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愈多人知道愈好。人家批评一句,人家责骂一句,业障就消了。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,恶越积越大,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!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,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。纵然没有过失,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,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,不必去辩白、辩护。常常为自己辩护,自己真的有毛病,人家就不说了,那个恶就大了。
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,就是他不护短。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,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。为什么?他要知过改过。
了凡先生发愿[先求登科],这[科第]是他命里没有的。命里没有,而求得,那才是真正求得的。先求登科。
[誓行善事三千条],发愿改过修善。[以报天地祖宗之德],[天地]是讲神明。报天地神明,祖宗之德。
云谷出功过格示余。
云谷禅师赠送[功过格]给了凡先生。什么是[功德],什么是[过失],列出具体的条目。
令所行之事。逐日登记。
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。每天反省检点,有过失要记下来,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。
善则记数。恶则退除。
[功过格]在明朝末年很流行,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,佛门里也有。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,名称叫[自知录],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,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。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,可以给我们做参考。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,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。生活方式也不相同,换句话说,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,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,要用智慧,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,我们应该怎么做法。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,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,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。
且教持准提咒。以期必验。
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。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,要他念咒。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,不要胡思乱想。咒没有意思,没有办法想意思,一直念下去,念久了心就清净了,目的在此。所以念经、念咒、念佛,目的都相同,这要应机施教。因为了凡如果教他念经,他会想经中的意思,所以教他念一个咒。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,都是讲求实行。
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,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。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著重在背书,背诵[无量寿经]。尤其是年轻人,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,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,一生受用无穷。
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:第一、中国语言不会忘掉,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,使他不忘本;第二、中国文字能够认识;第三、目的是通达文言文。文言文能通达,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,他有能力阅读[四库全书],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,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,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;同时,第四、也有能力读佛经,作为学佛的基础。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。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,非常重要。能断恶修善,又能作心地功夫,就是修清净心。[以期必验],所求必定可以得到。
语余曰。符箓家有云。不会书符。被鬼神笑。此有秘传。只是不动念也。执笔书符。先把万缘放下。一尘不起。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。由此而一笔挥成。更无思虑。此符便灵。
[符箓]是道教的一种法术。类似佛门里的念咒。[不会书符],就是不会画符。[被鬼神笑],不会画符的人,画的符不灵,鬼神都笑话他。[此有秘传],这符要怎样画才灵?密诀[只是不动念也],就是不动念。[念头不动处,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。由此而一笔挥成,更无思虑,此符便灵]。画符的密诀就在此。你懂得密诀,也就会画符了。
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,念咒也是如此。有人念咒很灵,念大悲咒很灵;有人念得不灵。秘诀在那里?就在此地。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,这就灵了。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、一个杂念,这咒就不灵了。同一个道理。所以咒愈长愈难念,愈不容易灵验。楞严咒非常之灵,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。为什么呢?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。一个妄想都不灵了,何况打很多妄想,当然就不灵了!
同样的道理,念经也是如此。念一部[无量寿经],如果没有一个妄想,那了不得!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。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、平等心、真诚心、恭敬心去念,就有感应了;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。所以符咒真灵,不是不灵。
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。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。而这一句[南无阿弥陀佛]更短了,如果嫌这个还长,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[阿弥陀佛]四个字。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,这四个字就灵验了。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,电报打去,那里就收到了。如果加一个妄念,他就收不到,没有感应。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。
凡祈天立命。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。
[祈]是祈祷,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,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。[都要从无思、无虑处、感格]。[感格]就是感应、灵感。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。要从无思无虑处,使心地真正清净,没有一个妄念。就是真诚心,清净心,恭敬心。我们祈求佛菩萨定要如此用心,至诚恭敬的去祷告,才有感应。原理如是,怎么会没有感应?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,在祖先神位前祷告,也是这个原理。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。
所以古代祭祀,这是大典,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。这三天修清净心,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,一切万缘放下。我们佛家讲观想。祭神如神在,到祭祀时,确实他的祖先神灵来了。
所以要知道,寺庙里供奉的佛菩萨,佛菩萨在不在?不一定在,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著就在。如果这个寺庙里面,四众同修,心地真诚清净,佛菩萨就在;如果心地不清净,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作祟了。这事[楞严经]上讲得很清楚。所以寺庙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萨的。
孟子论立命之学。而曰夭寿不贰。夫夭与寿。至贰者也。当其不动念时。孰为夭。孰为寿。
这是孟子所说的,[夭]是短命,[寿]是长寿,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,为什么说是[不二]?我们起了妄念,有分别有执著,这是二;如果不分别、不执著,就不二了。
[当其不动念时,孰为夭,孰为寿]?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。夭与寿不二,这是举一个例子。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,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。不二法门是[维摩诘经]上讲的,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,也是[华严经]所讲的一真法界,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,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。
细分之。丰歉不贰。然后可立贫富之命。
这里讲到安身立命,心安住的所在叫做[立]。[富贵安于富贵,贫贱安于贫贱],社会就安定了,天下就太平了。在生命之中,生活里面,都能够得到乐趣。乐趣是什么?没有妄想,没有忧虑,没有烦恼。乞丐可以说贫贱到了极处,他要真正能够知命,他也很自在,很幸福,很快乐。民国初年,有一个真实的故事。在江苏,当时有一个乞丐,白天出来讨饭,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,生活过得很自在、快乐。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,在地方上很有声望,很有地位。他爸爸在外面讨饭,人家就骂他:[做儿子的不孝!有这么大的财富,怎么可以让你爸爸在外面讨饭呢]?儿子听了也很难受,就派很多人到处去找,把父亲找回来了,在家里供养。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,又偷偷的跑掉去讨饭。人家就问他:[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]?他说:“不自在。我白天游山玩水,晚上到处为家,生活多么自在,快乐无比。在家里受人供养,简直受罪!”他能在贫贱上立命,真正放得下,真自在!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点都不动心,心地清净安乐。看这个社会,就像看戏一样。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,社会大众演戏,他在一旁看戏。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!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样子。
人生在世,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。幸福美满不是财富,也不是地位。所以要知命,要能够顺应,“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”。这才能真正幸福美满。
穷通不贰。然后可立贵贱之命。
[贵]是富贵,能够安于富贵。[贱]是贫贱,能够安于贫贱。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,多财是[富],少财为[贫]。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,贵是地位高的,贱是地位低的。
夭寿不贰。然后可立生死之命。人生世间。惟死生为重。曰夭寿。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。
[生死自在]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。无论处顺境,处逆境,无不自在,正是所谓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得大自在,这是真正的人生,真正真实的幸福。没有大学问,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。由是可知惟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。迷的人没有法子,天天胡作妄为,愈陷愈深。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,真正可怜。
至修身以俟之。乃积德祈天之事。
[俟]是等待。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、改造。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、两天可以做得到的,是要有时间之累积。要勇猛精进,与自己的勤、惰,迷、悟有很大的关系。一定要觉而不迷,正而不邪,还要勇猛精进,再假以时间,一定能得到效果。
曰修。则身有过恶。皆当治而去之。
[修]就是修正,[行]就是行为。思想、见解、造作,这些都属于行为。说了“身”就包括心,包括语。身、语、意三业有过失,有恶意、有恶行,要把它改正过来。“治”就是对治,要用方法对治。
曰俟。则一毫觊觎。一毫将迎。皆当斩绝之矣。
[觊觎]是非分希望善报、善果早一点来。这个心是妄心,这一念是障碍。古人说:[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]。你只要勤于耕耘,它自然有收获。何必要天天去求?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。什么都不要求,只管断恶修善,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,不必求,样样都得到了。有求反而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