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上看是善,實際上不善。在一個人是善,在一時是善;在一個社會是不善,在後世是不善。所以佛法裏面講善惡就不講現行。今世善不是真善;後世善,生生世世都善,佛說這是善。現在是善;來世不善,後世不善,要到叁途地獄去,這不是善。這一世善,來世善,後世更善,這才叫做真善。

  現行雖不善。而其流足以濟人。則非善而實是也。然此就一節論之耳。他如非義之義。非禮之禮。非信之信。非慈之慈。皆當抉擇。

 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,好像是不善。[而其流足以濟人,則非善而實是也],這是真善。[然此就一節論之耳]。這是就一樁事情來說明,什麼叫[是],什麼叫[非]。

  [他如非義之義,非禮之禮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,皆當抉擇]。什麼叫[道義]?什麼是[禮敬]?什麼是[信用]?什麼是[慈悲]?這裏都有是有非。如果不能辨別,往往自以爲行善,其實造了大惡。其實人家講修福,沒有智慧的人怎麼修福?真的要有福、要有慧。沒有福慧,想修福也修不到福。

  何謂偏正。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。歸故裏。海內仰之。如泰山北鬥。有一鄉人。醉而詈之。呂公不動。謂其仆曰。醉者勿與較也。閉門謝之。逾年。其人犯死刑入獄。呂公始悔之曰。使當時稍與計較。送公家責治。可以小懲而大戒。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。不謂養成其惡。以至于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。

  呂文懿公告老返鄉,就是現在講的退休。古代的製度,宰相就相當于現代的行政院長。雖然退休,他的德望功勳爲世人所敬仰。[泰山北鬥]比喻高。

  [有一鄉人,醉而詈之。呂公不動,謂其仆曰:醉者勿與較也,閉門謝之]。同鄉有一個人,喝醉了酒。牢騷滿腹,遇到呂先生就罵他。呂先生做過宰相,度量大、有涵養,不跟他計較。跟他的傭人說:他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。閉門謝之,也不在意。

  [逾年,其人犯死刑入獄]。過了一年,聽說這個人犯了重罪,判死刑入獄了。

  [呂公始悔之曰],呂老先生才後悔,上一次遭遇的事情處置錯了,說:[使當時稍與計較,送公家責治,可以小懲而大戒]。當時如果跟他計較,捉他去監牢關幾天,使他警戒收斂一點,可能不至于犯今日之死罪。

  [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,不謂養成其惡,以至于此,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]。這種例子太多了。善心造了大惡。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的父母,對待兒女溺愛,到兒女長成了,不孝順父母、爲非做歹,才曉得自己大錯特錯。

  小孩就是要從小教起,少成若天性。小時候如果不嚴加管教,長大了就沒法子教了。必然是背叛父母。父母對他稍微有點不好,他就不滿意,這還得了!

  從前中國古老的刑罰裏有一條叫[親權處分]。是父母說:[我這兒子不孝,你把我的兒子判死刑,殺了他]。法官馬上判,什麼都不要審了。[親權]是第一等處分。所以從前兒女怕父母。父母若告狀,法官不審就定案了。父母說給他坐叁年牢,馬上就批准。爲什麼?那是父母之命,沒話講的,不必審,大家認爲這是絕對正確的。那個做父母的不愛兒女呢?父母不愛你,你在社會上就不能做人了,社會自然也不要你了。好像[親權處分]在民國二十幾年還有,以後廢除掉了。有這一條法律,的確兒子不敢不孝,國家法律要治你罪的,你還沒有辦法,請律師都不能請的,親權沒有辯護的。這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反省深思。

 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。如某家大富。值歲荒。窮民白晝搶粟于市。告之縣。縣不理。窮民愈肆。遂私執而困辱之。衆始定。不然幾亂矣。

 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,[窮民白晝搶粟于市]。[粟]就是糧食。貧民到處去搶劫。

  [告之縣,縣不理]。到縣政府告狀,怕群衆暴亂,縣政府不敢阻攔。

  [窮民愈肆]。搶劫的風氣愈來愈盛,縣官也管不了。怎麼辦呢?

  [遂私執而困辱之,衆始定]。他自己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,私自用刑。把事情平定了。如果事情不平定,[不然,幾亂矣],幾乎地方就發生動亂,就不能收拾。這是以惡心、惡行,對社會做了一樁好事。

  故善者爲正。惡者爲偏。人皆知之。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惡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

  什麼叫[正]?什麼叫[偏]?

  [人皆知之,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,正中偏也]。善心是正,惡事是偏,像前面所說的呂老先生,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惡事。這就是[正中偏]。

  [以惡心而行善事者,偏中正也,不可不知也]。但是善惡的標准都要從對社會、對世道人心之影響而論斷的。如果說他們來搶我家的糧食,縣官也不管。我家裏傭人多,我們組織起來反抗,把暴民製止。用刑罰加諸于他,這是私刑。這不是一件好事,但是爲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産。他做了一樁什麼善事呢?爲社會安定,幫助很大。使暴民不至于爲害地方,引起整個社會的動蕩不安。這是爲了私心替大衆做了一樁好的事情,這個是[偏中正]。

  何謂半滿。易曰。善不積。不足以成名。惡不積。不足以滅身。書曰。商罪貫盈。

  這是古聖先賢的教訓。後人尊稱爲經。這個教訓是真理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。積善成名,積惡滅身。絕對真實正確。

  如貯物于器。勤而積之。則滿。懈而不積。則不滿。此一說也。

  比喻有一個器皿。我們要想在裏面存滿,存久了就滿了。如果不存,它不會滿的。這就是要知道積善的重要。而不可積惡以自取滅亡!

