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。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。就東塔禅堂回向。
己巳(隆慶叁年公元一五六七)至己卯(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)經曆十一年,許求取科舉、科第之願,要行叁千善事。叁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。[時方從李漸庵入關,未及回向]。這是因爲他在外面服務,曾經一度在李漸庵的軍中辦事,任參謀一樣的職務,跟著軍隊到處行軍,沒有機會回向。[庚辰南還],第二年才有機會。[始請性空、慧空諸上人,就東塔禅堂回向]。這就是他己巳年所許的願圓滿了,真正做到了最後回向。因爲他許願時自己寫了疏文,表示要認真改過自新,積功累德。現在他修積的功德,叁千善事做圓滿了,回向報恩,他的願求也果然是得到了。
遂起求子願。亦許行叁千善事。辛巳生男天啓。
他命裏沒有兒子,要想發願求得兒子。真正是他修來的,他求到了,求有益于得也。[辛巳、生男天啓]。他許願行叁千善事,叁千善事還沒有圓滿,他就生了兒子。因爲他發這個願,第二年就生了兒子,天啓是他的大兒子。所以真正發願,一發願就有感應。當然叁千善事他一定會兌現的。雖然還沒有修完,兒子已經得到了。跟前面一樣。前面禮部考試,他叁千善事還沒有圓滿時,他居然考中第一名。命裏注定是第叁,他考中第一名。這是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。
余行一事。隨以筆記。汝母不能書。每行一事。辄用鵝毛管。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。
每天行善,做一樁好事他就記下來。夫妻兩個都行善。他太太不認識字,不能記。就用鵝毛管蘸著印泥,家裏用的日曆本子,每一天做一樁好事,印一個紅圈。
或施食貧人。或買放生命。
這是舉兩個例子。[或買放生命],這就是放生。今天我們發心放生,要記住不要受騙。發心放生的人很多,都到鳥獸公司去買。他們是專門捕捉來給你放生的,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。你愈放得多,他拼命去捕。這不是放生,是害生,這是決定錯誤的。不但沒有功德,還有過失,是有罪過。
所以佛教講放生,是在日常生活中,買菜時偶然看見的。不要故意去找,故意去找就是攀緣。偶然之間發現了,這個動物活活潑潑,判斷他可以活命,買下來放生,一定能活下去的。看到雖然是活的,買去放生他也活不成,就不必了,不如拿這個錢做其他的功德。所以一定要有智慧,不可以感情用事。
我們宣揚吃素,勸人不殺生,勸人愛護動物,都是放生修學的意義。不一定要買動物去放才叫放生,那就搞錯了。像豐子恺的, [護生畫集],能多印多流通。他畫得很好,裏面題的詞,內容也非常的好。但是他裏面的題詞多半是用文言文,如果能發心把它改寫成白話文,再把畫面改成彩色,再標上注音符號。多印給中、小學生,讓他們從小培養愛護動物的觀念,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。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,廣泛去修學,不能死在一句話裏面。須知[放生]二字含義很廣很深。布施則有財、法、無畏多種,義實深廣不可思議。
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。
了凡先生夫婦斷惡修善,顯然比過去進步多了。在過去一天難得做一件好事,好幾天才做一樁,所以叁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。一年叁百六十五天,十年叁千六百五十天,可見得一天做一件善事,還有六百天沒有做善事。現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幾樁善事,比從前是大有進步了。想到改過自新,斷惡修善,真正不容易。你看了凡夫婦的確有毅力、有耐心。看他們這樣努力,就曉得精進不懈的修善不容易。要是沒有毅力,沒有決心,毛病習氣不容易斷除。這就是講菩提道上何以進的少、退的多,就是這個道理。
至癸未八月。叁千之數已滿。複請性空輩。就家庭回向。九月十叁日。複起求中進士願。許行善事一萬條。丙戌登第。授寶坻知縣。
到癸未(發願的時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,從庚辰到癸未一五八叁年共四年),四年叁千善就圓滿了。前面叁千善事十一年才圓滿。第二次發的願四年就圓滿了。“複請性空輩,就家庭回向”,請法師們到自己家裏的佛堂來做回向。
[九月十叁日,複起求中進士願,許行善事一萬條]。他命裏沒有進士,所以現在要求中進士。命裏面沒有兒子,他得了兒子,這是他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求得來的。命裏沒有進士的學位,他能得到的話,這也是一個變數。雲谷禅師教給他的完全兌現了,有了靈驗。那麼他許願行善事一萬條。[丙戌登第]。從癸未年的九月十叁日起發的願,到丙戌(萬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)只有叁年。他果然中了進士。登第就是進士及第。命裏沒有的,他又得到了。
[授寶坻知縣],朝廷分發他去做寶坻縣的知縣。這也是他命裏沒有的。他命裏講的,是到四川一個縣做縣長,命裏沒有說在京城附近。寶坻是京畿附近,當時的首都是在北京。寶坻縣距北京很近,在北京的東南方,現在屬于河北省。
余置空格一冊。名曰治心編。晨起坐堂。家人攜付門役。置案上。所行善惡。纖悉必記。夜則設桌于庭。效趙閱道焚香告帝。
