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夫]。

  问其故。曰人未能无心。终为阴阳所缚。安得无数。

  了凡先生就向云谷禅师请教:[这是什么原故]?这就说明数的道理。人为什么会有命运?为什么会落在数量里?人如果到了无心,就超越数量了。袁了凡先生有没有到无心?没有。他只是什么都不想,因为想也没用。他还有一个妄念,就是我什么都不想了,有这么一个妄念。这个妄念还在,还是有心,并不是无心。所以他常常心里有个念头:[我一生都算定了,一生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]所以他并没有到真正的无心。既然没有到无心,决定为阴阳所缚,怎么会没有数?数就是数量。以数学的原理,推演出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间人所有的。佛门里像黄檗祖师,他是在定中所见的境界。因为在禅定中,时空都突破了。时空突破了之后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自成一片,全部都看到。那是决定真实,一点都不会差错。为什么?他看到未来的事,不是他推算的,而是眼前亲见,这要相当功夫才行。所以靠数理来推论,我们世间凡夫做得到;现量境界现前,就不是世间凡夫所能做到的了。在佛门至少三果阿那含以上,他们有甚深的禅定,能够见到过去、未来,这是不会有错的。

  但惟有凡人有数。极善之人。数固拘他不定。极恶之人。数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来。被他算定。不曾转动一毫。岂非是凡夫。

  你从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后,距离现在二十年了,这二十年来,你的命运一点都没有改变,完全照著他给你算定的走,这不是凡夫,是什么。你的命运里每一年、每一月没有加、减、乘、除,这是标准凡夫。所以一个大善之人,命有没有?有,但改变了。大恶之人呢?也改变了,不会照原定的样子。由此可知他二十年来没有行善也算没有作恶,他的命运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,这叫做标准凡夫。

  余问曰。然则数可逃乎。

  了凡先生就问云谷禅师,难道命运可以改变?[逃]就是超越,那就是[定数]里面还有[变数]。孔先生给他算的是定数,变数则在自己手上掌握。这是孔先生不晓得的,不能推算的。

  曰命由我作。福自己求。诗书所称。的为明训。我教典中说。求富贵得富贵。求男女得男女。求长寿得长寿。夫妄语乃释迦大戒。诸佛菩萨。岂诳语欺人。

  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,也就是跟他讲定数里有变数,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。云谷禅师承不承认有定数?承认。前面讲过:[人未能无心,安得无数]。世俗讲的[命运],云谷禅师完全肯定,承认,确实有命运。但是命运自己可以改变,可以创造。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论,佛家是创命论,自己创造美好的前途。但是立命要靠自己,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,没有人能够代替我们改造命运,决定要靠自己觉醒,靠自己改造。他是个读书人,所以就先用诗书里面的道理来开导他。

  [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],这是儒家所讲的,[诗经]、[书经]中所说的。云谷禅师懂得,他说这是明明白白、的的确确的教训,这是事实。

  再看看佛所讲的,[我教典中说],云谷禅师是佛门大德,[我教]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讲的。[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]。命里没有儿子,你要求,可以得儿子的。[求长寿得长寿],因为他短命,寿命只有五十三岁。这就是告诉你,你求什么、得什么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
  章嘉大师说过:[佛氏门中有求必应。]但是章嘉大师有解释。有些人在佛门当中求,求不得。是什么原因?那是不如理、不如法。懂理论、懂方法,如理如法的求,就有求必应。如理如法的求,还是得不到时,这是自己有业障,必须把业障消除,没有了障碍则得感应。这是章嘉大师说过的,没有求不到的。

  从根本的原理来讲,世出世间法,[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]。我们一切的需求,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,都是根据[万法唯心]这个原理。[华严]上说:[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]。所以我们[求],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。方法最圆满,最恰当的就是佛陀的教诫。依据佛法的理论教训去求,我们求不老、求不病、求不死,能不能求得到?决定求得到,确实求得到,都在佛门之中。云谷传给了凡的只是极小的一部份。因为了凡的志向不大,只求世间的功名富贵。只是求这些,所以云谷禅师只教他这个部分。云谷禅师满他的愿望,他想求得功名富贵,就告诉他求得的方法。特别告诉他,[妄语乃释迦大戒]。戒律里有[四根本戒],就是杀、盗、淫、妄,所以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。佛怎么会妄语,怎么会骗人?换句话说,告诉他求男女,得男女;求富贵,得富贵;求长寿,得长寿;这是事实,决定可以得到的。了凡依教修行,此三者果然如愿获得。

  余进曰。孟子言。求则得之。是求在我者也。道德仁义。可以力求。功名富贵。如何求得。

  这是进一步向禅师请教,说:[孟子言,求则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],[孟子]上有这么一句话。但是在他的想法,[道德仁义,可以力求],那是我本身的事情。我希望成圣成贤,在道理上是讲得通的。

