人,那就是[臣]。平輩的有[朋友]。[五倫]是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(領導與被領導)、朋友。從內向外擴展,則四海之內皆兄弟也,所以五倫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大團結。我們這一個國家,就是一個大家族中華民族,這是[道]。

  古聖先賢心目中從政者即是偉大人物,稱爲[大人],負有對人民教育、養育、領導之天職。教導人民,教他一舉一動,他的見解,他的思想,他的思考有個範圍(倫理道德),不能超越範圍,人怎麼會作亂?怎麼會作壞事?再加以道德(忠孝仁愛信義和平)的薰陶,儒家基本教育的目標:是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現代學校已經不教這些課目,疏忽人文而重科技,老百姓思想、見解、所作所爲沒有一個准則了。這就是教我們看到別人犯罪,回頭想想自己爲官作得不夠好。

  [如得其情,哀矜勿喜]。對于他犯罪的動機,犯罪的行爲,我們真正知道了,要同情他,要哀憫他,不能因破案而歡喜。爲什麼不能歡喜?因爲我們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。

  [喜且不可,而況怒乎]。破案尚且不可歡喜,又怎麼可以發脾氣。從前作官,做縣市長,至少是個舉人。何況大多數縣市長都是進士及第的。所以一提醒他馬上覺悟了。

  [宰爲之霁顔]。這是很有膽識,縣官一經提醒就覺悟了,就息怒了。從這個地方我們能見到楊先生的智慧、德性、見地,都很了不起。所以他在公門好修行,多行善事。

  楊先生[家甚貧]。在從前作官只靠俸祿,不會發財的,所以退休後真是兩袖清風,一生清貧的人非常之多。如果作官告老還鄉而富有的,就是貪官汙吏。否則你的錢從那裏來的?因爲以前念書人不會去做生意的。如果官作大了,對國家有大的貢獻,那麼國家有獎勵,送你多少田宅,這是相當的富有。如果是平常一個官吏告老還鄉,都是相當清寒。楊先生只是縣政府裏的一個小職員。

  [家甚貧,饋遺一無所取],他不接受人家送禮。有人要拜托他,尤其是犯了案子的人,犯法的囚犯,總想說一點人情,能夠得到好一點的照顧,或者刑罰判得輕一點。可能他的職位掌管這些事,于是人情就免不了。他是秉公處理,不接受別人送的禮。十分清廉,很難得。

  [遇囚人乏糧,常多方以濟之]。從前囚犯的糧食很少,有時在解遞的路上常常缺乏糧食,沒東西吃。楊先生總是盡心盡力設法救濟他們。

  [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,家又缺米,給囚、則家人無食,自顧、則囚人堪憫,與其婦商之,婦曰:囚從何來,曰自杭而來]。[杭]是現在的杭州。杭州到甯波相當長的一段距離,都是步行。囚犯帶著刑具,手鐐腳铐,這樣一天能走多遠?一天能走五、六十裏已是相當辛苦了。從杭州走到甯波要好多天才能走得到。

  [沿路忍饑,菜色可掬]。沿途沒東西吃,餓了好多天,很可憐!夫妻商量一下,[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]。家裏米少,都送給他們,自己就沒得吃;自己吃了,他們就沒得吃了。怎麼辦?煮粥!分一半給他們。

  [後生二子,長曰守陳,次曰守址,爲南北吏部侍郎]。以後他生兩個兒子,這是夫妻積德,報在兒孫。[吏部]就是相當現在的內政部。從前的中央政府只有六個部,現在則有十幾個,以前部的職權比現在部的職權要大。像前面講的禮部就兼現在教育部和考選部的職權。[吏部]是管行政的,職權也比現在大。[侍郎]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政務次長,副部長。部長在那時候叫尚書,尚書是部長。侍郎是次長,就是副部長。通常副部長有兩位,左右侍郎,像我們現在部裏也是兩位次長│政務次長與常務次長。所以侍郎是次長的地位。

  [長孫爲刑部侍郎],[刑部]就是現代的法務部、司法行政部,這兩個部的職權,都是從前的刑部。

  [次孫爲四川廉憲]。[廉憲]相當于行政專員,比省長小一級,比縣市長高。大概管七、八個縣到十幾個縣的地方行政首長。

  [又俱爲名臣]。治理地方非常有成績,很有聲望地位。

  [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]。[今]就是現在。楚亭先生也是作官的,也是非常之清廉,是他們家的後人。這是夫妻兩個積德,子子孫孫都好!

