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智慧,定慧現前。[聞謗而怒],那是業障現前。從這可見到,我們是定慧現前?還是業障現前?自己要清楚。
這些境界好不好?對修行人來講,是好的!常常有人來找麻煩,有些事叫自己不如意,這是好境界。若不從這種境界裏去修,定從那裏修得成功。所以逆境、逆緣現前,正是自己修[忍辱波羅密]的時候,修[忍辱波羅密]的機會來了。所以前面講,感謝都來不及,怎麼可以抱怨?怎麼可以發脾氣?正是鍛煉自己功夫的時候。
古人鍛煉一個學生,首先用的方法,就是教他修[忍辱波羅密]。看到這個人是個法器│就是可以教的學生,對他就沒有好臉色,會處處有意去找麻煩,好像很討厭,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。有意折磨他,他若不能忍受,離開了,就算了。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。雖然其他的方面很優秀,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。
我們在[禅林寶訓]裏看到。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學生,就是完全不講理的,一見面就罵,就呵斥。有一次洗腳,洗腳水就潑在學生的身上,學生還是不走,還是要賴在這個地方。以後他實在生氣了,趕走,遷單,不讓他住在這裏。學生沒法子,不能住了,于是他住在遠遠的走廊下。老和尚講經說法時,他在窗戶外一心谛聽,不讓老和尚看到。過一年了,老和尚要傳法,要退休,推選一位新的住持來繼承他,大家不曉得老和尚要選什麼人?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聽經的那個人找過來,傳法給他,把住持的位讓給他。大家才曉得,這麼多年老和尚是爲了要鍛煉他。如果我們遇到小小不如意,就想掉頭而去,不願接受磨煉也就決定不會有成就。即使其他方面再優秀,也不能成就。世出世法成敗關鍵就是忍辱。他能忍,他就有定;他有定,他就有真智慧,不會被外境所動搖。
有時候,我們看某人很優秀,在這兒住了沒多久他走了。常住的人笑笑無所謂。受不了折磨,不能成就。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個、少一個,一點關系都沒有。所以有些眼光短淺的人認爲某人是個人才,走了可惜,這是看得近。往深遠處一看,不是如此。真正是人才,他有定功,有智慧。唯有定、慧才能續佛慧命,才能住持佛法;沒有定絕對沒有慧,定的前方便是[忍辱波羅密]。先有忍而後才有定。沒有忍那裏來的定?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。
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這是個真正道場,是有道學可以學的,打都打不走。他沒有學到手,怎麼肯走?什麼樣的侮辱都甘心承受。爲什麼?必須學到手之後才肯走,沒有學到手是決定不肯走的。這是真正求學的人!假使小小的一點不如意,他就掉頭就走,不能忍辱,沒有用處的,不必去留他。
這一段的文字非常的重要。息謗息爭的妙法,就是根本不把它放在心裏,再怎樣的誹謗也就消失了。所以誹謗來,不可以爭,不可以辯,愈辯就像此地講的[春蠶作繭,自取纏綿]。用不著辯的!冤枉了,冤枉也用不著辯。
所以說[怒不惟無益,且有害也]。害是太大太大。如果做事,上司對于一個易怒之人不會重用的,也不會提拔的。所以一個長官考核部屬,往往在生活中,從他待人、接物之處觀察。這個人值不值得栽培?這個人有沒有前途?他看到心裏有數。易怒之人沒有什麼大前途,不值得栽培的,因爲怒會害事。
其余種種過惡。皆當據理思之。此理既明。過將自止。何謂從心而改。過有千端。惟心所造。
這四句是改過自新的最高原理、原則。大乘佛法就用這個方法,所以成就快速。小乘人改過是在事相上,事相就是枝枝葉葉,一個事情錯了,下一次不要再錯了。枝枝葉葉上改,難!而且很苦,時間很長,不容易收到效果,不如前面講的從[理上改]。理上改比事上改高明多了!這是一般講的大乘權教菩薩,權教菩薩從理上改。大乘實教[[實]是真實],法身大士從心上改。心是根本,萬法唯心。
[過有千端,惟心所造]。善業、惡業都是心造的,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心造的,[華嚴]說得好:[應觀法界性],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。性就是本體,體即是心,[一切唯心所造]。大乘菩薩到地獄裏度衆生,用什麼方法來進入地獄?打開地獄之門?就是這一句偈。我們看[地藏經],破地獄門,就是[華嚴]這首偈。地獄是什麼?唯心所造。明白這個道理,地獄原本沒有門,自由通達了。
所以改過從心地上改,修善從心地上修。若從心地上修,就是很小很小一樁善事,像我們在路上遇到討飯的,布施一文錢,這一點點小善的功德也是盡虛空遍法界。爲什麼?這是自性大慈悲心的顯露,心量是無量無邊。因爲是從心地上修的,福就是那麼大,稱性的。所以從事上修的善小,性德未顯,得的福報也小。
怎樣從心地上改?就是真心改。真心想要改,真心修善,真心斷惡,這就是從心地上用功。心地法門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,理上還有條件,心地上功夫是不談條件的。所以純真無妄。一絲毫的善也稱性。改過要從心地上去改,知道一切唯心造。
吾心不動。過安從生。
這是最高的原理。心清淨了,無量劫以來的罪業都沒有了。要怎樣達到心不動?不動心就是禅定,在念佛法門裏稱[一心不亂]。諸位要曉得,若得[一心],罪業都消除了;起心動念,罪業又現形了。
比喻看電視。把電視機關起來,電視畫面就沒有了,銀光幕上幹幹淨淨,一打開畫面又現形了。衆生心中業相亦如是。心定的時候一切業相都不現形;心動時業障又現形了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修清淨心,清淨心是心裏一念不生,禅宗六祖所謂[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]。要曉得業障是在妄心裏,真心裏面沒有。真心本來清淨,現在還是清淨。
