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萬細行,叁聚淨戒亦在裏許]。持戒也在裏面了。持戒就是守法,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。什麼法門都在一句阿彌陀佛聖號裏面,[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]。許多人不懂得,修到心地清淨,那就是佛門講的法門無量,都圓滿了,圓修圓證。多少人尚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好處。
所以我們起心動念,諸佛菩薩、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。這一念從真性裏生出來,特別著重在真心。真心沒有界限,真心沒有邊際。行再微小的一樁善事,與真心相應,再小的善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了凡還沒到這個境界,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縣內的老百姓。
[善心真切,即一行可當萬善]。這是理。[況合縣減糧,萬民受福乎]
?這理論了凡先生還不會,他的萬善圓滿是在事上修的。如果從性上修,就是真心上修,那一善是盡虛空遍法界,不只萬善。縱然是我們在街上遇到一個乞丐,布施他一塊錢,這一塊錢的功德稱性。爲什麼?因爲當時你沒有人、我的分別,沒有分別他是乞丐,我是能布施的人,能所雙忘,叁輪體空。一塊錢的布施功德是盡虛空、遍法界,因爲是性德的顯露。今天布施千萬億萬,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塊錢的功德大。爲什麼?你布施千萬、億萬是從意識心上布施的。意識心是有分別、有執著、有界限的,你突破不了這個界限。真心人一塊錢雖少,他沒有分別、執著,沒有界限,就和虛空法界完全相等。這是不一樣!所以諸佛菩薩修功德,我們沒有法子跟他比,原因是用心不一樣。境隨心轉,我們的心量很狹小,修再大的福德,分別執著的界限畫在那裏出不去;菩薩、阿羅漢邊界沒有了,所以他的一點點善事就是無量無邊的擴展出去了,達到盡虛空,遍法界。頭一句講的是理,我們要曉得這道理。念念功德圓滿,圓遍法界,遍滿十方。這個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。了凡先生是從事上修的,事上修便利于萬民。
吾即捐俸銀。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。
很難得,他立刻就能夠將自己的俸祿捐獻出來到五臺山去齋僧,供萬人大齋。常講千僧齋,他要打萬僧齋。滿他這一萬條善事的大願。[齋僧]就是請出家人吃飯。明、清時代,四大名山出家衆經常都有幾萬人。五臺山一萬人是少的,人數最多的是普陀山。普陀山住衆大約叁、四萬人。在明清佛法相當興盛時,峨嵋、九華大約有一萬多人。所以他到那裏去齋僧。
[足見其人當機立斷慷慨布施。無絲毫牽強吝情處。宜其受福無量也]。[宜]是應該。這樣慷慨大方布施,沒有一絲毫懷疑,沒有一絲毫吝啬,自己所有的馬上能夠拿出去。了凡先生是個清官,不貪汙。清官俸祿能有幾何?這次請客,請一萬人吃飯,大概把他那一點俸祿積蓄的錢全部都拿出來了。他出身清寒,尤其相信因果報應,決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財。所以這是很難得的,一般人做不到。一般人雖做好事總是抽出幾分之幾。有一百塊錢,拿出一塊錢做好事就覺得很滿意了。不像袁先生,全都拿出來,這是很難得的。
孔公算予五十叁歲有厄。
就是五十叁歲壽命到了。而且算得很准確,是八月十叁日醜時,算得那麼清楚。這一年有災難,這一年過不去。
余未嘗祈壽。是歲竟無恙。今六十九矣。
他寫這篇文章是六十九歲。五十叁歲那一年他沒有求長壽,那一年也過來了,也沒有什麼災難。沒有求長壽,壽命延長了。由此可知,世間法裏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,也就是壽命。連壽命都可以求得,何況其他的呢?功名、富貴、兒女,沒有壽命難求,壽命都可以求得到,那麼其他沒有一樣是求不到的。這個“求”要如理如法的求,要從至心上求,從自己心地上求,沒有一樣求不到的。如果撇開了心地,從外面去求,那就是前面雲谷禅師所說的“內外雙失”。所以佛門講的求福、求慧、求生淨土。中國世俗所講的是求福、求壽、求兒孫。多福、多壽、多男女,多兒孫,世間人求這個確實求得到,沒有求不到的。我們知道了凡確實是添福、延壽、添丁,完全是超出他命裏的常數。這是他一生修得的,不是命裏注定的。
書曰。天難谌。命靡常。
[書]是[書經],五經裏的一部書。[書經]是中國最古老的曆史,記載上古時代的典章製度。
這兩句話,[文見商書([商]是商朝)鹹有一德篇],[商書]裏面的一篇。[天]是講天命,也就是我們講的定命。我們命運被人算定了,落在數量裏。[谌]就是信的意思,天命難信。也就是常數是有的,但很難相信。爲什麼?它有變化。雖是一個常數,但它天天都有加減乘除。了凡居士斷惡修善,惡的天天減少,善的漸漸在增加。做了知縣,減糧這一節,這是乘法不是加法。這一乘,一萬條善事沒幾天就做完了,圓滿了。這就不是一一相加,是乘法。如果造大惡,那一下就除掉,不是一樁一樁減。所以我們起心動念,所作所爲,的確有加減乘除。這就是很大變數,常數有,變數就難信。常數決定是有,不是呆板的,是會變的。
[命靡常],注解上說:[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]。[太上感應篇]明白的告訴我們,禍福都是自己行業感得的果報。
又雲。惟命不于常。
這也是[書經]上一句話。[周書康诰篇]裏所說的,也是說天命無常。告訴我們修德的重要,變數勝于常數。
皆非诳語。
