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端]是端莊正直,[曲]是委曲婉轉。[今人見謹願之士,類稱爲善而取之]。見到唯命是從的,恭恭敬敬順從的,這個人是好人。現在一般在位有權的人,想用人,都喜歡用這種人。爲什麼?他聽話,叫他怎樣,他就怎樣。認爲這是好人,喜歡用這種人。所謂願意用奴才,奴才聽話。一天到晚對你很恭敬,侍候你舒舒服服的。

  聖人則甯取狂狷。至于謹願之士。雖一鄉皆好。而必以爲德之賊。是世人之善惡。分明與聖人相反。

  大聖大賢他們用人,不用鄉願、謹願。鄉願之士,是一般人講的好人。聖賢用人才。人才倔強、傲慢,有時候無禮。爲什麼?他有一技之長,值得驕傲,有時候不一定能順你的意思。可是這樣的人能幹,能辦事。那個老好人,人是好人,不能辦事,墨守成規。不能自動自發做事情。所以聖賢人[甯取狂狷]。狂狷之人勇于進取,不拘小節。

  [至于謹願之士,雖一鄉皆好,而必以爲德之賊]。這種好人往往不明事、理,不辨是、非,所以是[德之賊]。[德]是風俗道德,往往都被他們不知不覺當中破壞了。

  [是世人之善惡,分明與聖人相反]。大聖大賢的善惡標准跟世人的善惡標准不一樣。即使在佛門中,大乘的善惡標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樣。小乘著重在事相上,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嚴格,一點都不敢犯;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節,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。大乘戒在心地,小乘戒在事相。

  前面講的叁種改過之法,是從事上改。小乘從事上改,大乘從心上改,不一樣。所以小乘,就是謹願之士,大乘是狂狷之人,成就也不相同。譬如說大乘好像是不持戒,其實不然,他心地清淨平等,人家往生的瑞相,站著走、坐著走、不生病;小乘人往往臨終還是手忙腳亂。這就能看到結果。

  中國曆代大乘修學,明心見性,了生死出叁界,確實不少!諸位在[高僧傳]、[神僧傳]、[居士傳]、[善女人傳]都能看到。[善女人傳]是專記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。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。就是因爲是、非,善、惡的標准不相同。

  推此一端。種種取舍。無有不謬。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。皆與聖人同是非。而不與世俗同取舍。

  這是真善、假善,我們很清楚就能辨別。天地鬼神與聖人的標准相同,而不與世俗的標准相同。爲什麼?因爲天地鬼神與聖人的用心見解是一樣的。

  凡欲積善。絕不可徇耳目。惟從心源隱微處。默默洗滌。純是濟世之心則爲端。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爲曲。純是愛人之心則爲端。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爲曲。純是敬人之心則爲端。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爲曲。皆當細辨。

  我們真正要發心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發心度自己,首先[絕不可徇耳目]。就是決定不可貪戀五欲六塵,一定要看淡。五欲六塵看不淡,你的自私自利斷不了。自私自利的意識是惡業的根源,由惡根所做的一切善,善也變成惡了。這就是爲什麼世間人講的那些善,中峰和尚都不同意。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還有私心。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,都希望獲得自私的利益,這個善就不真、不純。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塵看淡,然後逐漸舍掉,不受五欲六塵幹擾。這樣才從[心源隱微處],沒有人見到的地方,念頭才動的地方,就要覺察。

  [默默洗滌],[洗滌]就是洗心。也是[無量壽經]講的[洗心易行]。[易]是換,改變。改變我們從前不善的行爲。心地幹淨、光明,才充滿智慧!

  [純是濟世之心],只有一個念、一個心,利益一切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。幫助他明理、幫助他破迷開悟。他只要明理,破迷開悟了,他自然就會知道要斷惡、要修善。所以佛法在世間的第一大功德,就是幫助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。都認清了,十法界你願意取那個法界,隨心所欲,佛不幹涉,佛也不勉強。佛不是說佛好,你們都成佛,佛沒有這樣要求。佛希望你們成佛,但是絕不勉強你們。願意來生做人,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;願意到叁惡道,就搞貪、嗔、癡,到叁惡道。佛不會去阻擾我們,也不會幫助我們,佛只教人破迷開悟。這是純真,所以這個叫[端]。[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爲曲]。[媚]簡單的說,就是巴結討好群衆之心,取得世間名聞利養。就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取名聞利養爲目的,他所做的一切善事、善行,都是[曲],不是[端]。

  [純是敬人之心則爲端;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爲曲;皆當細辨]。處事的態度應當謹慎。[慎]就是慎重。待人、接物、處世都要用謹慎恭敬的態度,玩世不恭是錯誤的。不可以不辨別清楚。

  何謂陰陽。凡爲善而人知之。則爲陽善。爲善而人不知。則爲陰德。

  [何謂陰陽]。這一條也很重要。古聖先賢都叫我們要積陰德,什麼是陰德?