像我們戴眼鏡,眼睛本來清淨,我們戴上眼鏡,鏡片上落有灰塵,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。這不是眼睛有毛病,是眼鏡鏡片上的毛病。所以我們講業障。業障在那裏?業障是鏡片上的汙染,眼睛並沒有障礙。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,幾時能把眼鏡去掉,不但汙染除盡,鏡片也不要了。則淨眼明見,好比明心見性就成佛了。你若戴上眼鏡,隔著一層障礙起用,就是凡夫,就是有情衆生;除去障礙就是諸佛如來。
我們現前用什麼心?用妄心,不是用真心。真心沒有障礙。我們用肉眼來看一切萬法,是戴上了妄心鏡片看東西,透過一層妄來看外面的境界。這個“妄”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是重重汙染鏡片。我們是透過八識五十一心所接觸外面的境界,所以外面境界也變了,變成六塵了。如果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看外面的境界,外境即非六塵,而是真如本性。見性見色性,聞性聞聲性,轉六塵爲真性。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現在的大麻煩就是我們沒辦法把眼鏡去掉,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辦法除掉。佛家修學的宗旨都是教我們把這個東西舍掉,[轉識成智]。[智]是真性起用,[識]是迷了真性的作用,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起作用。這是在功夫上說的,權教以下皆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阿羅漢,辟支佛,權教菩薩因此不能見性成佛。所以忏罪,有從事上忏,有從理上忏,沒有辦法從心上忏。爲什麼呢?他不知道心在那裏。如[楞嚴經]所說,你看阿難尊者那麼聰明,心在那裏都不曉得,都找不到。楞嚴會上一開頭,釋迦牟尼佛問阿難,心在那裏?阿難找不出來,都不知道心在那裏。不曉得什麼叫做心,你從那裏忏起?
大乘實教菩薩,在圓教講就是初住以上,[華嚴經]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們修的忏悔法,就是從心地上忏悔。諸位讀[華嚴經]就很清楚,特別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。你看善財童子怎麼修?五十叁位善知識,代表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。這些菩薩示現在人間,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。人家是怎麼修的?佛法真正講修行,有理、有事,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。沒有比[四十華嚴]更好。[華嚴]縱然不能全讀,四十卷完整的[普賢菩薩行願品]確實很重要。要曉得大乘最殊勝最高級的佛法,如何應用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上,這是真實修行的一部好書,真正值得提倡。
依照這個原理原則,古德常常開導我們,教我們修行要[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]。你想想看這[一向專念]有沒有道理?教你一天到晚念這一句[阿彌陀佛],把一切的妄念歸成一念。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善還是惡?非善非惡,善、惡兩邊都離開了,與心性相應了。善、惡是兩邊,識心心所裏面才有兩邊,真心裏沒有兩邊。所以這一句[阿彌陀佛]念久了,自自然然就明心見性了。這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,修明心見性最殊勝的方法。
萬一用的功夫不夠,見不了性,見不了性也沒關系。可以見阿彌陀佛,見了阿彌陀佛之後一定會見性,這是方便,是任何一個法門裏面所沒有的。其他的法門不見性就不能算是成就,念阿彌陀佛不見性,見到阿彌陀佛就算是成就。從心地修,現在教給你一心念佛,就是從心地起修。你一心念這句[阿彌陀佛],什麼罪業都消除了。阿彌陀佛那有罪業?這句[阿彌陀佛]是真善,真善不是善惡之善。善惡之善是相對的善,不是真善。真善是離開相對,絕對的大善。
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。不必逐類尋求。
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。過失有千萬條,[不必逐類尋求]。學戒律的,從事上修的,他就要想:一天有多少過失?那些事錯了?慢慢在那裏想,再一條一條改。天天要反省,還要搞功過格去記。這種對于很執著的人有效,非常有效!一切衆生根性不相同,這是與過去生中習氣有關系。大乘菩薩根性的人,絕對不幹這種事情;小乘根性的人很歡喜,很受用。小乘根性的人叫他不用這種方法,他沒辦法。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,因此所用的對治理論與方法也不一樣。
在中國大乘根性的人多,這是事實。像南洋、泰國、錫蘭、小乘根性多。以其世代相傳都是小乘法,都是樣樣要分別、執著、計較。他從事相上斷惡修善。大乘是從理論上,從心地上斷惡修善。從心上修,是從根本上下手,不必要在枝葉上尋求了。
但當一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改過之法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