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,現在斷惡緣,雖有惡因不結惡果。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改造命運的原理就在[緣]上,[因緣果報]。[因]是過去生中所造的,沒有法子改變,能改變的在[緣]。譬如說我們種瓜種豆,瓜與豆的種子是因,不能把瓜子變成豆,不能把豆子變成瓜,因是定數。我們今天想要瓜,還是想要豆,就在[緣]上加以決定。我們想要豆,把豆的種子種下去,瓜的種子收藏起來,它就不會結果。結果需要緣,緣有土壤、肥料、陽光、空氣、水分等等,這些緣都具足,它一定會長得很好。若不想要它結果,雖然有因,只要把[緣]斷了。譬如瓜子放在茶杯裏,放一百年也不會長成瓜。爲什麼?它沒有緣。
所以過去雖然造作惡因,這一生中不造惡業,斷惡修善,惡的緣就沒有了。過去生中總有善因。一個人那有一生做惡沒有做善的?找不到!一生都行善,沒有一點惡,這種人也找不到!所以生生世世我們所造的業都是善惡混雜,多少是有的。或者是惡做得多,善做得少。惡做得多不要怕,只要今生不再做惡,惡緣斷了。雖然是少善,少善也會開花結果,所以一定要斷惡修善。
[自作孽]就是現在還繼續不斷去造惡業,惡的果報一定現前,所以自作孽不可活。[天作孽]是過去生所做的,這是我們可以改造。現前再要不斷的造作惡業,那就沒法子改造了。
詩雲。永言配命。自求多福。
[詩]是[詩經],五經與十叁經裏都有[詩經]。[詩經]裏面有兩句話說:[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]。[永]是永□/span>的意思,[配命]就是上合天心,自求多福。這兩句話就是佛家早晚課誦真正的目的。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是檢點,早晚課作得就有意義了。在佛陀的時代,早晚課的內容就是叁皈依。早晚課所念的詞句是出自[華嚴經淨行品],自皈依佛,當願衆生,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。早晚都一樣。現在我們所見的課誦本是古德所編的,內容適合于當時在一起共修的大衆。早晚課誦對于我們自己修學恰不恰當?不恰當要修正。根據什麼修正?針對我們的毛病來修正,則課誦對于我們才有大利益。
如果天天拜忏,心還是不清淨,業障不但不能消除還在增長,這些藥用下去之後沒有收到效果,生病的人就得趕緊換個醫生,另外換處方才對。這是治我們的心病,治我們的煩惱,若沒有效,就要想方法對治。
所以夏蓮居居士所編的[寶王叁昧忏],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于現在衆生的一般毛病。諸位仔細看看就曉得,裏面許多文句講的是我們現前的病痛。因此早晚課誦要根據自己病痛來選定。
圖書館早晚課誦都念[無量壽經],就是修定。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來作課誦,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,四十八願。晚課念叁十二至叁十七章,這六章都是講因果報應。希望自己能改過自新。早課提醒,晚課反省。這才是[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]。
此地所講的[天心]就是自性,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。與自性相應,與真心相應,這是第一善。所以[天]不是指天地,天神。也就是[無量壽經]中講的八個自然都是這個意思。
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。不生子者。此天作之孽也。猶可得而違也。
孔先生給你算命,你命裏沒有登科第的福報,沒有兒子。這是你過去生中所造的業,所積的惡業,前世所修的不善,但是可以改造。就是命運是有,但不是定命,不是一成不變的。以前是常數,現在再造是變數。
汝今擴充德性。力行善事。多積陰德。
雲谷禅師非常具體的指出來,如何改造自己的命運。改造命運一定要曉得從心地上改,“擴充德行”,就從這裏改。由此可知,在外面改、外面求,則雲谷講的[內外雙失]。現在有人改風水,改個門,改個窗,改個位置,莫不內外兩失。表面上好像是有得,其實還是命裏有的,依然還是個常數,不是變數。
要知道從心裏面改,從觀念上去改,就是斷惡修善。“多積陰德”。[陰德]是你自己多做好事,不需讓人知道,這叫陰德。做了一點好事,到處宣揚,受人贊歎,果報就報掉了,一面做一面就報掉了。你的德積不住。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,做了好事還有人罵你,更好。罵你是給你消業,罪業惡報都消掉了,好的善的都藏在那裏沒動,善是愈積愈多,惡是愈消愈少。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毀謗而不甘心,做了好事爲什麼還遭惡報?其實那才是善報。作了好事人家馬上表揚,好人好事,現前都報掉了。所以善一定要累積,就是藏起來不讓人知道,這才是真正的好事。
此自己所作之福也。安得而不受享乎。
你自己這一生所造的善業,當然你自己享受。佛經裏講因果通叁世。我們這一生的果報,是前生修的。這一生修的,來世得果報,如果你修得很積極,修得太多了,等不到來世,現前就報了,是這麼個道理。了凡居士後半生的命運全部改過來,就是這個道理。他積的善太多了,不等待來世,現在就得果報
易爲君子謀。趨吉避凶。若言天命有常。吉何可趨。凶何可避。
[易]是[易經]。[易經]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學書,裏面有甚深的哲理,教人成賢成聖。而且著重在數學的探討。內容有六十四卦,每一卦有六爻,共有叁百八十四爻。從這裏面去推演,陰陽剛柔的變化,能夠預知過去未來的一切事相。小而個人,大至國家、世界的變化,都可以從這裏面推演出來。這是自然的因果律,也就是它所推算得出來的。
