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[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孫保之]。[十世之德],在中國曆史上,帝王將相建立一個政權,能夠傳十幾代。像清朝傳了十代,從順治到宣統,如果祖先不積德,那是不可能的!今天的人不相信這些事實,認爲自己有能力、有權謀、有智慧,這些想法都錯誤了。祖宗積德,及本身宿世的德行,感應道交,有同樣德行的人,生到了一家,才能夠保得住。

  小而言之,我們家庭的事業能夠傳多少代?我們舉個例子,像臺灣同仁堂。同仁堂原來是在北京,也是祖先積德,這個堂號作了一百多年,百年老店。他傳多少代?老祖宗存的心仁慈,開藥店是以救人爲目的,利潤不在乎。只要生活能夠維持,店面能夠維持下去就可以。不是以賺錢爲目的,不是以個人享受爲目的;是以利益社會,幫助苦難的衆生。他存這個心,所以他能夠維系一百多年。如果子子孫孫不變祖先的宗旨,他的公司行號必然能夠不斷的延續下去。不像現在許多人開的公司,開不到兩叁年就倒閉了,這就是德薄。

  [有叁世二世之德者],能夠傳叁世二世,也[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]。[其斬焉無後者,德至薄也]。我們中國俗話常說[不孝有叁,無後爲大]。這是德很薄,以至于他不能傳下去了。過去社會對這些事很重視,現在觀念完全改變了。甚至于有許多年輕的夫婦,他們不要兒女,嫌兒女麻煩。

  現在社會的結構跟從前不一樣了,現在有社會福利。美國或加拿大,誰養老?國家養老,不需要靠兒女養老。所以他可以不要小孩。六十五歲退休了,國家有養老金,按月送來,比兒子還孝順。這是現代的社會福利製度比從前好。從前老人唯有兒女來撫養;現在的社會逐漸趨向于由國家、由政府來照顧。

  但是因果的原則是不會變更的。這是世俗的觀點。在出世間法,尤注說:

  [出世聖賢。以絕欲斷愛。爲去惑轉智。超凡入聖第一功修。惜俗情未及了解耳]。這種觀念至今還存在。年輕人發心出家,父母親友總是想盡辦法來阻擋,原因在他不曉得,還守著舊觀念,無後爲大。佛法是看叁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他看到整個宇宙,實在是認清宇宙本來面目。我們世俗人看的只是宇宙中的一部份,看不到全體,而且只看到很小的一部份。在十法界裏只看到人法界,人法界裏面只看到現前,看不到過去、未來,所以眼光沒有佛菩薩那樣的透徹。家裏面如果有人出家,那真正是第一大喜事,第一殊勝之事。

  可是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。出家修行要是沒有結果,于家庭沒有損害,于自身必定墮落。佛家常說: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,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。”這是很嚴重的問題。了道的確很不容易,你修行要有一定的成就,決定要證果。至少也要決定往生淨土,超出叁界。

  譬如小乘一定要證得須陀洹果以上,雖沒有出叁界也不要緊。爲什麼?證得位不退,就算是聖人了。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,他不會墮叁惡道。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證阿羅漢果,時間雖然長,不墮叁惡道,算是有成就了。

  以這個標准來看,在大乘佛法裏面最低限度也要把見思煩惱斷一部份,也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算是成就。八十八品見惑沒有斷掉,這一生就沒有成就,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。八十八品見惑斷掉,在大乘圓教裏是初信位,小乘是初果位。不達到這個標准不算成就,還是要六道輪回。六道輪回就要還債,十方的供養你必須要一一償還。人家不是白白的供養你,一定要償還。

  如果證得小乘初果,圓教初信位了,供養的人都有福了,也不要還債,他的確種在福田上了。依此標准來看,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做不到。誰有能力可以做到?

  做不到還有一個方法,[求生淨土]。求生淨土一定要能往生,若不能往生還是不行。實在講求生淨土,比斷八十八品見惑實在容易得多了。生西方淨土,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不斷都沒有關系,所謂帶業往生。只要具足真正的信心,真實的願行,老實念佛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。這是我們在[無量壽經]、[彌陀經]上看得清清楚楚,發心出家,一定要成就的。

  汝今既知非。將向來不發科第。及不生子之相。盡情改刷。

  這是雲谷禅師教給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方法,對著袁了凡的習氣毛病來下藥,應病與藥。他已經知道自己的毛病習氣,所以教他要[盡情改刷]。[改]是改過,[刷]是刷洗。[各人有各人之病痛。既能平心自檢。尋出一一病痛。一一過失所在。便有下手處]。

  [盡情洗刷]是真正的修行。並不是天天念經、拜佛、念咒這些形式上的功夫,修一輩子還要搞六道叁途,都叫形式。形式的目的無非是提醒自己,是表演給別人看的,引發別人覺悟,真正目的在此地。個人修行不重形式,重在發現自己的毛病,這個叫[開悟]。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,就叫修行的功夫。所以最要緊的是,能心平氣和自己來反省檢點,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找出來。

  [尋出]就是尋找,找出自己的病痛,找出自己過失到底在那裏,這樣便有下手處,你才知道如何去修正,怎樣去改過。[用全神全力。反轉來]。[神]是精神。全副的精神,全副的力量。[反轉來],把它反轉過來。下面舉出幾個例子教我們:

