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譬如以財濟人。內不見己。外不見人。中不見所施之物。是謂叁輪體空。是謂一心清淨。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。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。

  盡心盡力就是圓滿。心與力都沒有盡,還留一部份,這個善是[半善]。所以積功累德一定要盡心盡力。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,對于聖教懷疑。就是煩惱裏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的[疑]。你說的、我們聽了也信。叫我們修善、布施,總是要留一點,總是不能全心全力的布施。想到若是全都布施了,明天生活怎麼辦?這是心裏面有疑,不能果斷,無有智慧。所修的善都是半善,都不是滿分的善。所以往往修善得不到好的果報,也不能立刻得到果報。你要曉得原因在那裏?

  如果你真正肯修,對于聖教完全明了信從,一點也不懷疑。雖然世間人講你傻,你迷信,我們有時想想,他講的似有道理,善心不敢發,善事不敢爲,你的善心已爲邪見所轉了。果然相信,果然肯做,果報是顯著的,不只像[了凡四訓]所說的,真實不可思議。讀了這本書,你決定要深信,你要有膽量承當。只要真心去做,舍一何只得萬報,一點都不錯。如果貪著舍一得萬報才發心,那個心不是真心,你雖然舍盡了,當然還是可以得到,得到的是半,不是滿。

  舍財決定得財富,舍法決定得智慧。無畏布施決定得健康長壽。因緣果報是真理,天經地義。真心去做,不求富貴,不求財富,也不求聰明智慧,也不求健康長壽,什麼都不求,你得到的必定是樣樣都圓滿。這多自在!有求的心還是能得到,得到的不圓滿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一無所求,你的心純真,你行的善稱性。性德流露,果報不可思議。其受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,華藏世界。諸佛淨土,皆從性德流露出來。有一念希求,不稱性了,你所得到功名富貴、健康長壽是修來的。修得的會失掉,是有限的,是有範圍、有大小、有長短的,是享受得盡的。

  唯有性德,它跟真如本性一樣。不生不滅,無有窮盡,這才叫真正自在。要不是一個大福大智的人,誰肯把自己的利益舍得幹幹淨淨。沒有人願意這樣做的。所以真正的大福,唯有諸佛菩薩在修。二乘人都不能修。二乘人怕麻煩,譬如度衆生,我好心去幫助他,他不接受,還要毀謗侮辱,算了,不度他。這就不行了,這就不圓滿了。菩薩則不然,他知道衆生的煩惱習氣,種種忤逆,菩薩也不在意,還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。所以菩薩用心跟阿羅漢、辟支佛不一樣。阿羅漢、辟支佛還是用意識心;佛菩薩是用真心。你要求真正的富貴,其實富貴不是求來的,本性裏本來具足。諸佛教人無非是開發自性真實富貴,就是明心見性。

  所以佛弟子的修學目標,其中一個就是回向實際,開發自性。自性裏什麼都具足,我不向外求,只求開發自性。自性裏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寶藏,取之不盡用之不竭。每個人都有自己寶庫,都是世出世間最富有的。可惜自己不曉得。唯有最聰明的、最富有的佛陀,教我們開發自性。因此佛的恩德就無比了,佛的恩德第一大。這些真實的道理,事實的真相,我們一定要知道。

  用真心,確實[鬥粟可種無涯之福]。[粟]是糧食。[鬥粟]是一鬥糧食。可以造沒有邊際的福。因爲他稱性。 [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]。以一文錢供養叁寶,能消千劫之罪。[楞嚴經]上說得很好,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,如恒河沙。表面很像佛的寺廟,實際裏面所作所爲是妖魔鬼怪。我們今天要想種福、修德,到那裏去種。萬一這個廟是妖魔鬼怪,我們不但福沒種上,可能還要作惡。諸位要曉得佛法講的是心地法門。如果你是真心來拜佛,這個佛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釋迦牟尼佛,是自己真誠心的感應。我的心正,縱然是邪魔外道的廟,我去拜,也正,也是佛菩薩,也是正神。我心不正,雖然是正法道場,我去拜,所感應的也是妖邪。

  若說末法時期沒有地方好修行,那就錯了。真正道場是在心地。[維摩诘經]上講[直心是道場],[清淨心是道場],[慈悲心是道場]。道場在心裏。我心有道,我到那裏都是道場;我的心正,到什麼地方都是正法。這才叫境隨心轉,外面境界都隨我心轉變。諸位同修果然明白這個道理,認真修學,大家都修,則社會有福,國家有福了。

  倘此心未忘。雖黃金萬镒。福不滿也。此又一說也。

  [未忘]就是沒有把這些妄想雜念除掉。縱然是[黃金萬镒],拿來布施,所得的福都不是圓滿的。這是講[半滿]。

  何謂大小。昔衛仲達爲館職。被攝至冥司。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。比至。則惡錄盈庭。其善錄僅一軸。如箸而已。索秤稱之。則盈庭者反輕。而如箸者反重。仲達曰。某年未四十。安得過惡如是多乎。曰。一念不正即是。不待犯也。

  福善有大有小,古人有個故事。從前衛仲達爲館職。[館職],一種是教書的先生,一種是服務于政府機關,如翰林院類者。[攝至冥司]是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羅王。閻羅王就審判他。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拿出來。

