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吾悉以自反],人家罵我、誹謗我、批評我,都接受過來。不但沒有報複的意念,還生感激之心。爲什麼?他提供這些寶貴資料讓我回過頭來反省。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我沒有過,也不怪他。如果有的,趕緊改過自新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他就用這方法,把一身的毛病改得幹幹淨淨,最後成佛了。
五十叁參講[曆事煉心],事就是日常生活,與一切人、事接觸,這一切的一切,都提供自己反省。把外面的境界,無論是任何人,都看做老師,都看做佛菩薩,給我的教訓。我要認真去反省,認真去修學。學生只有自己一個人,除自己之外,都是我的老師,都是我的善知識,都是佛菩薩。他們沒有過失,只有我一個人有過失。善財童子是這樣即身成佛的。你看[華嚴經],善財童子並沒有換一個身,他是肉身成佛!從凡夫一直修到究竟圓滿的佛果,一生究竟成佛。他怎麼修的?就是這麼修的。如果我們學會這個本事,學會這個方法,我們這一生當中也必定是肉身成佛。修行首先決定不怨天,不尤人。看別人不順眼,就是自己業障現前。別人是佛、是菩薩,沒有一點毛病。我看不順眼,是我的業障,是我的毛病。
六祖大師講得很好:[若見他人過,自過則相左]。[左]是墮落。[右]是升,[左]是降。是自己的業障現前,就要墮落。又告訴我們:[若真修道人,不見他人過]。善財童子是真正修道人,沒有見到一個人有過失。他只見自己的過失,反省改過自新都來不及了,還有什麼時間看別人的過失?看不到!所以眼睛看到一切人都是賢人,都是諸佛,都是菩薩。自己也就成佛成菩薩了。看到別人還有過失,就是自己的過失現形,自己的業障現形。所以佛眼睛裏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最上乘的改過自新是從心地上改。
“毀謗之來”是好事!自己有毛病,自己不容易發現,自己找都找不到,別人替我們找到,告訴我們。你看省了多少事!所以應當把他接受過來,這就是我[磨煉玉成之地]。他來幫助我,他是善知識。我們要用這樣心態來接受。[何怒之有],你怎麼可以憤怒,怎麼可以不接受,還要生報複的心?罪過大了!他對你是大恩大德之人,你還要用報複心來對待他,這個罪過重大!
我們中國,聖人講孝。說孝道就會想到舜王。在中國曆史上沒有一個不承認他是大孝,孝感天地。他這大孝,是什麼人成就他的?他的父母兄弟成就他的。他母親死了,父親娶了一個後母。後母虐待他,父親又聽後母的話。後母以後生了一個弟弟,一家叁個人欺負他。不但欺負他,時時刻刻都想置他于死地,這樣的狠毒。他沒有變心,總是自己常常反省,爲什麼我得不到父母弟弟的歡心,總是想自己有過失,沒有見到別人有過失。天天在反省自己的過失,如何改過自新,到最後終于把一家人感化了。他沒有想逃家,出離,沒有想到將來要報複。念念反省總是自己不對,從來沒有想到他父母,他弟弟存心不好,對不起他。以後堯王知道他這些事情,把王位讓給他,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他,請他來繼承王位。他能感動一家人,將來就能感動天下。
在佛經裏我們看到[忍辱仙人]。忍辱仙人誰成就他?歌利王成就了他。[金剛經]上雖然說到,但沒說清楚,[大涅槃經]裏講得清楚。
[歌利王]是梵語,翻成中文是[暴君]。所謂的無道昏君,梵語就叫歌利王。仙人在山中修行,他無緣無故的發脾氣,把仙人淩遲處死。忍辱仙人絲毫怨恨的心都沒有。忍辱波羅密圓滿了,看不到外面惡人,看不到外面有一樁惡事。諸位想想,他的心清淨到什麼程度,這是我們要學習的。學佛學什麼?就是學這個。
也許你說我們連善惡都不分,不是麻木不仁了?十法界因因果果擺在面前,清清楚楚了了分明。心裏面沒有,心裏頭幹幹淨淨,一點執著都沒有,不是對外頭不清楚。樣樣清楚,可是絕對沒有絲毫分別、執著。所以在他,[自受用]裏是萬法皆如;[他受用]時,因爲衆生有煩惱,必須要跟他講層次,跟他講原則,那是對衆生說的。對自己,我人衆壽四相皆無,一切平等,決定沒有一絲毫差別。從平等法裏面建立差別法,是爲了幫助別人的。所以差別就是無差別,因爲差別不是自己用的,是他受用。他沒有見性,要叫他斷惡修善;自己入這個境界了,無有惡可斷,也無有善可修,自己得到清淨平等,契入一真境界,無修無證。無修無證裏面,修證的事還照做,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。如果入了這個境界,事相上的修持都沒有了,就落在[空];執著在事相上不明究理,不見本性,就落在[有]。他空、有兩邊都不住。像大勢至菩薩所示現的,[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]。都攝六根不落有邊,淨念相繼不落空邊,這叫中道。空有兩邊不著。所以心地清淨平等,萬法一如,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還是不中斷,還是照念不誤,空有兩邊都不住。這是我們要學習的,這是真正修行,真實的修行。
