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理得,而一般人向外驰求的是心不安,得到的还是命里面注定的,这是[内外双失]。
[故无益],没有利益就是损失,结果必是有损无益。这一段开示的确把世出世间的现象完全道破了。我们明白了,应该有所选择。
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。余以实告。
云谷禅师就再问他:[孔先生给你算的终身流年休咎,算得怎么样]?他就老老实实将孔先生所算的告诉他。
云谷曰。汝自揣应得科第否。
云谷禅师反问他一句,这就是教他反省,找出恶痛的根源。[揣]是揣量,就是自己认真的去反省一下,应不应该得科第。
应生子否。
应不应该有儿子?你好好的反省反省,应不应该?当然云谷禅师跟他谈话不会只有这么两句,但是这两桩事在了凡来讲是最重要的,最关切的,所以提出两条大的,他最关心的事情。其余的就不必提了。
余追省良久。曰,不应也。
云谷禅师这一问,他想了很久。答覆云谷禅师[不应也]。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,老老实实回答不应该。因为他老实。[老实乃进德之基。凡饰非掩过之人。前途有何希望]。善知识遇到诚实人,他一定会爱护,才会指出他一条明路。要是自大傲慢不诚实,人家对你笑笑就完了,不会认真教诲的。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点,这是立命的基因。
科第中人。类有福相。余福薄。又不能积功累行。以基厚福。
从政的人要有福,如果没有福,老百姓就要遭难。一个人有福,确实全国的人民都有福了。今天讲民主自由,大家都认为这是真理,是时代的潮流,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抵挡的。这个潮流是好还是坏,必须再看下面的结果才能够论断。我们看看古时候的社会制度,读书明理的人没有争执,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开明。我们读唐太宗的[贞观政要],太宗的心胸之开明,真叫人佩服。他给别人说:[做皇帝有什么好处,负这么大的责任,你想要做,我让给你做]。有这样大的心胸。他做皇帝并不是在那边享福,不是在那边作威作福,是替百姓做事,是替全国老百姓谋幸福,为国家选拔人才,这些人才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。
确实,从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。[余福薄]。他想想,说我福太薄,没福。没福又不能修福。[又不能积功累行],不肯修福。[以基厚福]。[基]就是培植。不肯培福,不肯修福,没福不像做官的样子,不足以领导百姓,造福百姓。前面是说一个纲领,底下再给我们仔细分析。前面是总说,后面是一桩一桩来分析。
兼不耐烦剧。不能容人。
这个毛病就更大了。性情急躁,就是薄福之相。确实没福,不耐烦,性情急躁。[不能容人],心量太小,心量狭小不能容人。不能容人当然就不能用人,不能够服人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时或以才智盖人。直心直行。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。岂宜科第哉。
[直心直行]是当任意、纵情解释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使性子,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。这也是别人所不愿承受的。
[轻言妄谈]。言论不谨慎,随便说话,不负责任。
[此皆薄福之相也],这是薄福。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浑厚、老成,心胸广阔而能容人,言语动作缓慢。缓显得稳重。孔夫子说:[不重则不威]。其威德才能服人,才能够处世。了凡先生年轻时不够稳重,自己说出自己没福,不应该中科第。这一段反省是说明他不应该得科第之所以然。下一段则说他不应该有儿女。
地之秽者多生物。水之清者常无鱼。
俗话说。地下不干净会长东西,会生五谷杂粮。水要是太清了就没有鱼。为什么?鱼在清水里它也知道会被人家捕去,所以他不会在清水里游。也可以说地里头很干净没有秽物的话,它不会生长植物。
余好洁。宜无子者一。
袁了凡有洁癖。整齐清洁是件好事情,但是太过份的清洁也是个毛病。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忍受的,这也不行。这是不应有子息的第一个原因。
和气能育万物。余善怒。宜无子者二。
和气能兴家,俗话常说[和气生财]。袁了凡没有财富,与这也有关系,他并不富有,家境清寒。他喜欢发怒,常常发脾气。看不惯的,看不顺眼的,他就要发作,不能容忍。这是没福,这是宜无子者第二个原因。
爱为生生之本。忍为不育之根。余矜惜名节。常不能舍己救人。宜无子者三。
[爱]是仁爱,能够推己及人。这些道理他晓得,但是自己做不到。为什么?他是个很刻薄的人,[忍]就是刻薄。换句话说,他爱惜自己的名节,不愿意帮助别人,这也是无子的一个原因。
多言耗气。宜无子者四。
前面是讲存心,以下则从生理上说。他反省说了六条原因,前面三条是从心理上讲的,不应该有儿女。后面是从生理上说的,也不应该有儿女。他喜欢说话,喜欢批评人,喜欢论是非,所以说言语上常常喜欢强出人头。这容易伤气,生理上受伤害。这是宜无子者第四个原因。
喜饮铄精。宜无子者五。
他不但喜欢高谈阔论,还喜欢喝酒,大概酒量也不错,饮酒过度会伤神。精是精神,伤精神,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妨碍。末后又说:
好彻夜长坐。而不知葆元毓神。宜无子者六。
他晚上不睡觉。一定是找朋友聊天,喝酒作乐,不知道保养。想必了凡先生的身体相当虚弱,他不知道保养身体。