雲谷禅師講,超越數量就沒有辦法推斷。所以他能推斷的是常數,沒有辦法推斷變數,其目的是教人[趨吉避凶]。常數是定數。[易經]知道有變數,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,一念惡就是減,天天都有加減乘除。如果加減乘除的幅度不大,與常數沒有太大的變化,那麼命運就會被人算得很准。
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後,他二十年不增也不減,完全相符,一點也不錯的。凡夫一般總是有變化的,一念善、一念惡,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,也不做惡事,始終保持一個常數,他的命運還是相當准確的;如果變化大就超越了。因爲能超越常數,所以[吉可以趨]、[凶可以避免],就是自己可以爭取的。
[因爲諸行無常。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。都覺得非常活變。可以隨著各人行爲。把他加減乘除去來]。[行]是思想、見解、行爲,這不是一個常數,所以一切得失苦樂境界都覺得非常活變,可以隨著各人行爲,把它加減乘除去來。常數是因,變數是緣,改造命運的關鍵在緣上。佛法對[緣]非常重視,所以講[天地萬物,因緣所生]。因緣所生著重在緣,緣生法。因爲緣是變數,因是常數,掌握這個變數,自己就可以改造命運了,自己就可以循著自己的理想,自己的願望,得到殊勝圓滿的結果。佛在經上也給我們說[無常、無我、涅槃]。懂得這個原理,人可以成聖成賢,可以成阿羅漢、成菩薩、成佛。都是基于這個原理上來說的。
開章第一義。便說積善之家。必有余慶。汝信得及否。
由此可知[易經]了解世間宇宙人生的常數,但是他也知道這裏面有變數。掌握了變數,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,大則可以代世界國家謀求永久的安定和平。這一部書真正是了不起,很可惜現在幾乎變成看相算命的書,實在太可惜了!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[無量壽經]序文中說,[彌陀經]本來是幫助我們了生死、出叁界,成佛作祖的一部書,現在變成爲人送終的經卷,這實在是太冤枉了。[彌陀經]淪落到這種地步,就像[易經]淪落到看相算命、看風水一樣,太可惜了。[易經]確實是指導人生幸福,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的書。[易經]教導我們改造命運,就是[積善]。積善當然先要改過,改過而後積善,這樣的人家“必有余慶”。你能不能相信?
余信其言。
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運,關鍵的所在,就是聞到善言他能夠深信,這就是大善根、大福德;他遇到雲谷這是因緣。佛經上講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這叁個條件具足,他的命運怎麼會不轉?決定能轉過來的。
[聞善言而生疑謗者。是爲罪惡之相。故曰疑爲罪根]。[善言]是聖教,世出世間聖人的教誨,後人稱之爲經典。經典所說就是真理,永遠不變,超越時間,超越空間。超越時間就是幾千年前所說的道理,幾千年之後還是這個道理,永遠不變的;在中國是這個道理,拿到外國去還是這個道理。超時間,超空間,這才稱之爲經典。
所以聽到這些話,知道這些世出世間的聖人,他們的著作教訓絕對不是經驗累積的。經驗累積有時候還有差誤,還有不適時宜;佛經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,不是經驗的累積。曆史教訓是經驗的累積。
經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,所以超越時空,是絕對的真理。你能相信,絕對得利益,得好處;不相信,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,是你當面錯過。所以佛法講
[疑是罪根],是根本煩惱。根本煩惱六個: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。惡見是錯誤的見解。[聞善言而起敬信者。是爲福德之相。故曰信爲福母]。[母]是比喻能生的意思,世出世間的福德都是從信善言而生的。你能深信聖言,你能相信聖教,無量無邊的福德都是從這裏生出來了。了凡先生很難得,聽到雲谷的開導他就深信。
拜而受教。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。爲疏一通。先求登科。誓行善事叁千條。以報天地祖宗之德。
[拜而受教],在此處我們見到了凡尊師重道的真誠表態。並不是隨便說我相信,我一定照做,過了兩天都忘掉了。他認真的做。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敘述。從此把從前種種的習氣,種種的毛病在佛前盡情發露,絲毫不隱瞞。而且[爲疏一通]。[疏]就是疏文,述說自己種種過失的情形,向佛菩薩陳白,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。求佛菩薩爲作證明。[寶王叁昧忏]裏有不少文字,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,將自己的過失一樁樁的說出來。[朱子家訓有雲。惡恐人知便是大惡]。
自己的缺點、自己的毛病,不要怕人知道。真正聰明智慧的人,自己弊病…
《了凡四訓講記 (立命之學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