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理得,而一般人向外馳求的是心不安,得到的還是命裏面注定的,這是[內外雙失]。

  [故無益],沒有利益就是損失,結果必是有損無益。這一段開示的確把世出世間的現象完全道破了。我們明白了,應該有所選擇。

 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。余以實告。

  雲谷禅師就再問他:[孔先生給你算的終身流年休咎,算得怎麼樣]?他就老老實實將孔先生所算的告訴他。

  雲谷曰。汝自揣應得科第否。

  雲谷禅師反問他一句,這就是教他反省,找出惡痛的根源。[揣]是揣量,就是自己認真的去反省一下,應不應該得科第。

  應生子否。

  應不應該有兒子?你好好的反省反省,應不應該?當然雲谷禅師跟他談話不會只有這麼兩句,但是這兩樁事在了凡來講是最重要的,最關切的,所以提出兩條大的,他最關心的事情。其余的就不必提了。

  余追省良久。曰,不應也。

  雲谷禅師這一問,他想了很久。答覆雲谷禅師[不應也]。他真正知道自己的病根,老老實實回答不應該。因爲他老實。[老實乃進德之基。凡飾非掩過之人。前途有何希望]。善知識遇到誠實人,他一定會愛護,才會指出他一條明路。要是自大傲慢不誠實,人家對你笑笑就完了,不會認真教誨的。下面是了凡先生反省自己的缺點,這是立命的基因。

  科第中人。類有福相。余福薄。又不能積功累行。以基厚福。

  從政的人要有福,如果沒有福,老百姓就要遭難。一個人有福,確實全國的人民都有福了。今天講民主自由,大家都認爲這是真理,是時代的潮流,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夠抵擋的。這個潮流是好還是壞,必須再看下面的結果才能夠論斷。我們看看古時候的社會製度,讀書明理的人沒有爭執,做皇帝的人有的非常開明。我們讀唐太宗的[貞觀政要],太宗的心胸之開明,真叫人佩服。他給別人說:[做皇帝有什麼好處,負這麼大的責任,你想要做,我讓給你做]。有這樣大的心胸。他做皇帝並不是在那邊享福,不是在那邊作威作福,是替百姓做事,是替全國老百姓謀幸福,爲國家選拔人才,這些人才爲社會爲人民服務的。

  確實,從政的人都是有福相的。[余福薄]。他想想,說我福太薄,沒福。沒福又不能修福。[又不能積功累行],不肯修福。[以基厚福]。[基]就是培植。不肯培福,不肯修福,沒福不像做官的樣子,不足以領導百姓,造福百姓。前面是說一個綱領,底下再給我們仔細分析。前面是總說,後面是一樁一樁來分析。

  兼不耐煩劇。不能容人。

  這個毛病就更大了。性情急躁,就是薄福之相。確實沒福,不耐煩,性情急躁。[不能容人],心量太小,心量狹小不能容人。不能容人當然就不能用人,不能夠服人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時或以才智蓋人。直心直行。輕言妄談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。豈宜科第哉。

  [直心直行]是當任意、縱情解釋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使性子,他高興怎麼做就怎麼做。這也是別人所不願承受的。

  [輕言妄談]。言論不謹慎,隨便說話,不負責任。

  [此皆薄福之相也],這是薄福。真正有福的人莫不渾厚、老成,心胸廣闊而能容人,言語動作緩慢。緩顯得穩重。孔夫子說:[不重則不威]。其威德才能服人,才能夠處世。了凡先生年輕時不夠穩重,自己說出自己沒福,不應該中科第。這一段反省是說明他不應該得科第之所以然。下一段則說他不應該有兒女。

  地之穢者多生物。水之清者常無魚。

  俗話說。地下不幹淨會長東西,會生五谷雜糧。水要是太清了就沒有魚。爲什麼?魚在清水裏它也知道會被人家捕去,所以他不會在清水裏遊。也可以說地裏頭很幹淨沒有穢物的話,它不會生長植物。

  余好潔。宜無子者一。

  袁了凡有潔癖。整齊清潔是件好事情,但是太過份的清潔也是個毛病。一點髒東西都不能忍受的,這也不行。這是不應有子息的第一個原因。

  和氣能育萬物。余善怒。宜無子者二。

  和氣能興家,俗話常說[和氣生財]。袁了凡沒有財富,與這也有關系,他並不富有,家境清寒。他喜歡發怒,常常發脾氣。看不慣的,看不順眼的,他就要發作,不能容忍。這是沒福,這是宜無子者第二個原因。

  愛爲生生之本。忍爲不育之根。余矜惜名節。常不能舍己救人。宜無子者叁。

  [愛]是仁愛,能夠推己及人。這些道理他曉得,但是自己做不到。爲什麼?他是個很刻薄的人,[忍]就是刻薄。換句話說,他愛惜自己的名節,不願意幫助別人,這也是無子的一個原因。

  多言耗氣。宜無子者四。

  前面是講存心,以下則從生理上說。他反省說了六條原因,前面叁條是從心理上講的,不應該有兒女。後面是從生理上說的,也不應該有兒女。他喜歡說話,喜歡批評人,喜歡論是非,所以說言語上常常喜歡強出人頭。這容易傷氣,生理上受傷害。這是宜無子者第四個原因。