  昔有某氏女入寺。欲施而無財。止有錢二文。捐而與之。主席者親爲忏悔。及後入宮富貴。攜數千金入寺舍之。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因問曰。吾前施錢二文。師親爲忏悔。今施數千金。而汝不回向。何也。曰前者物雖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。今物雖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令人代忏足矣。此千金爲半。而二文爲滿也。

  這是佛門的公案。從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廟裏想布施,但沒有錢。“[有錢二文,捐而與之]。只有兩文錢,從前兩文錢是很少很少,她拿去捐在寺廟裏做功德。[主席者親爲忏悔]。[主席]就是寺廟的方丈。因她心誠,親自給她忏悔,給她祝福。

  [及後入宮富貴]。沒想到這個女子的命還不錯,以後進入到宮廷裏面做了皇帝的妃子,這富貴了。

  [攜數千金入寺舍之]。帶了黃金千镒到寺院來做佛事。

  [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]。主持老和尚沒有親自給她回向,只叫他的徒弟給她拜忏消災回向。

  [因問曰:吾前施錢二文,師親爲忏悔,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,何也]。老和尚很有道德。不像現在,我們看到許多不如法的事情。從前有道德的人,不論施財多少,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誠。如果是真心修福,再少的錢都要親自給他主持;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誠,則用不著老和尚親自去操心。這老和尚就告訴他,[曰:前者物雖薄,而施心甚真]。從前你雖只施兩文錢,但是你的心真誠,[非老僧親忏,不足報德]。今日你得到富貴,施金雖多,而施心不切。這是她從前心真。真誠的在叁寶裏修福,這是舍一得萬報。她真的得到了。老和尚親自給她修忏悔。現在她已經富貴了,但對于佛法上那種虔誠的心,被富貴榮華淹沒了,退轉了。

  [今物雖厚,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,令人代忏足矣]。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夠了。其實老和尚這個舉止就是喚醒她,真正是大慈大悲,機會教育,教她真正回頭。這個人是個可救之人,不是不可救。

  [此千金爲半,而二文爲滿也]。從前施二文,她的福報是圓滿的;現在布施千金,得到的福報是一半,不圓滿。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,我們修福,念念圓滿,確實不在乎施錢多,不在乎做得多。心真切、盡心盡力就是念念圓滿。

  所以回向必講叁處,就是真心顯露。我今天修行,第一、回向實際。實際是求明心見性,求恢複自己本來面目。第二、回向菩提。菩提是求覺而不迷,真實明了宇宙的真相。第叁、回向衆生。願叁寶加被,盡心盡力,協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,不爲自己。果然存這個心,用這個心,則念念功德圓滿。如果有絲毫自私自利,求名聞利養,這裏說得好聽,得一半功德。其實不但一點功德得不到,就像剛剛我跟諸位說的,造了一身罪業。所以看問題絕對不能只看一個表層,要有深遠的眼光。你要看得細,看得遠,看得大。這裏只是舉一個例子。

  鍾離授丹于呂祖。點鐵爲金。可以濟世。呂問曰。終變否。曰五百年後。當複本質。呂曰。如此。則害五百年後人矣。吾不願爲也。

  這是中國人尊敬的八仙。呂洞賓是一位,唐朝鍾離權也是一位。呂洞賓當年跟鍾離權學點鐵成金術。鍾離權告訴他:[點鐵成金,可以濟世]。有些貧困人,你點鐵成金可以幫助他發財,幫助他富有,解決他的貧困。

  [呂問曰:終變否]?呂洞賓問,此金以後會不會變爲鐵?鍾離權告訴他:[五百年後,當複本質]。五百年後金才會變成鐵。呂祖說:[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,吾不願爲也]。雖然利益現在的人,但害了後人,這個事情做不得。我們看看現代的人,現前只要得到便宜,他怎會想到後來害人。由此可知,世道人心是怎樣的變化。

  曰。修仙要積叁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叁千功行已滿矣。此又一說也。

  道教講,修神仙要積叁千功德,就是說要做叁千樁好事,才有資格修道。

  [授丹]就是傳道給他。他的條件比佛法的條件寬得多了。佛法的條件比這個要嚴。佛法是清淨心才能入道,才能成爲一個法器。道家的條件是修叁千善,他不是講清淨心,是講善心。你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資格傳道給你。所以他的條件是善心、善人;佛法的條件是清淨心,比善還要難修。

  他這樣的存心,叁千功德圓滿了。他不害一切衆生,實在講超越了叁千善行,一念就圓滿了。像了凡居士做的減租一事,他這一念,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。這是在心地上修。

  又爲善而心不著善。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。心著于善。雖終身勤勵。止于半善而已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