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端]是端庄正直,[曲]是委曲婉转。[今人见谨愿之士,类称为善而取之]。见到唯命是从的,恭恭敬敬顺从的,这个人是好人。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,想用人,都喜欢用这种人。为什么?他听话,叫他怎样,他就怎样。认为这是好人,喜欢用这种人。所谓愿意用奴才,奴才听话。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,侍候你舒舒服服的。
圣人则宁取狂狷。至于谨愿之士。虽一乡皆好。而必以为德之贼。是世人之善恶。分明与圣人相反。
大圣大贤他们用人,不用乡愿、谨愿。乡愿之士,是一般人讲的好人。圣贤用人才。人才倔强、傲慢,有时候无礼。为什么?他有一技之长,值得骄傲,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。可是这样的人能干,能办事。那个老好人,人是好人,不能办事,墨守成规。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。所以圣贤人[宁取狂狷]。狂狷之人勇于进取,不拘小节。
[至于谨愿之士,虽一乡皆好,而必以为德之贼]。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、理,不辨是、非,所以是[德之贼]。[德]是风俗道德,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。
[是世人之善恶,分明与圣人相反]。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。即使在佛门中,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。小乘著重在事相上,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,一点都不敢犯;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,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。大乘戒在心地,小乘戒在事相。
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,是从事上改。小乘从事上改,大乘从心上改,不一样。所以小乘,就是谨愿之士,大乘是狂狷之人,成就也不相同。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,其实不然,他心地清净平等,人家往生的瑞相,站著走、坐著走、不生病;小乘人往往临终还是手忙脚乱。这就能看到结果。
中国历代大乘修学,明心见性,了生死出三界,确实不少!诸位在[高僧传]、[神僧传]、[居士传]、[善女人传]都能看到。[善女人传]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。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。就是因为是、非,善、恶的标准不相同。
推此一端。种种取舍。无有不谬。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。皆与圣人同是非。而不与世俗同取舍。
这是真善、假善,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。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,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。为什么?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。
凡欲积善。绝不可徇耳目。惟从心源隐微处。默默洗涤。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。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。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。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。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。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。皆当细辨。
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、修一切善。发心度自己,首先[绝不可徇耳目]。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,一定要看淡。五欲六尘看不淡,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。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,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,善也变成恶了。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,中峰和尚都不同意。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。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,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,这个善就不真、不纯。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,然后逐渐舍掉,不受五欲六尘干扰。这样才从[心源隐微处],没有人见到的地方,念头才动的地方,就要觉察。
[默默洗涤],[洗涤]就是洗心。也是[无量寿经]讲的[洗心易行]。[易]是换,改变。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。心地干净、光明,才充满智慧!
[纯是济世之心],只有一个念、一个心,利益一切众生,帮助一切众生。帮助他明理、帮助他破迷开悟。他只要明理,破迷开悟了,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、要修善。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,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都认清了,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,随心所欲,佛不干涉,佛也不勉强。佛不是说佛好,你们都成佛,佛没有这样要求。佛希望你们成佛,但是绝不勉强你们。愿意来生做人,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;愿意到三恶道,就搞贪、嗔、痴,到三恶道。佛不会去阻扰我们,也不会帮助我们,佛只教人破迷开悟。这是纯真,所以这个叫[端]。[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]。[媚]简单的说,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,取得世间名闻利养。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,他所做的一切善事、善行,都是[曲],不是[端]。
[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;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;皆当细辨]。处事的态度应当谨慎。[慎]就是慎重。待人、接物、处世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,玩世不恭是错误的。不可以不辨别清楚。
何谓阴阳。凡为善而人知之。则为阳善。为善而人不知。则为阴德。
[何谓阴阳]。这一条也很重要。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阴德,什么是阴德?
[凡为善而人知之,则为阳善]。你所做的善事、善行,大家都知道,人人看到都赞叹你。赞叹就是福报。政府表扬,送个匾额给你挂著,你是好人,你做了很多好事。果报都报掉了。
[为善而人不知,则为阴德]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无论做多少善事,不必要让人知道,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,叫[积善]。别人知道了,善就积不住。随修随报,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。反而造了很多恶,恶慢慢积,愈积愈多,后果就不堪设想。
阴德天报之。阳善享世名。名亦福也。名者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。多有奇祸。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。子孙往往骤发。阴阳之际微矣哉。
[阳善享世名。名,亦福也]。现在我们讲知名度。知名度就是[名]。人贪名,好名,名也是福报之一,为善以此报掉了。而且,[名者造物所忌]。造物,是讲天地鬼神。也为世人所嫉妒。
[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,多有奇祸],[奇祸]就是有非常的灾难。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,灾祸随之而来。 [人无过咎],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。 [而横被恶名者]。别人都嫌弃他、冤枉他、侮辱他,他并没有什么过恶。
[子孙往往骤发,阴阳之际微矣哉]。所以积功累德,自己默默的去做,知道的人愈少愈好。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。人家愈是不满意,愈是嫉妒、毁谤愈好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毁谤、障碍之来,是消自己的罪业。罪业都报掉了,你的善德愈积愈厚,后来果报就大。所以子孙往往骤发,[骤发]就是突然发达。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,其先人多类此。明白这个道理,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。
何谓是非。鲁国之法。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。皆受金于府。子贡赎人而不受金。
[是非]很难辨别,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,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。
[鲁国之法],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。
[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,皆受金于府],[府]是官府。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?[臣妾]就是佣人,都是有罪,犯法的人,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。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,就等于替他缴罚金,他就可以恢复自由。这是好事情。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。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,让他改过自新,重新做人,所以政府有奖励。
[子贡赎人而不受金]。子贡在诸侯家里,把佣人赎回来,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。
孔子闻而恶之。曰赐失之矣。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。而教道可施于百姓。非独适己之行也。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。受金则为不廉。何以相赎乎。自今以后。不复赎人于诸侯矣。
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,孔子听了很不高兴。[曰:赐失之矣]。[赐]是子贡的名字,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。说:[赐,你做错了]。
[夫圣人举事,可以移风易俗,而教道可施于百姓]。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,跟世人不一样。他看的是整个社会,良好的风俗习惯、道德标准。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,不是为个人。如果单就个人来讲,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,值得赞叹的。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,他的过失在此。
[非独适己之行也],不是为某个人。
[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]。鲁国在当时,社会上贫穷的人多,富有的人少。
[受金则为不廉,何以相赎乎?自今以后,不复赎人于诸侯矣]。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。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,大家称你好人。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,政府的奖励,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。一接受,人家就说你为图奖励而做的,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。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。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,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,不是为了个人,而是为社会大众。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。
子路拯人于溺。其人谢之以牛。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。自今鲁国。多拯人于溺矣。
子路在路上,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,快要淹死了,就下去把他救上来。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,感谢他救命之恩。子路就接受。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,赞叹子路说:从今以后鲁国人[多拯人于溺矣]。人有急难的时候,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。为什么?被救的人一定感谢;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。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。
自俗眼观之。子贡不受金为优。子路之受牛为劣。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。乃知人之为善。不论现行。而论流弊。不论一时。而论久远。不论一身。而论天下。
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,应当切记深思笃行。
[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]。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。他赞叹子路,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。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。
[乃知人之为善,不论现行,而论流弊;不论一时,而论久远;不论一身,而论天下]。你看大圣大贤,眼光看得远大,看得深微。凡夫眼光浅近,只看眼前,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。我们要为整个社会、国家,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。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。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,你就会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。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,要晓得它对历史、对后世,久远以后的影响,是正面的、还是负面的。
现行虽善。而其流足以害人。则似善而实非也。
现前表面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