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看是善,实际上不善。在一个人是善,在一时是善;在一个社会是不善,在后世是不善。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就不讲现行。今世善不是真善;后世善,生生世世都善,佛说这是善。现在是善;来世不善,后世不善,要到三途地狱去,这不是善。这一世善,来世善,后世更善,这才叫做真善。
现行虽不善。而其流足以济人。则非善而实是也。然此就一节论之耳。他如非义之义。非礼之礼。非信之信。非慈之慈。皆当抉择。
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,好像是不善。[而其流足以济人,则非善而实是也],这是真善。[然此就一节论之耳]。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,什么叫[是],什么叫[非]。
[他如非义之义,非礼之礼,非信之信,非慈之慈,皆当抉择]。什么叫[道义]?什么是[礼敬]?什么是[信用]?什么是[慈悲]?这里都有是有非。如果不能辨别,往往自以为行善,其实造了大恶。其实人家讲修福,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?真的要有福、要有慧。没有福慧,想修福也修不到福。
何谓偏正。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。归故里。海内仰之。如泰山北斗。有一乡人。醉而詈之。吕公不动。谓其仆曰。醉者勿与较也。闭门谢之。逾年。其人犯死刑入狱。吕公始悔之曰。使当时稍与计较。送公家责治。可以小惩而大戒。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。不谓养成其恶。以至于此。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。
吕文懿公告老返乡,就是现在讲的退休。古代的制度,宰相就相当于现代的行政院长。虽然退休,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。[泰山北斗]比喻高。
[有一乡人,醉而詈之。吕公不动,谓其仆曰:醉者勿与较也,闭门谢之]。同乡有一个人,喝醉了酒。牢骚满腹,遇到吕先生就骂他。吕先生做过宰相,度量大、有涵养,不跟他计较。跟他的佣人说:他醉了,不要跟他计较。闭门谢之,也不在意。
[逾年,其人犯死刑入狱]。过了一年,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,判死刑入狱了。
[吕公始悔之曰],吕老先生才后悔,上一次遭遇的事情处置错了,说:[使当时稍与计较,送公家责治,可以小惩而大戒]。当时如果跟他计较,捉他去监牢关几天,使他警戒收敛一点,可能不至于犯今日之死罪。
[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,不谓养成其恶,以至于此,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]。这种例子太多了。善心造了大恶。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,对待儿女溺爱,到儿女长成了,不孝顺父母、为非做歹,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。
小孩就是要从小教起,少成若天性。小时候如果不严加管教,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。必然是背叛父母。父母对他稍微有点不好,他就不满意,这还得了!
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[亲权处分]。是父母说:[我这儿子不孝,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,杀了他]。法官马上判,什么都不要审了。[亲权]是第一等处分。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。父母若告状,法官不审就定案了。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,马上就批准。为什么?那是父母之命,没话讲的,不必审,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。那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?父母不爱你,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,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。好像[亲权处分]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,以后废除掉了。有这一条法律,的确儿子不敢不孝,国家法律要治你罪的,你还没有办法,请律师都不能请的,亲权没有辩护的。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。
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如某家大富。值岁荒。穷民白昼抢粟于市。告之县。县不理。穷民愈肆。遂私执而困辱之。众始定。不然几乱矣。
遇到荒年收成不好,[穷民白昼抢粟于市]。[粟]就是粮食。贫民到处去抢劫。
[告之县,县不理]。到县政府告状,怕群众暴乱,县政府不敢阻拦。
[穷民愈肆]。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,县官也管不了。怎么办呢?
[遂私执而困辱之,众始定]。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,私自用刑。把事情平定了。如果事情不平定,[不然,几乱矣],几乎地方就发生动乱,就不能收拾。这是以恶心、恶行,对社会做了一桩好事。
故善者为正。恶者为偏。人皆知之。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。正中偏也。以恶心而行善事者。偏中正也。不可不知也。
什么叫[正]?什么叫[偏]?
[人皆知之,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,正中偏也]。善心是正,恶事是偏,像前面所说的吕老先生,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恶事。这就是[正中偏]。
[以恶心而行善事者,偏中正也,不可不知也]。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、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。如果说他们来抢我家的粮食,县官也不管。我家里佣人多,我们组织起来反抗,把暴民制止。用刑罚加诸于他,这是私刑。这不是一件好事,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。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呢?为社会安定,帮助很大。使暴民不至于为害地方,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。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,这个是[偏中正]。
何谓半满。易曰。善不积。不足以成名。恶不积。不足以灭身。书曰。商罪贯盈。
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。后人尊称为经。这个教训是真理,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。积善成名,积恶灭身。绝对真实正确。
如贮物于器。勤而积之。则满。懈而不积。则不满。此一说也。
比喻有一个器皿。我们要想在里面存满,存久了就满了。如果不存,它不会满的。这就是要知道积善的重要。而不可积恶以自取灭亡!