  [悭貪者轉之以施舍]。譬如[悭貪],[悭]是悭吝。我們有的不肯施舍給別人,沒有的希望貪得,如果我們有這個毛病,[轉之以施舍],用布施的方法把它改正過來。我有別人沒有,人家向我要,我很慷慨,很大方,我能送給別人。或者我看到別人有急需,他還沒有向我要,我就主動的布施給他,這是修福。

  [布施]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這叁大類。[法布施]是我們以智慧、技術去幫助別人,或者是教導別人。別人不會的我們會,我們要熱心去教他,使他也有這種能力,或啓發他的智慧,這叫法布施。

  [無畏布施]是幫助別人身心安穩。他心有不安,有恐懼,我們幫助他,使他身心安穩,這叫無畏布施。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,怕鬼,我們有時間就送他回家,跟他做伴,他就不怕了,這也屬無畏布施。這是舉例說明。

  又如現在年輕的學生,都要去服兵役,服兵役也是無畏布施。爲什麼呢?軍人保護這個地區國家百姓的安全,不受外面敵人幹擾侵害,這自然是屬于無畏布施。所以叁類布施的範圍非常廣泛。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。

  臺灣的放生風氣很盛,放生也是屬于無畏布施,但是現在放生有很多流弊。因爲大家拼命去放生,有些商人拼命去捕捉鳥獸;你不放生他就不去捕捉了。這樣的心態行爲就不是無畏布施,而是戕害衆生,好心也變成了造惡業。放生應該是我們到市場去買菜,看到很多活潑的動物,推想它決定可以活得下去的,就買來放生,這是慈悲救苦。我們還聽說有很多鳥獸公司,自己飼養的動物,決定沒有謀生的能力。一旦放生到野外,決定是死路一條。這些我們都要知道。所以菜市場偶而發現,買去放生。放生的儀式,給他念阿彌陀佛,念叁皈依就很好了。

  [憤激者轉之以和平]。這是講性情,容易發脾氣,容易急躁,這是大毛病。了凡患了這毛病,雲谷禅師在此地勸他。[轉之以和平],和氣心平。心地平靜,你的態度自然溫和了。這在德性上也是一個重要的項目。無論是佛家,儒家都講求。孔夫子的學生贊歎孔子的德行有五種: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第一就是溫和,這是學生們對老師的評語,老師溫和;良是善良;恭是恭敬,無論對人對事他都謹慎恭敬,謹就是謹慎;儉就是節儉,不奢侈,生活很樸實;禮讓,孔夫子事事都讓別人,決不會與人相爭。這是夫子之美德。是做人的典型。

  [虛誇者轉之以切實]。這就是喜好誇大的毛病,爲人不實在。如果知道這些事實,別人對我們說的話自然要打折扣,難以取信于人,因爲我們不誠實。所以決定不能夠浮誇,要誠實。

  [浮囂者轉之以沈定]。[浮囂]就是我們常講心浮氣躁。心浮就要以沈定來對治。沈著,心要清淨,要能定得下來。[驕慢者轉之以謙恭]。世出世間實在沒有一樣值得驕傲。有什麼值得驕傲的?事情做好了,是本分的,是應該的;做不好要處分。諸佛菩薩一切恭敬,孔孟亦無不敬。我們比起佛菩薩差太遠了!所以對人一定要[謙恭]有禮,要謙虛要恭敬。謙與敬都是性德。

  [惰逸者轉之以勤奮]。懈怠懶散,是很大的煩惱。世出世間法如有這毛病,一定不會有成就的。所以一定要精進,要努力,要把精神提起來。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阿那律陀懶散的毛病就很嚴重。被佛呵斥一頓之後,他真的振奮起來,七天七夜不眠不休,結果把眼睛搞壞了。佛很慈悲的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叁昧,以後他得了半頭天眼,不用肉眼比別人看得還清楚。他能看到叁千大千世界。所以人一定要發奮,要振奮起來。懶惰,做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。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,世間法也不能成就,一事無成。古今中外,世出世間那一個有成就的人是懶惰的人,是散漫的人,沒有。大乘善根唯一精進。

  [殘忍者轉之以仁慈。怯退者轉之以勇進]。[退怯]是退步,退轉。這也是大病,必須要勇猛精進。

  這些毛病都是了凡先生自己敘述出來的。前面說過,各人有各人的病痛。如果我們也像他這樣改進,其他的病痛要想一想,用方法來對治。下文雲谷禅師教他修持重要的幾個綱領:

  務要積德。務要包荒。務要和愛。務要惜精神。

  [務]是務必,一定要積德,斷惡修善。積德,世出世間法都以這個爲基礎。前面講的享千金之産,有百世之德,如果不是認真斷惡修善積德,怎麼能辦得到?孔子受一國人尊敬,釋迦牟尼佛受全世界人尊敬。一個是積世間的大德。一個是積世出世間的大德,佛是世出世間的德行都修積。

  [務要包荒],是講心量要拓開,要能夠包容。不能包容,我們自己的煩惱就多,對于佛法的修學造成了障礙。我們是修覺、正、淨,如果心不得清淨就不會覺悟,我們的見解也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