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智慧,定慧现前。[闻谤而怒],那是业障现前。从这可见到,我们是定慧现前?还是业障现前?自己要清楚。
这些境界好不好?对修行人来讲,是好的!常常有人来找麻烦,有些事叫自己不如意,这是好境界。若不从这种境界里去修,定从那里修得成功。所以逆境、逆缘现前,正是自己修[忍辱波罗密]的时候,修[忍辱波罗密]的机会来了。所以前面讲,感谢都来不及,怎么可以抱怨?怎么可以发脾气?正是锻炼自己功夫的时候。
古人锻炼一个学生,首先用的方法,就是教他修[忍辱波罗密]。看到这个人是个法器│就是可以教的学生,对他就没有好脸色,会处处有意去找麻烦,好像很讨厌,这是看他能不能忍受。有意折磨他,他若不能忍受,离开了,就算了。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。虽然其他的方面很优秀,不能忍辱其成就也有限。
我们在[禅林宝训]里看到。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,就是完全不讲理的,一见面就骂,就呵斥。有一次洗脚,洗脚水就泼在学生的身上,学生还是不走,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。以后他实在生气了,赶走,迁单,不让他住在这里。学生没法子,不能住了,于是他住在远远的走廊下。老和尚讲经说法时,他在窗户外一心谛听,不让老和尚看到。过一年了,老和尚要传法,要退休,推选一位新的住持来继承他,大家不晓得老和尚要选什么人?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听经的那个人找过来,传法给他,把住持的位让给他。大家才晓得,这么多年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。如果我们遇到小小不如意,就想掉头而去,不愿接受磨炼也就决定不会有成就。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,也不能成就。世出世法成败关键就是忍辱。他能忍,他就有定;他有定,他就有真智慧,不会被外境所动摇。
有时候,我们看某人很优秀,在这儿住了没多久他走了。常住的人笑笑无所谓。受不了折磨,不能成就。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个、少一个,一点关系都没有。所以有些眼光短浅的人认为某人是个人才,走了可惜,这是看得近。往深远处一看,不是如此。真正是人才,他有定功,有智慧。唯有定、慧才能续佛慧命,才能住持佛法;没有定绝对没有慧,定的前方便是[忍辱波罗密]。先有忍而后才有定。没有忍那里来的定?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。
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知道这是个真正道场,是有道学可以学的,打都打不走。他没有学到手,怎么肯走?什么样的侮辱都甘心承受。为什么?必须学到手之后才肯走,没有学到手是决定不肯走的。这是真正求学的人!假使小小的一点不如意,他就掉头就走,不能忍辱,没有用处的,不必去留他。
这一段的文字非常的重要。息谤息争的妙法,就是根本不把它放在心里,再怎样的诽谤也就消失了。所以诽谤来,不可以争,不可以辩,愈辩就像此地讲的[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]。用不著辩的!冤枉了,冤枉也用不著辩。
所以说[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]。害是太大太大。如果做事,上司对于一个易怒之人不会重用的,也不会提拔的。所以一个长官考核部属,往往在生活中,从他待人、接物之处观察。这个人值不值得栽培?这个人有没有前途?他看到心里有数。易怒之人没有什么大前途,不值得栽培的,因为怒会害事。
其余种种过恶。皆当据理思之。此理既明。过将自止。何谓从心而改。过有千端。惟心所造。
这四句是改过自新的最高原理、原则。大乘佛法就用这个方法,所以成就快速。小乘人改过是在事相上,事相就是枝枝叶叶,一个事情错了,下一次不要再错了。枝枝叶叶上改,难!而且很苦,时间很长,不容易收到效果,不如前面讲的从[理上改]。理上改比事上改高明多了!这是一般讲的大乘权教菩萨,权教菩萨从理上改。大乘实教[[实]是真实],法身大士从心上改。心是根本,万法唯心。
[过有千端,惟心所造]。善业、恶业都是心造的,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心造的,[华严]说得好:[应观法界性],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。性就是本体,体即是心,[一切唯心所造]。大乘菩萨到地狱里度众生,用什么方法来进入地狱?打开地狱之门?就是这一句偈。我们看[地藏经],破地狱门,就是[华严]这首偈。地狱是什么?唯心所造。明白这个道理,地狱原本没有门,自由通达了。
所以改过从心地上改,修善从心地上修。若从心地上修,就是很小很小一桩善事,像我们在路上遇到讨饭的,布施一文钱,这一点点小善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。为什么?这是自性大慈悲心的显露,心量是无量无边。因为是从心地上修的,福就是那么大,称性的。所以从事上修的善小,性德未显,得的福报也小。
怎样从心地上改?就是真心改。真心想要改,真心修善,真心断恶,这就是从心地上用功。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,理上还有条件,心地上功夫是不谈条件的。所以纯真无妄。一丝毫的善也称性。改过要从心地上去改,知道一切唯心造。
吾心不动。过安从生。
这是最高的原理。心清净了,无量劫以来的罪业都没有了。要怎样达到心不动?不动心就是禅定,在念佛法门里称[一心不乱]。诸位要晓得,若得[一心],罪业都消除了;起心动念,罪业又现形了。