  喜飲铄精。宜無子者五。

  他不但喜歡高談闊論,還喜歡喝酒,大概酒量也不錯,飲酒過度會傷神。精是精神,傷精神,對于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妨礙。末後又說:

  好徹夜長坐。而不知葆元毓神。宜無子者六。

  他晚上不睡覺。一定是找朋友聊天,喝酒作樂,不知道保養。想必了凡先生的身體相當虛弱,他不知道保養身體。

  其余過惡尚多。不能悉數。

  想想一身的過失毛病,惡作太多了,數不盡。他的爲人真正誠實,這叫[忏悔],發露忏悔。自己身心毛病都能夠對人說出來,坦誠的說出來,毫無隱瞞。佛門講忏除業障,這樣才能夠真正把自己的業障除掉。能夠發現自己種種的弊病,這叫[開悟]。覺悟之後能夠把這些毛病改正過來,這叫[修行]。一般人修行,自己有什麼毛病都不知道,從那裏修起呢?“修”是修正,“行”是錯誤的行爲。把錯誤的思想、行爲改過來,這叫修行。所以修正行爲第一要緊的,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爲,你才能改過自新。了凡先生很了不起!雲谷禅師一追問,他認真的反省,就把自己心行的毛病一樁一樁的找出來,這是後來他能夠改造命運的根本。

  他憑什麼能改造命運?我們爲什麼不能改造?我們對于自己的毛病一無所知,從那裏改起?人家一反省,明明白白的擺在面前,就一樁一樁的把它改掉。所以內裏求德行,外面求富貴、求兒女,樣樣都得到了,他不從外面求的。我們看他並沒有在送子觀音前面燒香拜拜,求菩薩送一個兒子;他不是這樣求法。他求功名、富貴也不是在佛菩薩面前去禱告求的,不是這樣求法的。今人拜神求神都是錯的,那裏能求得到!寺廟香火鼎盛,一天到晚不知道多少人去求富貴求男女,得來的全是命裏有的,不求也會得來。還以爲是神賜給他的,神對他特別有恩惠。實在是冤枉!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理,如理如法的去求,就是雲谷禅師所講的,[內外雙得],沒有得不到的。

  雲谷曰。豈惟科第哉。世間享千金之産者。定是千金人物。享百金之産者。定是百金人物。應餓死者。定是餓死人物。天不過因材而笃。幾曾加纖毫意思。即如生子。有百世之德者。定有百世子孫保之。有十世之德者。定有十世子孫保之。有叁世二世之德者。定有叁世二世子孫保之。其斬焉無後者。德至薄也。

  雲谷大師這些開示非常重要,絕對不能看做迷信。如果看做迷信,實在講不是雲谷迷信,是我們自己迷信,自己迷了。不相信聖人之言,不相信事實的真相,是自己迷惑顛倒。前面雲谷禅師教袁了凡真實的反省檢討,才真正知道自己過失很多。知過能改,善莫大焉,世間最大的善行就是改過。

  我們在[無量壽經]裏也讀到,佛告訴我們,縱使供養無量無邊的聖人,這是大善,還不如自己回頭來認真修行。認真修行就是改過自新,我們古聖先賢所講的改過是大善,中外的聖人都有共同的見解。

  雲谷在此就講道:[豈惟科第哉],豈只是功名。求取功名是要靠積德,是要靠過去生中的修積,才能夠得到科第。

  [世間享千金之産者],這是講富貴。家財萬貫,一定是富貴之人,他才能夠享受富貴,富貴不是隨便可以得來的。佛門裏說,這一生中得大富是前生財布施修得多,這一生才能得大富。我們這一生貧困是前生沒有大修財布施的果報。能不能勉強得到呢?不可能,得不到的。如果勉強去求,災禍跟著就來了。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。我們看中國古人造字,學問都很大。[禍]跟[福]很像,就差那麼一點點,真是失之毫厘,差之千裏。這些都是教我們要知道因果,然後我們求功名,求富貴,才能夠如理如法,沒有一樣求不到的。

  [千金]是說大富,[百金]是講中富,就是講中産階級。必定他們前世都種了善因,是大富之人,或是中富之人。[應該餓死]的人,是他前世造惡多端,不修布施,貪妒吝啬所致。世間有沒有這樣的人?有。我們也曾見過一毛不拔,一點好事都不願意做的人。他勸人布施,自己不肯布施。這樣的人,我們知道,來生必得貧窮的果報。因緣果報是自作自受,絕沒有個主宰在支配。如果說有個主宰在支配,這是錯誤的看法。

  [天不過因才而笃]。世間人常以爲一切皆是天意安排,其實不然,裏面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,絕對不是天意,天沒有意思。只有大聖大賢有真實的智慧,能把這些事相和事實真理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
  這一段是講富貴窮通都有定命。下面是講兒女也有定命,這是世間人的兩樁大事。

  [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孫保之]。中國的大德,印光大師常贊歎的有兩個人。第一是孔老夫子,所修的是[百世之德]。孔夫子所念都是利益國家、利益百姓,沒有一絲一毫爲自己著想。

  他一生從事教學,把自己的理想抱負傳給學生,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。孔子的子孫一直到今天,已經七十多代了,孔德成先生在全世界還受到大衆的尊敬。不但是中國人,甚至外國人,像美國人一聽到他是孔夫子的後代,特別加以禮敬,特別招待他。種善因得善果,于此顯見…
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