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夫]。

  問其故。曰人未能無心。終爲陰陽所縛。安得無數。

  了凡先生就向雲谷禅師請教:[這是什麼原故]?這就說明數的道理。人爲什麼會有命運?爲什麼會落在數量裏?人如果到了無心,就超越數量了。袁了凡先生有沒有到無心?沒有。他只是什麼都不想,因爲想也沒用。他還有一個妄念,就是我什麼都不想了,有這麼一個妄念。這個妄念還在,還是有心,並不是無心。所以他常常心裏有個念頭:[我一生都算定了,一生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]所以他並沒有到真正的無心。既然沒有到無心,決定爲陰陽所縛,怎麼會沒有數?數就是數量。以數學的原理,推演出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甚深禅定不是一般世間人所有的。佛門裏像黃檗祖師,他是在定中所見的境界。因爲在禅定中,時空都突破了。時空突破了之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自成一片,全部都看到。那是決定真實,一點都不會差錯。爲什麼?他看到未來的事,不是他推算的,而是眼前親見,這要相當功夫才行。所以靠數理來推論,我們世間凡夫做得到;現量境界現前,就不是世間凡夫所能做到的了。在佛門至少叁果阿那含以上,他們有甚深的禅定,能夠見到過去、未來,這是不會有錯的。

  但惟有凡人有數。極善之人。數固拘他不定。極惡之人。數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來。被他算定。不曾轉動一毫。豈非是凡夫。

  你從遇到孔先生被他算命算定之後,距離現在二十年了,這二十年來,你的命運一點都沒有改變,完全照著他給你算定的走,這不是凡夫,是什麼。你的命運裏每一年、每一月沒有加、減、乘、除,這是標准凡夫。所以一個大善之人,命有沒有?有,但改變了。大惡之人呢?也改變了,不會照原定的樣子。由此可知他二十年來沒有行善也算沒有作惡,他的命運完全照著孔先生所算定的,這叫做標准凡夫。

  余問曰。然則數可逃乎。

  了凡先生就問雲谷禅師,難道命運可以改變?[逃]就是超越,那就是[定數]裏面還有[變數]。孔先生給他算的是定數,變數則在自己手上掌握。這是孔先生不曉得的,不能推算的。

  曰命由我作。福自己求。詩書所稱。的爲明訓。我教典中說。求富貴得富貴。求男女得男女。求長壽得長壽。夫妄語乃釋迦大戒。諸佛菩薩。豈诳語欺人。

  這是雲谷禅師教導他改造命運,也就是跟他講定數裏有變數,這是袁了凡原本不知道的。雲谷禅師承不承認有定數?承認。前面講過:[人未能無心,安得無數]。世俗講的[命運],雲谷禅師完全肯定,承認,確實有命運。但是命運自己可以改變,可以創造。所以佛家不是宿命論,佛家是創命論,自己創造美好的前途。但是立命要靠自己,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,沒有人能夠代替我們改造命運,決定要靠自己覺醒,靠自己改造。他是個讀書人,所以就先用詩書裏面的道理來開導他。

  [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],這是儒家所講的,[詩經]、[書經]中所說的。雲谷禅師懂得,他說這是明明白白、的的確確的教訓,這是事實。

  再看看佛所講的,[我教典中說],雲谷禅師是佛門大德,[我教]就是佛教經典中所講的。[求富貴得富貴,求男女得男女]。命裏沒有兒子,你要求,可以得兒子的。[求長壽得長壽],因爲他短命,壽命只有五十叁歲。這就是告訴你,你求什麼、得什麼,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章嘉大師說過:[佛氏門中有求必應。]但是章嘉大師有解釋。有些人在佛門當中求,求不得。是什麼原因?那是不如理、不如法。懂理論、懂方法,如理如法的求,就有求必應。如理如法的求,還是得不到時,這是自己有業障,必須把業障消除,沒有了障礙則得感應。這是章嘉大師說過的,沒有求不到的。

  從根本的原理來講,世出世間法,[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]。我們一切的需求,就是求作佛也能成佛,都是根據[萬法唯心]這個原理。[華嚴]上說:[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]。所以我們[求],基本的原理就是真如本性。方法最圓滿,最恰當的就是佛陀的教誡。依據佛法的理論教訓去求,我們求不老、求不病、求不死,能不能求得到?決定求得到,確實求得到,都在佛門之中。雲谷傳給了凡的只是極小的一部份。因爲了凡的志向不大,只求世間的功名富貴。只是求這些,所以雲谷禅師只教他這個部分。雲谷禅師滿他的願望,他想求得功名富貴,就告訴他求得的方法。特別告訴他,[妄語乃釋迦大戒]。戒律裏有[四根本戒],就是殺、盜、淫、妄,所以妄語是佛家的根本大戒。佛怎麼會妄語,怎麼會騙人?換句話說,告訴他求男女,得男女;求富貴,得富貴;求長壽,得長壽;這是事實,決定可以得到的。了凡依教修行,此叁者果然如願獲得。

  余進曰。孟子言。求則得之。是求在我者也。道德仁義。可以力求。功名富貴。如何求得。

  這是進一步向禅師請教,說:[孟子言,求則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],[孟子]上有這麼一句話。但是在他的想法,[道德仁義,可以力求],那是我本身的事情。我希望成聖成賢,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。