比喻看电视。把电视机关起来,电视画面就没有了,银光幕上干干净净,一打开画面又现形了。众生心中业相亦如是。心定的时候一切业相都不现形;心动时业障又现形了。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修清净心,清净心是心里一念不生,禅宗六祖所谓[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]。要晓得业障是在妄心里,真心里面没有。真心本来清净,现在还是清净。
像我们戴眼镜,眼睛本来清净,我们戴上眼镜,镜片上落有灰尘,看到外面模模糊糊的。这不是眼睛有毛病,是眼镜镜片上的毛病。所以我们讲业障。业障在那里?业障是镜片上的污染,眼睛并没有障碍。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,几时能把眼镜去掉,不但污染除尽,镜片也不要了。则净眼明见,好比明心见性就成佛了。你若戴上眼镜,隔著一层障碍起用,就是凡夫,就是有情众生;除去障碍就是诸佛如来。
我们现前用什么心?用妄心,不是用真心。真心没有障碍。我们用肉眼来看一切万法,是戴上了妄心镜片看东西,透过一层妄来看外面的境界。这个“妄”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,这是重重污染镜片。我们是透过八识五十一心所接触外面的境界,所以外面境界也变了,变成六尘了。如果不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看外面的境界,外境即非六尘,而是真如本性。见性见色性,闻性闻声性,转六尘为真性。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现在的大麻烦就是我们没办法把眼镜去掉,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办法除掉。佛家修学的宗旨都是教我们把这个东西舍掉,[转识成智]。[智]是真性起用,[识]是迷了真性的作用,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起作用。这是在功夫上说的,权教以下皆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阿罗汉,辟支佛,权教菩萨因此不能见性成佛。所以忏罪,有从事上忏,有从理上忏,没有办法从心上忏。为什么呢?他不知道心在那里。如[楞严经]所说,你看阿难尊者那么聪明,心在那里都不晓得,都找不到。楞严会上一开头,释迦牟尼佛问阿难,心在那里?阿难找不出来,都不知道心在那里。不晓得什么叫做心,你从那里忏起?
大乘实教菩萨,在圆教讲就是初住以上,[华严经]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修的忏悔法,就是从心地上忏悔。诸位读[华严经]就很清楚,特别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。你看善财童子怎么修?五十三位善知识,代表圆教初住一直到等觉菩萨。这些菩萨示现在人间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。人家是怎么修的?佛法真正讲修行,有理、有事,还做出样子给我们看。没有比[四十华严]更好。[华严]纵然不能全读,四十卷完整的[普贤菩萨行愿品]确实很重要。要晓得大乘最殊胜最高级的佛法,如何应用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上,这是真实修行的一部好书,真正值得提倡。
依照这个原理原则,古德常常开导我们,教我们修行要[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]。你想想看这[一向专念]有没有道理?教你一天到晚念这一句[阿弥陀佛],把一切的妄念归成一念。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善还是恶?非善非恶,善、恶两边都离开了,与心性相应了。善、恶是两边,识心心所里面才有两边,真心里没有两边。所以这一句[阿弥陀佛]念久了,自自然然就明心见性了。这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,修明心见性最殊胜的方法。
万一用的功夫不够,见不了性,见不了性也没关系。可以见阿弥陀佛,见了阿弥陀佛之后一定会见性,这是方便,是任何一个法门里面所没有的。其他的法门不见性就不能算是成就,念阿弥陀佛不见性,见到阿弥陀佛就算是成就。从心地修,现在教给你一心念佛,就是从心地起修。你一心念这句[阿弥陀佛],什么罪业都消除了。阿弥陀佛那有罪业?这句[阿弥陀佛]是真善,真善不是善恶之善。善恶之善是相对的善,不是真善。真善是离开相对,绝对的大善。
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。不必逐类寻求。
这是举几个例子来说。过失有千万条,[不必逐类寻求]。学戒律的,从事上修的,他就要想:一天有多少过失?那些事错了?慢慢在那里想,再一条一条改。天天要反省,还要搞功过格去记。这种对于很执著的人有效,非常有效!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,这是与过去生中习气有关系。大乘菩萨根性的人,绝对不干这种事情;小乘根性的人很欢喜,很受用。小乘根性的人叫他不用这种方法,他没办法。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,因此所用的对治理论与方法也不一样。
在中国大乘根性的人多,这是事实。像南洋、泰国、锡兰、小乘根性多。以其世代相传都是小乘法,都是样样要分别、执著、计较。他从事相上断恶修善。大乘是从理论上,从心地上断恶修善。从心上修,是从根本上下手,不必要在枝叶上寻求了。
但当一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改过之法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