這是他做了官之後,用什麼樣的態度來處理公務,替老百姓造福。縣市長是朝廷選的,不是老百姓選舉的。這個縣市長好!他確實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從做了縣長開始,他每天准備一本冊子,空白的本子,名“治心編”。這是對治心裏、檢點起心動念善惡的記事本。
[晨起坐堂],每日處理公務,審問案子。因爲從前的知縣就相當于現在的縣長,不但要管理縣的行政,而且還要管縣的司法。就是縣裏最高的司法官,案件都需要他來審察。不像現在行政、司法都分開了,司法有法院法官處理。從前縣市長還要管司法,管審案,這叫坐堂。
[家人],家裏的傭人。這本冊子都隨身攜帶。[門役]是縣政府裏的當差。門役就將這一冊記事本放在他辦公桌上。他每天做的善事,做的惡事,大小事都登記其中。因爲他許願要做一萬條善事,所以小善、大善都要登記,看看到什麼時候這一萬條善事才能圓滿。晚上他還要設香案。就是在庭院裏擺一個香案,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報告,不敢隱瞞在心裏。
[彷效趙閱道焚香告帝]。古人有這種做法。彷效古人的做法,使得自己真正忏悔,身心清淨,絲毫不敢隱瞞。這是佛家所講的[發露忏悔]。
汝母見所行不多。則颦蹙曰。我前在家相助爲善。故叁千之數得完。今許一萬。衙中無事可行。何時得圓滿乎。
從前沒做官,工作不會太忙,所以太太幫助做善事容易。現在做了官了,住在官府裏面,等于現在的公家宿舍。從前做官的住家與老百姓是不接觸的,尤其是眷屬,和外面不接觸,家人無法幫助他行善。想一想,所許的一萬條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圓滿呢?這是使他太太發愁擔憂的。
夜間偶夢見一神人。余言善事難完之故。神曰。只減糧一節。萬行俱完矣。
他白天動這個念頭,晚上就有感應。晚上做夢,夢到一位神人,他就跟神明說:[我許的一萬條善事,在公務當中修積善事,反而不及從前便利,這一萬條善事很難圓滿]。神就告訴他:[你在政務裏面所做的減糧這件事情,你的一萬條善事都做圓滿了]。他的確做了這樁好事。
蓋寶坻之田。每畝二分叁厘七毫。余爲區處。減至一分四厘六毫。委有此事。心頗驚疑。
他做了縣長之後就把田租減少了。前一任知縣時,收租是按照每畝田收二分叁厘七毫這個數字來收租的。[余爲區處,減至一分四厘六毫,委有此事,心頗驚疑]。神怎麼知道我減租?想想真的有這一樁事。他減租稅的幅度很大,所以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他的好處。這一個縣何只一萬農民得到他的好處,一萬件好事不就做圓滿了嗎?所以他自己也懷疑,懷疑兩樁事情,第一我做事情神怎麼會知道了?第二、做這一樁事情會有這麼多這麼大的功德嗎?所以諸位要曉得,俗語常講,公門好積德。一般人修大福德沒有機會。袁了凡要沒有做縣長的機會,他想做一萬條善事那要做多少年!今天他有這個機會,能夠利益萬民,一樁善事就抵得一萬樁善事。
公門裏積德是容易,造罪也容易。一個政策不便利于老百姓,對老百姓有損害的,一樁事就是一萬條罪過。禍福確實是在一念之間。地位愈高,禍福造作的範圍就愈廣泛。一個國家的領導人,一個政策,一個善行與全國老百姓有幫助,那就行了千千萬萬條的善事。一個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,那他就做了億萬條的惡事。一般人沒有這個機緣,不在位,行善、造惡都很有限,都不太大。得到這個地位,有這個機會,造惡、造善都不能不謹慎。行善,前途絕對光明;造惡,必墮叁途苦報。爲什麼呢?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來得深廣。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適幻余禅師自五臺來。余以夢告之。且問此事宜信否。師曰。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。況合縣減糧。萬民受福乎。
他剛剛做了這個夢不久,恰巧碰到從五臺山來的幻余禅師,了凡就把這件事情向他請教,並且問他這個事情能不能相信?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回事情,那實在是好,所許的一萬條善事就圓滿了;如果不能相信,這一萬條善事得慢慢去做。法師就告訴他,“善心真切”,確實是“一行可當萬善”。
這道理在[華嚴經]上,所謂[一修一切修],這是華嚴事事無礙的修學。爲什麼說一修可以一切修呢?如果這一修是見性的話,那就一切修了;這一修沒有見性,那一等于一,一不等于二。如果一修要見性的話,一就是無量,無量就是一。
什麼是心性?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。淨宗講的清淨心,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是,何止萬善。一句[阿彌陀佛]稱爲萬德洪名。我們逐漸明了事實真相,才覺得蕅益大師的話很有道理,他告訴我們,一句[阿彌陀佛],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包含在裏面,萬行都在其中。他說:[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,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,都在裏許。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裏許]。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;這一句[千七百公案],是禅宗也包括了。宗門教下,都在這句佛號裏面。又說:[叁千威儀,八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