又聞謗而不怒。雖讒焰薰天。如舉火焚空。終將自息。
這不但是理,也是事。別人誹謗我們,侮辱我們,我們如果心不動,不理會,自然就沒有事了。他罵我們,我們不要回答他。他罵,我就聽;罵了幾個鍾點,罵累了就不罵了。誰吃虧?他吃虧。他口不斷在動,很疲倦了;我們心清淨,若無其事。這個方法對治是非常有效的。
我十幾歲在學校念書,就學會這套本事。我這套本事實在是跟我一位同學學來的。因爲我年輕在學校念書時跟了凡先生一樣刻薄,喜歡挖苦人,喜歡戲弄人。可是我遇到一位同班同學,這位同學是我的大善知識。我處處欺侮他,大庭廣衆之中常拿他來取笑,他從來對我一句話不回。整整過了一年,我被他感動了。這個人真正了不起,真是打他不回手,罵他不還口。我從他那裏學到這套本事,一生都得受用。所以不管人家怎麼樣毀謗,怎麼說,到最後都煙消雲散了。對自己內心的修養增加了。如果講福報,一般人對你更加贊歎,某人真有修養!如果不是這些人來侮辱誹謗,你的忍辱功夫就不能現前。他是來成就你修功的,何必不收?是送好禮來給我們的。
我們在一個機關團體裏面,有這樣的人對付我們,我們能以很清淨心應他,長官也欣賞你,同事也佩服你,你的升遷機會也就提早了。他送這麼多好處給你,你爲什麼不要?你要對他惡言相報時,則兩個人程度一樣高。
我們從前在學校裏,兩個同學吵架。老師往往是一齊處罰,兩個都跪著!我們心裏很不服氣。明明我有理,爲什麼老師也叫我跪?到以後才曉得,凡是會打架、會吵罵的程度是一樣高,一個高一個低的絕對打不起來,罵不起來的。這個很有道理。遇到這個情形,修養程度的高下馬上看出來。
所以遇到這些事,要曉得他是來送好禮給我的,他是我們的恩人,不可以恩將仇報。第一、是來測驗自己修養功夫。第二、很現實的福報馬上就來了。你將得到大衆的贊歎,禮敬。所以他是來送禮的,他不是壞人,是好人,是真正的好人,不要錯怪了他。自己要曉得。
聞謗而怒。雖巧心力辯。如春蠶作繭。自取纏綿。怒不惟無益。且有害也。
這一段所說的不但是世間法,出世法裏也非常重要。菩薩六度,有兩條是關鍵:第一、是[布施]。布施是修福。人不能沒有福,佛是更不可以無福。我們稱佛爲二足尊,[足]就是滿足、圓滿,佛是智慧圓滿,福報圓滿。世出世間論福報沒有超過佛的。所以求福、求慧是應當的。我們自性裏本來具足了無量無邊的福慧。布施有叁種:就是[財布施]得財富;[法布施]得智慧;[無畏布施]得健康、長壽。這都是一切衆生所追求的。佛告訴我們種善因必定能得善果。
第二、是[忍辱]。忍辱能夠保持。如果只有修施福,而沒有忍辱,修積的福德保不住。[金剛經]上說[一切法得成于忍]。這一切法是指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你要想保全,忍辱波羅密就不能不修。這一段就是講忍辱波羅密。
經上常說[火燒功德林]。什麼火?嗔恚之火。若一發脾氣,功德就沒有了。所以功德的修積相當不容易。如果你想你的功德修積有多少?想想上次是幾時動過嗔恚心。一念嗔心起,火燒功德林。念佛人若在臨命終時發脾氣,那就完了。這就是說明爲什麼人臨終時,佛法教我們八個小時內不要去碰他。他雖然斷氣了,八個小時之內,神識沒有離開。你去觸摸他,怕他發脾氣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時若發脾氣,絲毫的功德都沒有了,所以功德很難修積。福德則不會失掉;功德隨時可以失掉。
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清淨心,是定、是慧。諸位想,一發脾氣那有定和慧?定、慧都沒有了。至于福德,我們講財富、聰明[世間的聰明是法布施的果報]。我們念佛,所修積的功德就是一心不亂,功夫成片。一發脾氣,功夫成片沒有了,一心不亂更沒有了!所以要曉得功德是很難保持,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。
我們修行在菩提道上│就是修行過程之中,冤家債主常常來作對。爲什麼?他們的報複心很強烈。看到我們修行要成就了,成就之後他就永遠不能再報複了,所以總是想盡方法來障礙,來阻擾。這些障礙、阻擾的方法,就是叫我們自己把自己的功德毀掉,[火燒功德林]。自己要不肯毀掉,任何外面的境緣對我們是無可奈何。
所以有些人有[境緣]。[境]是環境,[緣]是人事。物質、人事環境常常叫我們不滿意,不滿意就發脾氣,一發脾氣就把自己的功德燒掉。誰叫我們不滿意?可能都是冤親債主在那裏作祟,藉著人事、物質環境的緣,他在挑撥。所謂說話的人也許是無心的,我們自己聽了有意,自己聽了就不舒服,就難過。不要說表面上發作,你心□/span>稍有恚意,功德就沒有了。只是小小的嗔恚,爲什麼功德沒有了?因爲清淨心失掉了,這是必須要明了的。所以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忍辱,都在定功。定、不但是出世法修行的樞紐,世間法也少不了的。
[聞謗不怒],這是定,這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改過之法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