其余过恶尚多。不能悉数。
想想一身的过失毛病,恶作太多了,数不尽。他的为人真正诚实,这叫[忏悔],发露忏悔。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够对人说出来,坦诚的说出来,毫无隐瞒。佛门讲忏除业障,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业障除掉。能够发现自己种种的弊病,这叫[开悟]。觉悟之后能够把这些毛病改正过来,这叫[修行]。一般人修行,自己有什么毛病都不知道,从那里修起呢?“修”是修正,“行”是错误的行为。把错误的思想、行为改过来,这叫修行。所以修正行为第一要紧的,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,你才能改过自新。了凡先生很了不起!云谷禅师一追问,他认真的反省,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桩一桩的找出来,这是后来他能够改造命运的根本。
他凭什么能改造命运?我们为什么不能改造?我们对于自己的毛病一无所知,从那里改起?人家一反省,明明白白的摆在面前,就一桩一桩的把它改掉。所以内里求德行,外面求富贵、求儿女,样样都得到了,他不从外面求的。我们看他并没有在送子观音前面烧香拜拜,求菩萨送一个儿子;他不是这样求法。他求功名、富贵也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去祷告求的,不是这样求法的。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错的,那里能求得到!寺庙香火鼎盛,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贵求男女,得来的全是命里有的,不求也会得来。还以为是神赐给他的,神对他特别有恩惠。实在是冤枉!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明理,如理如法的去求,就是云谷禅师所讲的,[内外双得],没有得不到的。
云谷曰。岂惟科第哉。世间享千金之产者。定是千金人物。享百金之产者。定是百金人物。应饿死者。定是饿死人物。天不过因材而笃。几曾加纤毫意思。即如生子。有百世之德者。定有百世子孙保之。有十世之德者。定有十世子孙保之。有三世二世之德者。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。其斩焉无后者。德至薄也。
云谷大师这些开示非常重要,绝对不能看做迷信。如果看做迷信,实在讲不是云谷迷信,是我们自己迷信,自己迷了。不相信圣人之言,不相信事实的真相,是自己迷惑颠倒。前面云谷禅师教袁了凡真实的反省检讨,才真正知道自己过失很多。知过能改,善莫大焉,世间最大的善行就是改过。
我们在[无量寿经]里也读到,佛告诉我们,纵使供养无量无边的圣人,这是大善,还不如自己回头来认真修行。认真修行就是改过自新,我们古圣先贤所讲的改过是大善,中外的圣人都有共同的见解。
云谷在此就讲道:[岂惟科第哉],岂只是功名。求取功名是要靠积德,是要靠过去生中的修积,才能够得到科第。
[世间享千金之产者],这是讲富贵。家财万贯,一定是富贵之人,他才能够享受富贵,富贵不是随便可以得来的。佛门里说,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财布施修得多,这一生才能得大富。我们这一生贫困是前生没有大修财布施的果报。能不能勉强得到呢?不可能,得不到的。如果勉强去求,灾祸跟著就来了。祸福无门,唯人自召。我们看中国古人造字,学问都很大。[祸]跟[福]很像,就差那么一点点,真是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这些都是教我们要知道因果,然后我们求功名,求富贵,才能够如理如法,没有一样求不到的。
[千金]是说大富,[百金]是讲中富,就是讲中产阶级。必定他们前世都种了善因,是大富之人,或是中富之人。[应该饿死]的人,是他前世造恶多端,不修布施,贪妒吝啬所致。世间有没有这样的人?有。我们也曾见过一毛不拔,一点好事都不愿意做的人。他劝人布施,自己不肯布施。这样的人,我们知道,来生必得贫穷的果报。因缘果报是自作自受,绝没有个主宰在支配。如果说有个主宰在支配,这是错误的看法。
[天不过因才而笃]。世间人常以为一切皆是天意安排,其实不然,里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,绝对不是天意,天没有意思。只有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,能把这些事相和事实真理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这一段是讲富贵穷通都有定命。下面是讲儿女也有定命,这是世间人的两桩大事。
[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]。中国的大德,印光大师常赞叹的有两个人。第一是孔老夫子,所修的是[百世之德]。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国家、利益百姓,没有一丝一毫为自己著想。
他一生从事教学,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传给学生,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。孔子的子孙一直到今天,已经七十多代了,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还受到大众的尊敬。不但是中国人,甚至外国人,像美国人一听到他是孔夫子的后代,特别加以礼敬,特别招待他。种善因得善果,于此显见…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