古聖先賢這些教訓都是真實的,所以我們尊稱爲經典。經典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真理,絕對是真實,不會改變的。這些教訓應用在現代,還是真實的。若不信,憑著自己的意思,胡作妄爲,只有增加過失。眼前縱然得到一點好處,何況所得到的,定是命中有的,若不知修德,所得也保不住。不但財富不能常保,壽命都靠不住。命都保不住了,財富再多又有什麼用!這個社會隨時都有災難,隨時都可以把命丟掉。你想想看,其他的還有什麼意義,縱然得到了也沒有意義。[普賢菩薩行願品]裏說得很好,一個人在臨命終時什麼都帶不去。你的家親眷屬,你的地位,你的威勢,你的財富,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去的。能夠帶得去的是十大願王。願王常隨不舍,引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
佛門也說:[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]。這是很重要警語。既然曉得業隨身,業會隨著我們走的,我們就應該要努力修善因,不要帶著惡業走。帶惡業,我們就由惡業引導墮叁惡道;善業引導生叁善道;念佛的淨業引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。比較比較,衡量衡量,我們就清楚了這一生中,應該要做些什麼。所以眼光要看遠一點,要看大一點,不要在眼前斤斤計較,不要計較這一生的得失。這一生時光非常短促,如果我們能在這一生中多做一點好事,多利益一切衆生,這個功德大。
古聖先賢的話,我們讀了要能夠相信,能接受,依教奉行,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盡的。你不相信,你認爲那是神話,靠不住,那是自己的業障。無比殊勝的因緣,就當面錯過了。
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。乃聖賢之言。
這是了凡先生真正覺悟的話。大聖大賢有真實的智慧,把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。佛、菩薩是聖人當中的聖人。
若謂禍福惟天所命。則世俗之論矣。
這是講常數。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論。雲谷禅師教他改造命運是聖賢之言。曉得這個道理,你還需要去算命嗎?還去看相,看風水嗎?不要了!相信聖賢之言,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自己開拓美好的前途。
汝之命未知若何。即命當榮顯。常作落寞想。
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。他的兒子沒有給人算過,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,實在講也不需要算了。[即命當榮顯,常作落寞想]。以下這一段開示,非常重要,是他教導兒子:你命裏將來是大富大貴,達官顯要,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。落寞即是不得志。爲什麼要作此想?是以後縱然發達了,人謙虛,能夠禮讓,不會以富貴對別人起一種驕慢的念頭。自己能謙虛,這是培養自己真實的福德。
即時當順利。常作拂逆想。
樣樣事都很順利時,也常常想著遇到許多的困難。就是在順利當中,還是要謹慎,還是要小心,不敢大意。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,諸葛一生做事小心謹慎。
即眼前足食。常作貧窭想。
眼前衣食不缺乏,相當的豐富,可是一定要知道節儉。如果在貧困時能常常守住這一點,德行、善行都能夠增長。中國曆史上範仲淹就是如此。範仲淹出身非常清寒,年輕時念書沒有東西吃。在寺廟裏念書,每一天煮一鍋粥(我們現在稱稀飯),把粥劃成四格,每餐吃一塊,過這樣貧困的生活。到以後發達了,做了宰相,一人之下萬人之上。他的生活方式還是保持從前窮秀才的生活,沒有改變多少,只是小幅度的調整。他收入多,就想到很多貧苦的人。把他的收入救濟那些貧苦的人。看他的傳記,得知他曾養活叁百多家。一個人的收入養活了叁百多家,你就曉得叁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,都過很貧窮的生活。如果過得很富裕,他那有能力養活叁百多家。這是我們中國人中的大賢。印光大師贊歎,孔夫子之後就是他。他的子子孫孫一直到民國初年都不衰,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,才有百世的子孫保之,範仲淹是此中一個。中國第一個是孔夫子,第二個是範仲淹。範家八百年不衰,都是積德積得厚,真正修行,真做!能夠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,這是大福報。福報不要享盡了,分給別人享,後福就無窮了。一直到民國初年時,範家的子孫都能守住家風,都很好,在中國曆史上像這樣有大德的人家不多。
印祖在[文鈔]裏說還有一個人,清初的一位葉狀元,這個人一直到滿清末年時,他的家業叁百年不衰。由此可知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才是人生第一大事。
即人相愛敬。常作恐懼想。
俗話講受寵若驚。別人愛護我們是好,但是我們要自己想一想,我們有什麼地方值得人愛護,值得人敬仰?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夠。這樣想法是好。時時能回頭,進德修業,不負衆望。
即家世望重。常作卑下想。即學問頗優。常作淺陋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