  每一個人一生都有善、都有惡,就有善惡兩本記錄。在閻羅王、鬼王那裏都有檔案。了凡先生教我們要發“敬畏之心”。檔案拿來之後,看到記錄惡的不只一本,搬了一大堆出來,都是他造惡的記錄。作善的記錄“如箸”,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。所造的惡有幾十本之多。把他造的惡和善秤一秤,看那個重?結果所造的惡還不重。惡是很多,可能是沒有大惡。就好像記過一樣,小過記了很多,沒什麼大過失。所以一個大善就抵[盈庭]之小惡。這一秤,閻羅王也歡喜了。這個人畢竟還是一個善人。

  所以仲達就問了,他說:[我年未四十,這一生怎麼會造這麼多的惡業過失]?閻羅王就告訴他:[一念不正就是惡]。不是說做了惡事,那才叫惡。一個念頭惡,鬼神就給你記一筆。雖然這一生做的惡不多,但惡念很多。還好他有造一大善業。

 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。曰朝廷常興大工。修叁山石橋。君上疏谏之。此疏稿也。仲達曰。某雖言。朝廷不從。于事無補。而能有如是之力。曰。朝廷雖不從,君之一念已在萬民。向使聽從。善力更大矣。故志在天下國家。則善雖少而大。茍在一身。雖多亦小。

  這一卷善的內容是:[朝廷常興大工,修叁山石橋,君上疏谏之,此疏稿也]。帝王想大興土木,勞民傷財,他看這是沒有必要的,就建議皇帝不要做勞民傷財的事。皇帝沒有理會他,還是照做。這一卷就是他上書的文稿。

  [仲達曰:某雖言,朝廷不從,于事無補,而能有如是之力]。我雖然建議,沒有用處,于事無補,朝廷還是照做了。[曰],鬼王說:[朝廷雖不從,君之一念已在萬民]。可見善惡是在念頭。你當時這一念不是爲自己,是真正愛護老百姓。你發的這一念在萬民,多少老百姓得利益。何況興這麼大的工程,是用老百姓所納的稅,能夠節省不必要的開支,對老百姓都有利。所以這一念,你想想看,影響力有多大,雖然沒做,他的心是真實的,是圓滿的。

  所以“向使聽從,善力更大矣”。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議去做,那你的善就更大了。雖然沒做,你的善還是很大。

  [故志在天下國家,則善雖少而大;茍在一身,雖多亦小]。[大、小]差別是在這裏,就看發心是不是真實,是爲天下國家,還是爲自己家庭。我們明白道理之後,念經、念佛回向,常常爲某一個人回向修福,希望叁寶加持,讓他能得利益,這是小善,利益很小。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?還不一定。如果遇到這樣情形,家親眷屬有困難或者有病痛,我們念經、念佛回向十方法界。希望一切衆生沒有病痛,一切衆生沒有苦難,一切衆生都能得到平安利益。你家裏的人就得真實利益。爲什麼?你心太大了。讀[地藏經]光目女、婆羅門女爲母發願事便知。

  世人常說:我修的功德都給別人,我自己得不到,修這個做什麼?這是心量太小。在佛菩薩面前禱告,禱告了半天都不靈,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,完全是自私自利,不曉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,擴大到十方法界。

  我們中國文化的命脈,大根大本是祠堂、文言文。中國之所以成爲一個文明古國,幾千年來都不衰,不被滅亡,倫常才是根本。[文言文]不能斷,文言文斷了之後,中國人將來會有很大的苦難,真正是陷于永劫不複。還有大乘佛法。這叁樣能保住,不但國家民族有前途,世界也有大光明。

  何謂難易。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。夫子論爲仁。亦曰先難。

  首先引古聖先賢的教訓告訴我們,我們的煩惱習氣很重,那一種最重就先把它斷除。最難斷的能斷,小的毛病就不難克服了。斷惡修善要知道下手處。孔夫子論[仁],就是仁愛,說到[先難]。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:

  必如江西舒翁。舍二年僅得之束修。代償官銀。而全人夫婦。

  [必]是必定。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,難行能行,難舍能舍。[修]原來是幹肉,[束]是一束一把,沒有幾條。這是古代做學生每逢過年過節送給老師的一點微薄禮物。禮不能缺,以後凡是學生對老師的供養通稱[束修],不一定都是幹肉。古代教書的所在都稱私塾,學生的人數不定。有二、叁十個人就相當多了,少的只有十幾個人;所以老師得到的供養相當微薄。兩年的積蓄,他能拿出來,[代償官銀,而全人夫婦]。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,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。

  與邯鄲張翁。舍十年所積之錢。代完贖銀。而活人妻子。

  一個是舍兩年的待遇;一個是能舍十年的積蓄;都是贖官銀。這就是欠了公款,或者是判了刑罰坐牢,拿這個錢去贖。救濟陷于苦難的一家人。

  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。

  因爲人在世間,必須依賴財物生活,所以舍財是一樁很難的事情,尤其是把全部的財物都舍盡了,這很不容易。這就是向[先難]處去做,就是克己。

  如鎮江靳翁。雖年老無子。不忍以幼女爲妾而還之鄰。此難忍處能忍也。

  鎮江過去是江蘇省會。靳老先生年老無子,在過去有置妾的習俗,再娶一個來傳宗接代,這是人倫之大事。鄰居家裏有一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積善之方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