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万细行,三聚净戒亦在里许]。持戒也在里面了。持戒就是守法,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。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,[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]。许多人不懂得,修到心地清净,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,都圆满了,圆修圆证。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。

 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,诸佛菩萨、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。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,特别著重在真心。真心没有界限,真心没有边际。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,与真心相应,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,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内的老百姓。

  [善心真切,即一行可当万善]。这是理。[况合县减粮,万民受福乎]

  ?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,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。如果从性上修,就是真心上修,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,不只万善。纵然是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,布施他一块钱,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。为什么?因为当时你没有人、我的分别,没有分别他是乞丐,我是能布施的人,能所双忘,三轮体空。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、遍法界,因为是性德的显露。今天布施千万亿万,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。为什么?你布施千万、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。意识心是有分别、有执著、有界限的,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。真心人一块钱虽少,他没有分别、执著,没有界限,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。这是不一样!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,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,原因是用心不一样。境随心转,我们的心量很狭小,修再大的福德,分别执著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;菩萨、阿罗汉边界没有了,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,达到尽虚空,遍法界。头一句讲的是理,我们要晓得这道理。念念功德圆满,圆遍法界,遍满十方。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。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,事上修便利于万民。

  吾即捐俸银。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。

  很难得,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,供万人大斋。常讲千僧斋,他要打万僧斋。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。[斋僧]就是请出家人吃饭。明、清时代,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。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,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。普陀山住众大约三、四万人。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,峨嵋、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。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。

  [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。无丝毫牵强吝情处。宜其受福无量也]。[宜]是应该。这样慷慨大方布施,没有一丝毫怀疑,没有一丝毫吝啬,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。了凡先生是个清官,不贪污。清官俸禄能有几何?这次请客,请一万人吃饭,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的钱全部都拿出来了。他出身清寒,尤其相信因果报应,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。所以这是很难得的,一般人做不到。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。有一百块钱,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。不像袁先生,全都拿出来,这是很难得的。

 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。

 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到了。而且算得很准确,是八月十三日丑时,算得那么清楚。这一年有灾难,这一年过不去。

  余未尝祈寿。是岁竟无恙。今六十九矣。

 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。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,那一年也过来了,也没有什么灾难。没有求长寿,寿命延长了。由此可知,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,也就是寿命。连寿命都可以求得,何况其他的呢?功名、富贵、儿女,没有寿命难求,寿命都可以求得到,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。这个“求”要如理如法的求,要从至心上求,从自己心地上求,没有一样求不到的。如果撇开了心地,从外面去求,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“内外双失”。所以佛门讲的求福、求慧、求生净土。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、求寿、求儿孙。多福、多寿、多男女,多儿孙,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,没有求不到的。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、延寿、添丁,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。这是他一生修得的,不是命里注定的。

  书曰。天难谌。命靡常。

  [书]是[书经],五经里的一部书。[书经]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,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。

  这两句话,[文见商书([商]是商朝)咸有一德篇],[商书]里面的一篇。[天]是讲天命,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。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,落在数量里。[谌]就是信的意思,天命难信。也就是常数是有的,但很难相信。为什么?它有变化。虽是一个常数,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。了凡居士断恶修善,恶的天天减少,善的渐渐在增加。做了知县,减粮这一节,这是乘法不是加法。这一乘,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,圆满了。这就不是一一相加,是乘法。如果造大恶,那一下就除掉,不是一桩一桩减。所以我们起心动念,所作所为,的确有加减乘除。这就是很大变数,常数有,变数就难信。常数决定是有,不是呆板的,是会变的。

  [命靡常],注解上说:[祸福无门,惟人自召]。[太上感应篇]明白的告诉我们,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。

  又云。惟命不于常。

  这也是[书经]上一句话。[周书康诰篇]里所说的,也是说天命无常。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,变数胜于常数。

  皆非诳语。

 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,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。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,绝对是真实,不会改变的。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,还是真实的。若不信,凭著自己的意思,胡作妄为,只有增加过失。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,何况所得到的,定是命中有的,若不知修德,所得也保不住。不但财富不能常保,寿命都靠不住。命都保不住了,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!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,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。你想想看,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,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。[普贤菩萨行愿品]里说得很好,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。你的家亲眷属,你的地位,你的威势,你的财富,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。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。愿王常随不舍,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

  佛门也说:[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]。这是很重要警语。既然晓得业随身,业会随著我们走的,我们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,不要带著恶业走。带恶业,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;善业引导生三善道;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。比较比较,衡量衡量,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,应该要做些什么。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,要看大一点,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,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。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,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,多利益一切众生,这个功德大。

  古圣先贤的话,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,能接受,依教奉行,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。你不相信,你认为那是神话,靠不住,那是自己的业障。无比殊胜的因缘,就当面错过了。

 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。乃圣贤之言。

  这是了凡先生真正觉悟的话。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,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。佛、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。

 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。则世俗之论矣。

  这是讲常数。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。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。晓得这个道理,你还需要去算命吗?还去看相,看风水吗?不要了!相信圣贤之言,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,自己开拓美好的前途。

  汝之命未知若何。即命当荣显。常作落寞想。

 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。他的儿子没有给人算过,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,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。[即命当荣显,常作落寞想]。以下这一段开示,非常重要,是他教导儿子: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,达官显要,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。落寞即是不得志。为什么要作此想?是以后纵然发达了,人谦虚,能够礼让,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。自己能谦虚,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。

  即时当顺利。常作拂逆想。

 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,也常常想著遇到许多的困难。就是在顺利当中,还是要谨慎,还是要小心,不敢大意。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,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。

  即眼前足食。常作贫窭想。

  眼前衣食不缺乏,相当的丰富,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。如果在贫困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,德行、善行都能够增长。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。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,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。在寺庙里念书,每一天煮一锅粥(我们现在称稀饭),把粥划成四格,每餐吃一块,过这样贫困的生活。到以后发达了,做了宰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,没有改变多少,只是小幅度的调整。他收入多,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。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。看他的传记,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。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,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,都过很贫穷的生活。如果过得很富裕,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。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。印光大师赞叹,孔夫子之后就是他。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,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,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,范仲淹是此中一个。中国第一个是孔夫子,第二个是范仲淹。范家八百年不衰,都是积德积得厚,真正修行,真做!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,这是大福报。福报不要享尽了,分给别人享,后福就无穷了。一直到民国初年时,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,都很好,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。

  印祖在[文钞]里说还有一个人,清初的一位叶状元,这个人一直到满清末年时,他的家业三百年不衰。由此可知,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才是人生第一大事。

  即人相爱敬。常作恐惧想。

  俗话讲受宠若惊。别人爱护我们是好,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,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,值得人敬仰?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。这样想法是好。时时能回头,进德修业,不负众望。

  即家世望重。常作卑下想。即学问颇优。常作浅陋…
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