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愈多人知道愈好。人家批評一句,人家責罵一句,業障就消了。如果自己的毛病隱藏起來不讓人家知道,惡越積越大,後來的果報不堪設想!所以有過失不要隱藏,別人說出來自己要感謝。縱然沒有過失,人家冤枉了我們也好,冤枉我們也是替我們消業,不必去辯白、辯護。常常爲自己辯護,自己真的有毛病,人家就不說了,那個惡就大了。
中國唐太宗之所以成爲曆史上賢明的帝王,就是他不護短。任何人可以當他面說他的過失,他以帝王之尊不責備人。爲什麼?他要知過改過。
了凡先生發願[先求登科],這[科第]是他命裏沒有的。命裏沒有,而求得,那才是真正求得的。先求登科。
[誓行善事叁千條],發願改過修善。[以報天地祖宗之德],[天地]是講神明。報天地神明,祖宗之德。
雲谷出功過格示余。
雲谷禅師贈送[功過格]給了凡先生。什麼是[功德],什麼是[過失],列出具體的條目。
令所行之事。逐日登記。
教導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。每天反省檢點,有過失要記下來,修的善事也要記下來。
善則記數。惡則退除。
[功過格]在明朝末年很流行,世間有一些讀書人以此來修身,佛門裏也有。蓮池大師就編有功過格,名稱叫[自知錄],完全是以佛法善惡的標准,提供給四衆弟子做爲斷惡修善的標准。功過格流傳到現在有很多種,可以給我們做參考。了凡距離我們現在有五百多年,時代背景跟現在不一樣。生活方式也不相同,換句話說,許多事相上的標准不一樣,我們守住它的原理原則,要用智慧,然後細想當前的社會,我們應該怎麼做法。目前還沒有人給現代人編一個功過格,現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過格,我們要曉得它的精神之所在。
且教持准提咒。以期必驗。
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在密教裏的化身。爲什麼雲谷禅師不教他念經,要他念咒。念咒的目的是要恢複清淨心,不要胡思亂想。咒沒有意思,沒有辦法想意思,一直念下去,念久了心就清淨了,目的在此。所以念經、念咒、念佛,目的都相同,這要應機施教。因爲了凡如果教他念經,他會想經中的意思,所以教他念一個咒。佛門裏也說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,都是講求實行。
我們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礎教育,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講的亡羊補牢。所以把學佛的頭幾年著重在背書,背誦[無量壽經]。尤其是年輕人,二十歲以前是求學最好的黃金時代,能把這部書背得很熟,一生受用無窮。
這種作法是一舉四得:第一、中國語言不會忘掉,尤其是海外的僑居子弟,使他不忘本;第二、中國文字能夠認識;第叁、目的是通達文言文。文言文能通達,這是自己一生真實的本錢,他有能力閱讀[四庫全書],就是我們中國五千年所傳下來的這些經典,這是古聖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,可以吸收都變成自己的學問;同時,第四、也有能力讀佛經,作爲學佛的基礎。佛法是無上究竟圓滿的智慧。所以背誦經典是根本的基礎,非常重要。能斷惡修善,又能作心地功夫,就是修清淨心。[以期必驗],所求必定可以得到。
語余曰。符箓家有雲。不會書符。被鬼神笑。此有秘傳。只是不動念也。執筆書符。先把萬緣放下。一塵不起。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。由此而一筆揮成。更無思慮。此符便靈。
[符箓]是道教的一種法術。類似佛門裏的念咒。[不會書符],就是不會畫符。[被鬼神笑],不會畫符的人,畫的符不靈,鬼神都笑話他。[此有秘傳],這符要怎樣畫才靈?密訣[只是不動念也],就是不動念。[念頭不動處,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。由此而一筆揮成,更無思慮,此符便靈]。畫符的密訣就在此。你懂得密訣,也就會畫符了。
你要是懂得這個原則,念咒也是如此。有人念咒很靈,念大悲咒很靈;有人念得不靈。秘訣在那裏?就在此地。他念咒從頭到尾沒有一個雜念,這就靈了。如果念咒當中有一個妄想、一個雜念,這咒就不靈了。同一個道理。所以咒愈長愈難念,愈不容易靈驗。楞嚴咒非常之靈,現在念楞嚴咒的人很少有靈驗的。爲什麼呢?念楞嚴咒時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。一個妄想都不靈了,何況打很多妄想,當然就不靈了!