  [功名富貴,如何求得]?[功名富貴],是身外之物,也能求得到。我沒有功名,能求得功名;沒有富貴,能求得富貴。這似乎是命裏注定的。命裏沒有,那裏能求得到?命裏有的求得到,命裏沒有的到那裏去求?這是一般宿命論,也就是命中的一個常數。常數是前生造作的因,這一生應得的果報。殊不知常數裏有變數,加上變數就不一樣,的確功名富貴也是我們可以求得到的。

  雲谷曰。孟子之言不錯。汝自錯解了。汝不見六祖說。一切福田。不離方寸。從心而覓。感無不通。

  孟老夫子的話沒錯,[汝自錯解了]。你自己錯會了意思,你並沒有真正理解孟子所說的,你的解釋只對了一半,另一半你不曉得。對的一半是德性上,除了德性之外,還有事相上,你也可以求得到的。你不見六祖說:[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。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。]這話出在[壇經]上。

  [六祖壇經]、[金剛經]、[楞嚴經],這叁部經典在中國,自古以來被大家公認的是第一等的作品。[壇經]是中國人寫的,所以對中國人來說,有特別一份親切感情在其中,也實在寫得很好,是整個佛法的綱要。我們不能把它單單看成禅宗的經典,它是整個佛法的綱要,也可以說是六祖大師的修學心得報告。

  六祖講:[一切福田,不離方寸]。[方寸]就是心地。[從心而覓,感無不通]。求要到那裏求呢?從心地裏面去求。

  求在我。不獨得道德仁義。亦得功名富貴。內外雙得。是求有益于得也。

  這段教訓非常重要。內求外求都要從內心求,不要向外面求。向外面求就錯了。所以佛法裏講,求什麼得什麼,都是從內心求,不是叫我們從外面求。外面求,決定得不到。爲什麼?外面是常數,外面不會變;心地是個變數,不是常數。

  了凡先生二十年來,心地算是清淨,沒有妄想。他的心是守定常數,不知變數。所以他這二十年中的命運跟孔先生算的完全一樣,連那一年考幾名,不會提前一名,不會落後一名。因爲他不懂變數的原理。

  雲谷禅師教他這個道理,[求在我],在自己。道德仁義是內、德行的修養;功名富貴是外、生活上的享受。內外都得,這個求才真正叫做[有益于得]。[華嚴經]裏面所講的[事事無礙,理事無礙],那是究竟圓滿的享受,內外皆得大圓滿。那真是我們講的事事如意,沒有一樣不稱心,自在如意。如果沒有這樣殊勝的果報,就不會有人學佛了。

  學佛不是消極,是非常現實的。現在人講現實,現實沒有比學佛更現實,這是實在的,你看就曉得了。你們講現實,未必能得到現實;佛法裏講現實,是真正能夠得到。須知佛陀教育之好,實在講,世間人對佛教誤解了,錯會了意思,不知道它的好處。能夠真正體認了,才曉得佛陀的教訓才是世出世間最圓滿、最殊勝、最良好的教育,古今中外絕對找不到的。尤其是大乘佛法。

  若不反躬內省。而徒向外馳求。則求之有道。而得之有命矣。內外雙失。故無益。

  這是指現代社會,大衆所追求的,能不能求得到?求不到。縱然得到了,那是命裏有的。命裏沒有而得到的,這才叫做求得。命裏有的你求得,那不算求得,因爲不求也得到。

  譬如今天有人說做股票很賺錢,一年賺了幾千萬,這是命裏有的他得到了。命裏沒有的,你看多少人做股票賠錢,不是每個人都賺錢!若每個人都賺錢,股票誰賠錢?賭博贏來的錢還是命裏有的,你說冤枉不冤枉?甚至于做小偷、做強盜得來的,還是命裏有的。命裏沒有的,偷都偷不來。

  古人明白道理,才說:[君子樂得爲君子,小人冤枉爲小人。]爲什麼?沒能逃過定命,沒能逃過常數。所以人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,人都會安于本分。安于本分,自己日子過得好,社會也安定,天下也太平,大家都沒有爭執了。

  所以佛法教我們求命裏面沒有的,常數裏面沒有的,我們能夠求得到,這是屬于變數。怎麼求呢?要向內心裏面求。我們看看今天的社會,就是這一段所說的。他不能夠[反躬內省],[反省]是向內心裏面求覺悟,向內心裏存養厚德。他不懂這個道理,而只向外面去求,每天動腦筋往外去求,這種求法,即使是[求之有道]。縱然你有方法,有手段,你有計謀,可是怎麼樣呢?

  [得之有命]。你命裏沒有還是得不到,你得到的都是你命裏的常數,命裏有的。你說冤枉不冤枉?袁了凡懂得常數,所以他不操心,不去用種種非法手段去求。他曉得有命,打什麼樣的妄想,用什麼樣的手段,命裏沒有,決定得不到。

  [內外雙失]。內是什麼呢?心不清淨;外面所求得不到,怎能不生煩惱。了凡居士這二十年,內他沒有失,外面他失掉了。因爲他不想了,什麼也不求了。內,算是保持了心地的清淨、平和,但是外面一切都是命運所安排的。一般人拼命向外馳求,見識比不上袁了凡。了凡先生得到一個心安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