昔有某氏女入寺。欲施而无财。止有钱二文。捐而与之。主席者亲为忏悔。及后入宫富贵。携数千金入寺舍之。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。因问曰。吾前施钱二文。师亲为忏悔。今施数千金。而汝不回向。何也。曰前者物虽薄。而施心甚真。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。今物虽厚。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。令人代忏足矣。此千金为半。而二文为满也。
这是佛门的公案。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庙里想布施,但没有钱。“[有钱二文,捐而与之]。只有两文钱,从前两文钱是很少很少,她拿去捐在寺庙里做功德。[主席者亲为忏悔]。[主席]就是寺庙的方丈。因她心诚,亲自给她忏悔,给她祝福。
[及后入宫富贵]。没想到这个女子的命还不错,以后进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,这富贵了。
[携数千金入寺舍之]。带了黄金千镒到寺院来做佛事。
[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]。主持老和尚没有亲自给她回向,只叫他的徒弟给她拜忏消灾回向。
[因问曰:吾前施钱二文,师亲为忏悔,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,何也]。老和尚很有道德。不像现在,我们看到许多不如法的事情。从前有道德的人,不论施财多少,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诚。如果是真心修福,再少的钱都要亲自给他主持;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诚,则用不著老和尚亲自去操心。这老和尚就告诉他,[曰:前者物虽薄,而施心甚真]。从前你虽只施两文钱,但是你的心真诚,[非老僧亲忏,不足报德]。今日你得到富贵,施金虽多,而施心不切。这是她从前心真。真诚的在三宝里修福,这是舍一得万报。她真的得到了。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。现在她已经富贵了,但对于佛法上那种虔诚的心,被富贵荣华淹没了,退转了。
[今物虽厚,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,令人代忏足矣]。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够了。其实老和尚这个举止就是唤醒她,真正是大慈大悲,机会教育,教她真正回头。这个人是个可救之人,不是不可救。
[此千金为半,而二文为满也]。从前施二文,她的福报是圆满的;现在布施千金,得到的福报是一半,不圆满。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,我们修福,念念圆满,确实不在乎施钱多,不在乎做得多。心真切、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。
所以回向必讲三处,就是真心显露。我今天修行,第一、回向实际。实际是求明心见性,求恢复自己本来面目。第二、回向菩提。菩提是求觉而不迷,真实明了宇宙的真相。第三、回向众生。愿三宝加被,尽心尽力,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不为自己。果然存这个心,用这个心,则念念功德圆满。如果有丝毫自私自利,求名闻利养,这里说得好听,得一半功德。其实不但一点功德得不到,就像刚刚我跟诸位说的,造了一身罪业。所以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一个表层,要有深远的眼光。你要看得细,看得远,看得大。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。
钟离授丹于吕祖。点铁为金。可以济世。吕问曰。终变否。曰五百年后。当复本质。吕曰。如此。则害五百年后人矣。吾不愿为也。
这是中国人尊敬的八仙。吕洞宾是一位,唐朝钟离权也是一位。吕洞宾当年跟钟离权学点铁成金术。钟离权告诉他:[点铁成金,可以济世]。有些贫困人,你点铁成金可以帮助他发财,帮助他富有,解决他的贫困。
[吕问曰:终变否]?吕洞宾问,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?钟离权告诉他:[五百年后,当复本质]。五百年后金才会变成铁。吕祖说:[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,吾不愿为也]。虽然利益现在的人,但害了后人,这个事情做不得。我们看看现代的人,现前只要得到便宜,他怎会想到后来害人。由此可知,世道人心是怎样的变化。
曰。修仙要积三千功行。汝此一言。三千功行已满矣。此又一说也。
道教讲,修神仙要积三千功德,就是说要做三千桩好事,才有资格修道。
[授丹]就是传道给他。他的条件比佛法的条件宽得多了。佛法的条件比这个要严。佛法是清净心才能入道,才能成为一个法器。道家的条件是修三千善,他不是讲清净心,是讲善心。你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资格传道给你。所以他的条件是善心、善人;佛法的条件是清净心,比善还要难修。
他这样的存心,三千功德圆满了。他不害一切众生,实在讲超越了三千善行,一念就圆满了。像了凡居士做的减租一事,他这一念,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。这是在心地上修。
又为善而心不著善。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。心著于善。虽终身勤励。止于半善而已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积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