  昔正統間。鄧茂七倡亂于福建。士民從賊者甚衆。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。以計擒賊。後委布政司。

  [正統](公元一四叁六︱一四四九)是明朝英宗的年號。[鄧茂七倡亂于福建],就是造反,叛變。[士民從賊者甚衆;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]。[都憲]是官名,[楷]是他的名字。[以計擒賊,後委布政司]。布政司相當于現代的民政財政廳長,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財政。

  謝都事。搜殺東路賊黨。謝求賊中黨附冊籍。凡不附賊者。密授以白布小旗。約兵至日。插旗門首。戒軍兵無妄殺。全活萬人。後謝之子遷。中狀元。爲宰輔。孫丕。複中探花。

  這一段是講不妄殺所得的果報。我們看看中國的曆史,凡是統軍的大將,後代有好果報的人很少,爲什麼呢?殺業太重了,結的冤仇太多了。做將軍有好後代的,在中國曆史上恐怕十個都見不到。這是其中一個得善報的,因果報應最明顯的。郭子儀是大將,他的後代能保全,是做將軍積善德。宋朝的時候曹彬、曹翰都是趙匡胤手下的大將。曹翰的後代就很差,沒有傳到第叁代,女兒淪落爲娼妓,家敗人亡。曹彬是很仁慈的將軍,不妄殺,後代都很好。所以做將軍的人如果軍紀不嚴,士兵騷擾百姓,都是他的罪過。這裏說的是不妄殺的果報。這個人很聰明,只要不是擁護叛黨的,都教他們如何來區別,在戰爭的時候就可以不誤傷人命。其子孫的功名富貴,說明了善因善果絲毫不爽。

  莆田林氏。先世有老母好善。常作粉團施人。求取即與之無倦色。一仙化爲道人。每旦索食六七團。母日日與之。終叁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。

  [莆田]屬于福建的一個縣,在福州的北面。這也是先人積善。她每天做一點吃的東西│粉團,布施給窮人。也沒有分別心,每天做,誰要吃都給,很難得!此事偶而爲之容易,長遠心願難發。她是樂此不疲,這樣的布施給別人。有個仙人化成老道,每一天早晨都到她那裏去要六、七個粉團,叁年如一日。才曉得老太太確實是誠心誠意做好事,做善事。真誠是積德,布施是積善。她也沒什麼希求,只是幫助一些貧困之人。

  因謂之曰。吾食汝叁年粉團。何以報汝。

  老道就告訴他:我每天都跟你要粉團,我吃了叁年,怎麼報答你呢?

  府後有一地。葬之。子孫官爵。有一升麻子之數。其子依所點葬之。

  道士會看風水,他說:你家裏有一塊地,風水很好。葬在那兒,你的後代,作官的人數有一升芝麻那麼多。麻粒很小,一升芝麻你想有多少!

  [其子依所點葬之]。以後老太太死了,他的兒子就依照老道所指點的穴,葬在這個地方。

 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。累代簪纓甚盛。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。

  第一代家裏就有九個人作官。可見老太太好善積德,子孫很多,[累代簪纓甚盛]。[簪纓]就是指古時候的貴人,他的帽子裏插著有花。“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”。這一句話是真的,福建的林家可以說是全省第一個大家族,非常興旺。這是講誠心施食的果報。

  馮琢庵太史之父。爲邑庠生。隆冬早起赴學。路遇一人。倒臥雪中。扪之半僵矣。遂解己綿裘衣之。且扶歸救蘇。

  這是說救人一命的善報。[太史]是過去任職在翰林院,[翰林]稱之爲太史,相當于現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。這是他父親過去做秀才的時候,[庠生]就是秀才,早起上學,在路上遇到一個人,在大雪之中,凍傷倒了。我們可以想像,這個人必定是貧病交加,遇到這樣一個災難。他看到的時候用手去摸他,幾乎快要凍死了,還沒有凍死。把他救起來,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脫下來給他穿,帶回去救活了。

  救凍一定要有常識。北方人都知道,南方人不曉得,沒有這個常識。救凍是要用涼水,用涼的毛巾,涼水給他摩擦,使他內裏面的寒氣能散發出來。

  夢神告之曰。汝救人一命。出至誠心。吾遣韓琦爲汝子。及生琢庵。遂名琦。

  看到可憐人,不管是什麼人,出于誠心來救人一命,是爲大善。[吾遣韓琦爲汝子]。韓琦是宋朝的大將,也是名臣,韓魏公,中國曆史上有名的。這位神人就把韓琦介紹到他家去投胎,到人道來了。[及生琢庵,遂名琦]。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兒子。這□/span>也說明了六道輪回轉世投胎的事實。古人皆能深信不疑。

  臺州應尚書。壯年習業于山中。

  “習業”就是讀書。從前讀書人多半都在寺廟,只有寺廟才有多余的房間,才有圖書室。藏經樓□/span>不但收藏佛經很完備,世間的四書五經、諸子百家大概寺廟裏都有典藏。藏經樓就是圖書館。從前地方社會沒有圖書館的設置,所以寺院就是學校,藏經樓就是地方上的圖書館。念書的人多半選擇在寺廟。寺廟環境幽靜,都在山林之中,是讀書修學的好場所。

  夜鬼嘯集。往往驚人。公不懼也。一夕聞鬼雲。某婦以夫久客不歸。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當缢死于此。吾得代矣。

  鬼是確實存在,人鬼雜居。如果人煙稀少,或者氣不旺盛的時候,往往就有很多鬼出現。

  [公不懼]。應先生心地清淨,正大光明,他對于這些妖魔鬼怪毫不在乎,也不害怕。[一夕聞鬼雲:某婦以夫久客不歸,翁姑逼其嫁人。明夜當缢死于此,吾得代矣]。凡是自殺的都要有替身,才能再去投胎。如果沒有替身,他也相當之苦。他在這裏吊死,還得另有一個人在這裏吊死他才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