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只顾到佛像,没有想到自己,这点心是太难得了。
后功完。拉老父同游。宿寺中。公梦伽蓝来谢曰。
庙修好以后,他是功德主,庙里面一定邀请他去。他就请父亲一道去。[宿寺中],晚上就住在庙里面。[公梦伽蓝来谢曰],[伽蓝]是护法神,护法神在晚上托梦向他道谢。
汝子当享世禄矣。后子汴。孙柽芳。皆登第。作显官。
这是一念真诚心修补寺庙感得的善报,也是报在子孙。足见善恶行业是同体的。
嘉善支立之父。为刑房吏。有囚无辜陷重辟。
[嘉善]是地名,在现在的浙江。[支立之父,为刑房吏,有囚无辜陷重辟]。这是一个囚犯,支立的父亲知道他是冤枉,但是还是被判了重刑。
意哀之。欲求其生。
刑房吏看到他非常可怜,想方法去脱他的罪。
囚语其妻曰。支公嘉意。愧无以报。明日延之下乡。汝以身事之。彼或肯用意。则我可生也。
支立的父亲,知道这个人冤枉而怜悯他,想方法开脱他的刑罪。这是一桩好事情。不但是救一个人,也救了这个人一家。这个囚犯就在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告诉她。
[支公嘉意,愧无以报]。支公这么好的心意,知道我冤枉,要脱我的罪,我没有法子报答他。他说:[明日延之下乡,汝以身事之,彼或肯用意,则我可生也]。那么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,不是死刑也是无期徒刑,很重的罪。支立的父亲晓得这个事情,有意替他办。所以囚犯嘱咐他的妻子,你去好好侍奉他,他能够多帮忙一点。
其妻泣而听命。及至。妻自出劝酒。具告以夫意。支不听。卒为尽力平反之。囚出狱。夫妻登门叩谢曰。公如此厚德。晚世所稀。今无子。
把支先生请到他家里去。[妻自出劝酒,具告以夫意。支不听,卒为尽力平反之][”。这是出于道义,他从事于这个职务,是他应尽的责任。[囚出狱]后,“夫妻登门叩谢曰:公如此厚德,晚世所稀,今无子”。支公没有儿子,家境也并不怎么好。公家作事,真正拿薪水、不贪污,生活的确是相当清苦。
吾有弱女。送为箕帚妾。此则礼之可通者。
他说:你们夫妻结婚这么多年,没有儿子,我有一个女儿也成年了,愿意送给你做妾,希望能够给你绵延后代。这在礼法上可以讲得通的。
支为备礼而纳之。生立。弱冠中魁。官至翰林孔目。
支立的父亲娶之为妾,果然生了儿子,也就是支立。[弱冠中魁,官至翰林孔目]。[弱冠]是二十几岁,[中魁]就是考试高中。以后官做到[翰林孔目]。[孔目]是官名,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。[翰林院孔目]就好像现代中央研究院的主任秘书,地位也相当之高。
立生高。高生禄。皆贡为学博。禄生大纶。登第。
这皆是救护无辜,而感应得的善报。在这一章里面,了凡先生举了十个积善得善报的例子。这么多人,可见得不是偶然的。而且这些人年代距离都很近,其中还有一两个,跟了凡先生家里有关系、有往来。可见得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决定真实,一点都不假。
凡此十条所行不同。同归于善而已。
他们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样,但都是善行,都是积善。
若复精而言之。则善有真有假。有端有曲。有阴有阳。有是有非。有偏有正。有半有满。有大有小。有难有易。皆当深辨。为善而不穷理。则自谓行持。岂知造孽。枉费苦心。无益也。
修善最重要的是,出于真诚而无所求,这是真善。有条件的善,不但不是善,而且是造恶。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,尤其是佛教徒,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著的道理。他们来寺庙烧香拜拜,都是有所求而来的。他要没有所求,就无事不登三宝殿。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,求佛菩萨保佑,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。谈条件,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?不但心不诚,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,岂非罪过。
支立的父亲,是正人君子,囚犯那种做法,就等于把他当作小人看待。支立的父亲不生气,仍旧帮他忙,难中之难。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。前面举十个例子,现在再讲道理,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,先说真、假。什么是真善?什么是假善?