同樣的道理,念經也是如此。念一部[無量壽經],如果沒有一個妄想,那了不得!必定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感應道交。所以我們讀經要以清淨心、平等心、真誠心、恭敬心去念,就有感應了;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應的。所以符咒真靈,不是不靈。
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。愈短我們攝心比較容易。而這一句[南無阿彌陀佛]更短了,如果嫌這個還長,蓮池大師告訴我們念[阿彌陀佛]四個字。念這四個字沒有一個妄念,這四個字就靈驗了。就好像我們這裏打電報給阿彌陀佛,電報打去,那裏就收到了。如果加一個妄念,他就收不到,沒有感應。這段開示的道理很重要。
凡祈天立命。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。
[祈]是祈禱,或者是向佛菩薩祈禱,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禱。[都要從無思、無慮處、感格]。[感格]就是感應、靈感。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。要從無思無慮處,使心地真正清淨,沒有一個妄念。就是真誠心,清淨心,恭敬心。我們祈求佛菩薩定要如此用心,至誠恭敬的去禱告,才有感應。原理如是,怎麼會沒有感應?我們中國人祭祀祖先,在祖先神位前禱告,也是這個原理。心不清淨禱告是沒用處的。
所以古代祭祀,這是大典,主祭者要沐浴齋戒叁天。這叁天修清淨心,自己關在一個小房子裏,一切萬緣放下。我們佛家講觀想。祭神如神在,到祭祀時,確實他的祖先神靈來了。
所以要知道,寺廟裏供奉的佛菩薩,佛菩薩在不在?不一定在,不是說佛菩薩形像供著就在。如果這個寺廟裏面,四衆同修,心地真誠清淨,佛菩薩就在;如果心地不清淨,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薩來作祟了。這事[楞嚴經]上講得很清楚。所以寺廟裏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薩的。
孟子論立命之學。而曰夭壽不貳。夫夭與壽。至貳者也。當其不動念時。孰爲夭。孰爲壽。
這是孟子所說的,[夭]是短命,[壽]是長壽,這是迥然不同的兩樁事情,爲什麼說是[不二]?我們起了妄念,有分別有執著,這是二;如果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不二了。
[當其不動念時,孰爲夭,孰爲壽]?可見得是從無思無慮處才能看到不二。夭與壽不二,這是舉一個例子。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不二的,佛法中所謂入不二法門。不二法門是[維摩诘經]上講的,不二法門也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,也是[華嚴經]所講的一真法界,這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。這裏孟子也說到不二法門,可見都是地上菩薩的境界。
細分之。豐歉不貳。然後可立貧富之命。
這裏講到安身立命,心安住的所在叫做[立]。[富貴安于富貴,貧賤安于貧賤],社會就安定了,天下就太平了。在生命之中,生活裏面,都能夠得到樂趣。樂趣是什麼?沒有妄想,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。乞丐可以說貧賤到了極處,他要真正能夠知命,他也很自在,很幸福,很快樂。民國初年,有一個真實的故事。在江蘇,當時有一個乞丐,白天出來討飯,晚上就在破廟裏睡覺,生活過得很自在、快樂。以後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財,在地方上很有聲望,很有地位。他爸爸在外面討飯,人家就罵他:[做兒子的不孝!有這麼大的財富,怎麼可以讓你爸爸在外面討飯呢]?兒子聽了也很難受,就派很多人到處去找,把父親找回來了,在家裏供養。他父親在家裏住了一個多月,又偷偷的跑掉去討飯。人家就問他:[你在家裏享福不好嗎]?他說:“不自在。我白天遊山玩水,晚上到處爲家,生活多麼自在,快樂無比。在家裏受人供養,簡直受罪!”他能在貧賤上立命,真正放得下,真自在!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一點都不動心,心地清淨安樂。看這個社會,就像看戲一樣。社會上的人天天追逐名聞利養,社會大衆演戲,他在一旁看戲。這個人確實不是普通人!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樣子。
人生在世,追求幸福美滿的人生。幸福美滿不是財富,也不是地位。所以要知命,要能夠順應,“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”。這才能真正幸福美滿。
窮通不貳。然後可立貴賤之命。
[貴]是富貴,能夠安于富貴。[賤]是貧賤,能夠安于貧賤。貧富是從財富上說的,多財是[富],少財爲[貧]。貴賤是從社會地位上說的,貴是地位高的,賤是地位低的。
夭壽不貳。然後可立生死之命。人生世間。惟死生爲重。曰夭壽。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。
[生死自在]就把所有順逆境界包括了。無論處順境,處逆境,無不自在,正是所謂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得大自在,這是真正的人生,真正真實的幸福。沒有大學問,沒有真實的功夫做不到。由是可知惟有覺者才能安身立命。迷的人沒有法子,天天胡作妄爲,愈陷愈深。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說之爲可憐憫者,真正可憐。
至修身以俟之。乃積德祈天之事。
[俟]是等待。修身等待我們的命運改變、改造。改造命運並不是一天、兩天可以做得到的,是要有時間之累積。要勇猛精進,與自己的勤、惰,迷、悟有很大的關系。一定要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還要勇猛精進,再假以時間,一定能得到效果。
曰修。則身有過惡。皆當治而去之。
[修]就是修正,[行]就是行爲。思想、見解、造作,這些都屬于行爲。說了“身”就包括心,包括語。身、語、意叁業有過失,有惡意、有惡行,要把它改正過來。“治”就是對治,要用方法對治。
曰俟。則一毫觊觎。一毫將迎。皆當斬絕之矣。
[觊觎]是非分希望善報、善果早一點來。這個心是妄心,這一念是障礙。古人說:[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]。你只要勤于耕耘,它自然有收獲。何必要天天去求?這是把實修的方法教給我們。什麼都不要求,只管斷惡修善,到最後什麼都得到了,不必求,樣樣都得到了。有求反而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