  [功名富贵,如何求得]?[功名富贵],是身外之物,也能求得到。我没有功名,能求得功名;没有富贵,能求得富贵。这似乎是命里注定的。命里没有,那里能求得到?命里有的求得到,命里没有的到那里去求?这是一般宿命论,也就是命中的一个常数。常数是前生造作的因,这一生应得的果报。殊不知常数里有变数,加上变数就不一样,的确功名富贵也是我们可以求得到的。

  云谷曰。孟子之言不错。汝自错解了。汝不见六祖说。一切福田。不离方寸。从心而觅。感无不通。

  孟老夫子的话没错,[汝自错解了]。你自己错会了意思,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说的,你的解释只对了一半,另一半你不晓得。对的一半是德性上,除了德性之外,还有事相上,你也可以求得到的。你不见六祖说:[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。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]这话出在[坛经]上。

  [六祖坛经]、[金刚经]、[楞严经],这三部经典在中国,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的是第一等的作品。[坛经]是中国人写的,所以对中国人来说,有特别一份亲切感情在其中,也实在写得很好,是整个佛法的纲要。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成禅宗的经典,它是整个佛法的纲要,也可以说是六祖大师的修学心得报告。

  六祖讲:[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]。[方寸]就是心地。[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]。求要到那里求呢?从心地里面去求。

  求在我。不独得道德仁义。亦得功名富贵。内外双得。是求有益于得也。

  这段教训非常重要。内求外求都要从内心求,不要向外面求。向外面求就错了。所以佛法里讲,求什么得什么,都是从内心求,不是叫我们从外面求。外面求,决定得不到。为什么?外面是常数,外面不会变;心地是个变数,不是常数。

  了凡先生二十年来,心地算是清净,没有妄想。他的心是守定常数,不知变数。所以他这二十年中的命运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样,连那一年考几名,不会提前一名,不会落后一名。因为他不懂变数的原理。

  云谷禅师教他这个道理,[求在我],在自己。道德仁义是内、德行的修养;功名富贵是外、生活上的享受。内外都得,这个求才真正叫做[有益于得]。[华严经]里面所讲的[事事无碍,理事无碍],那是究竟圆满的享受,内外皆得大圆满。那真是我们讲的事事如意,没有一样不称心,自在如意。如果没有这样殊胜的果报,就不会有人学佛了。

  学佛不是消极,是非常现实的。现在人讲现实,现实没有比学佛更现实,这是实在的,你看就晓得了。你们讲现实,未必能得到现实;佛法里讲现实,是真正能够得到。须知佛陀教育之好,实在讲,世间人对佛教误解了,错会了意思,不知道它的好处。能够真正体认了,才晓得佛陀的教训才是世出世间最圆满、最殊胜、最良好的教育,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的。尤其是大乘佛法。

  若不反躬内省。而徒向外驰求。则求之有道。而得之有命矣。内外双失。故无益。

  这是指现代社会,大众所追求的,能不能求得到?求不到。纵然得到了,那是命里有的。命里没有而得到的,这才叫做求得。命里有的你求得,那不算求得,因为不求也得到。

  譬如今天有人说做股票很赚钱,一年赚了几千万,这是命里有的他得到了。命里没有的,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赔钱,不是每个人都赚钱!若每个人都赚钱,股票谁赔钱?赌博赢来的钱还是命里有的,你说冤枉不冤枉?甚至于做小偷、做强盗得来的,还是命里有的。命里没有的,偷都偷不来。

  古人明白道理,才说:[君子乐得为君子,小人冤枉为小人。]为什么?没能逃过定命,没能逃过常数。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,人都会安于本分。安于本分,自己日子过得好,社会也安定,天下也太平,大家都没有争执了。

  所以佛法教我们求命里面没有的,常数里面没有的,我们能够求得到,这是属于变数。怎么求呢?要向内心里面求。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,就是这一段所说的。他不能够[反躬内省],[反省]是向内心里面求觉悟,向内心里存养厚德。他不懂这个道理,而只向外面去求,每天动脑筋往外去求,这种求法,即使是[求之有道]。纵然你有方法,有手段,你有计谋,可是怎么样呢?

  [得之有命]。你命里没有还是得不到,你得到的都是你命里的常数,命里有的。你说冤枉不冤枉?袁了凡懂得常数,所以他不操心,不去用种种非法手段去求。他晓得有命,打什么样的妄想,用什么样的手段,命里没有,决定得不到。

  [内外双失]。内是什么呢?心不清净;外面所求得不到,怎能不生烦恼。了凡居士这二十年,内他没有失,外面他失掉了。因为他不想了,什么也不求了。内,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净、平和,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运所安排的。一般人拼命向外驰求,见识比不上袁了凡。了凡先生得到一个心安…

《了凡四训讲记 (立命之学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