  [凡爲善而人知之,則爲陽善]。你所做的善事、善行,大家都知道,人人看到都贊歎你。贊歎就是福報。政府表揚,送個匾額給你挂著,你是好人,你做了很多好事。果報都報掉了。

  [爲善而人不知,則爲陰德]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無論做多少善事,不必要讓人知道,則善果永遠就積在那裏而不求現報,叫[積善]。別人知道了,善就積不住。隨修隨報,到後來一點善果都沒有了。反而造了很多惡,惡慢慢積,愈積愈多,後果就不堪設想。

  陰德天報之。陽善享世名。名亦福也。名者造物所忌。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。多有奇禍。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。子孫往往驟發。陰陽之際微矣哉。

  [陽善享世名。名,亦福也]。現在我們講知名度。知名度就是[名]。人貪名,好名,名也是福報之一,爲善以此報掉了。而且,[名者造物所忌]。造物,是講天地鬼神。也爲世人所嫉妒。

  [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,多有奇禍],[奇禍]就是有非常的災難。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,災禍隨之而來。 [人無過咎],這個人沒有什麼過失。 [而橫被惡名者]。別人都嫌棄他、冤枉他、侮辱他,他並沒有什麼過惡。

  [子孫往往驟發,陰陽之際微矣哉]。所以積功累德,自己默默的去做,知道的人愈少愈好。也不必要人家贊歎恭敬。人家愈是不滿意,愈是嫉妒、毀謗愈好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些毀謗、障礙之來,是消自己的罪業。罪業都報掉了,你的善德愈積愈厚,後來果報就大。所以子孫往往驟發,[驟發]就是突然發達。細觀今日臺灣許多發達者,其先人多類此。明白這個道理,我們才真正曉得陰德之可貴。

  何謂是非。魯國之法。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。皆受金于府。子貢贖人而不受金。

  [是非]很難辨別,因爲我們世間人的標准,跟聖賢人的標准也不相同。

  [魯國之法],春秋時候魯國的法律。

  [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,皆受金于府],[府]是官府。這個人爲什麼會到諸侯家裏面去做臣妾呢?[臣妾]就是傭人,都是有罪,犯法的人,分發在達官顯要家中服勞役。只要有人肯拿錢把他贖回來,就等于替他繳罰金,他就可以恢複自由。這是好事情。政府獎勵社會上有錢的人多做一些好事。能幫助這些人恢複自由,讓他改過自新,重新做人,所以政府有獎勵。

  [子貢贖人而不受金]。子貢在諸侯家裏,把傭人贖回來,政府的獎勵他不接受。

  孔子聞而惡之。曰賜失之矣。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。而教道可施于百姓。非獨適己之行也。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。受金則爲不廉。何以相贖乎。自今以後。不複贖人于諸侯矣。

  子貢不接受政府的獎勵,孔子聽了很不高興。[曰:賜失之矣]。[賜]是子貢的名字,老師叫學生是稱名字。說:[賜,你做錯了]。

  [夫聖人舉事,可以移風易俗,而教道可施于百姓]。這就是聖人的是非觀念,跟世人不一樣。他看的是整個社會,良好的風俗習慣、道德標准。聖人的教導是普遍爲老百姓所建立的,不是爲個人。如果單就個人來講,子貢這種做法是難能可貴,值得贊歎的。但是他把風俗習慣破壞了,他的過失在此。

  [非獨適己之行也],不是爲某個人。

  [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]。魯國在當時,社會上貧窮的人多,富有的人少。

  [受金則爲不廉,何以相贖乎?自今以後,不複贖人于諸侯矣]。政府的獎勵對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。今天子貢不接受獎勵,大家稱你好人。以後有人做這件事情,政府的獎勵,他們也就不敢接受了。一接受,人家就說你爲圖獎勵而做的,于是大家都不願做了。那麼政府這個好的製度就被破壞了。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行善事,子貢應當要接受政府獎勵,不是爲了個人,而是爲社會大衆。這是聖人與常人見解不同處。

  子路拯人于溺。其人謝之以牛。子路受之。孔子喜曰。自今魯國。多拯人于溺矣。

  子路在路上,看到一個人掉在水裏,快要淹死了,就下去把他救上來。這個人牽一頭牛送給子路,感謝他救命之恩。子路就接受。孔夫子知道了很歡喜,贊歎子路說:從今以後魯國人[多拯人于溺矣]。人有急難的時候,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。爲什麼?被救的人一定感謝;救人的人他還會接受感謝。這是鼓勵大家救助災難。

  自俗眼觀之。子貢不受金爲優。子路之受牛爲劣。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。乃知人之爲善。不論現行。而論流弊。不論一時。而論久遠。不論一身。而論天下。

  這是孔子的真實教誨,應當切記深思笃行。

  [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]。孔子的看法跟世間人剛好相反。他贊歎子路,而不贊成子貢的做法。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。

  [乃知人之爲善,不論現行,而論流弊;不論一時,而論久遠;不論一身,而論天下]。你看大聖大賢,眼光看得遠大,看得深微。凡夫眼光淺近,只看眼前,不知道他的行爲對于後世的影響。我們要爲整個社會、國家,乃至于整個世界來設想。于後世的曆史來觀察。這樣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,你就會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確的。所以善惡不能只看眼前現行,要曉得它對曆史、對後世,久遠以後的影響,是正面的、還是負面的。

  現行雖善。而其流足以害人。則似善而實非也。

  現前表面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