何谓真假。昔有儒生数辈。谒中峰和尚。
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,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,因为常常拜的(三时系念)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,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。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。
问曰。佛氏论善恶报应。如影随形。今某人善。而子孙不兴。某人恶。而家门隆盛。佛说无稽矣。
佛家常讲,道家也讲:[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]。他们说:[今某人善,而子孙不兴]。这是讲现世、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。[某人恶,而家门隆盛]。恶人反而[家门隆盛]。他们就说:[佛说无稽矣],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。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。
中峰云。凡情未涤。正眼未开。认善为恶。指恶为善。往往有之。
一般人是肉眼凡夫,他的俗情,他的心地不干净,就是妄想执著还很多,没有慧眼,看不到事实真相。[认善为恶,指恶为善],善恶颠倒了,这就叫迷惑颠倒。[往往有之],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,而且还很多。禅师客气,不说很多,说有这种人就是了。
不憾己之是非颠倒。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。众曰。善恶何致相反。
他不晓得自己反省,不辨是非,反而怨天尤人,说老天报应不公平。众曰:[善恶何致相反]?世间迷人,为什么把善看成恶,恶看成善?
中峰令试言其状。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。敬人礼人是善。
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。一个人就讲:[詈人殴人是恶];打人骂人是恶;[敬人礼人是善]。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,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,骂人打人是恶,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。
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。廉洁有守是善。中峰云。未必然也。众人历言其状,中峰皆谓不然。因请问。
中峰禅师说:你的标准不可靠。一个人又说,[贪财妄取是恶,廉洁有守是善]。贪赃枉法是恶,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。中峰禅师又说,[未必然也]。[众人历言其状,中峰皆谓不然],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。[因请问]。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,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,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。
中峰告之曰。有益于人是善。有益于己是恶。有益于人。则殴人詈人皆善也。有益于己。则敬人礼人皆恶也。
这是佛法讲的标准。[有益于人,则殴人詈人皆善也],打他、骂他都是善。[有益于己,则敬人礼人皆恶也]。所谓有意讨好、巴结、谄媚之类是也。
是故人之行善。利人者公。公则为真。利己者私。私则为假。
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。这个标准就是│存心利益社会大众,为一切众生造福,这是善。为大家造福,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,这是善里夹杂著恶,善不纯。先讲真善、假善,后面还讲圆满的善、不圆满的善,掺杂在一起,有半满有圆满,有纯有杂,都要搞清楚。
所以诸佛、菩萨,世间圣、贤没有想到自己,完全是利益众人,那是真善,那是圆满的善。世间的人,不说别人,我们说范仲淹。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,就是圆满,是我们的好榜样。他从来没有替自己著想,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,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、为社会造福,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。我们读他的传记,他自己积善,一家积善,子孙皆知行善。自己做到宰相,五个儿子中,有两个做过宰相,一个作过御史大夫。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。钱到那里去?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。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,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。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,八百年不衰,子子孙孙都好,积德积得厚。
我们今天行善,拿出自己百分之一、二的力量来行善,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。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。大家到庙里来烧香布施。为什么?这个利润最大,一本万利。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,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。今天布施一块钱,明天得一个彩票中一万块。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,冤不冤枉?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。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,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,他自己不好,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,真正的原因在此。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,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。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,虽然不明显,还是有这个心态。这是绝大的错误。
我们在公家办事,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。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。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。那佛菩萨接受红包,也接受贿赂,也不是好人。这个罪就重了。
又根心者真。袭迹者假。又无为而为者真。有为而为者假。皆当自考。
[根心]是从真诚里发心的,这是真善。我们跟人家去做,不是发自于真心,这是假善。[无为],就是没有希求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;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,就是[有为]了。[皆当自考],自己要考量。
什么是真善,什么是假善?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,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。贪财、妄取是恶,而中峰禅师说:未必然也。[如果取得为了做好事,利益众生,也是善,不能算是恶]。
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,说五戒里的[不妄语]他们不能持。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,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,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。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?我说,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。现代的人,你劝他行善他不肯,骗他他肯。问题在那里?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。如果用这种手段,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,把他的钱财骗来了,替他做好事,你是行菩萨道。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,就是恶了。凡夫不知道做好事,不知道行善,我们替他修善,替他修福,这是好事。所以单单看表面,确实善恶难分,善恶在心地。积大善、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。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,不注重小节,纯粹是利人济世,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。
何谓端曲。今人见谨愿之士。类称为善而取之。
[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